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衬托是一种表现手法,即为了使事物(主体)的特色更加鲜明突出,用另一些事物(客体)放在一起陪衬或对照。它的基本形式有三种:烘托、反衬、映衬。烘托本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事物明显突出。它作为写作手法,则是指不直接写或少写主体,而是用大量笔墨渲染其活动的场面或背景,喧宾“托”主。故而它也被称为烘衬或陪衬。其作用一般有三个: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心境,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如《琵琶行》开头借“枫叶狄花秋瑟瑟”的萧瑟之景烘托作者与主人离别时的悲凉心境;《党员登记表》开头对暴风雪肆…  相似文献   

2.
诗的衬托     
“好花也得绿叶扶”。衬托是一种利用事物间相似(或相反)的条件,来突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所要描述的事物的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常用衬托手法刻划人物形象,即不正面描写人物,却描写别人对他的态度或看法来达到鲜明地刻划主人公形象的目的,如《陌上桑》刻划坚贞美丽的女性形象秦罗敷,用的便是衬托手法:  相似文献   

3.
衬托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技巧。在诗歌创作中,为了使主要事物的特色更突出,诗人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做背景来陪衬、烘托。为了更好的鉴赏古典诗词,掌握衬托手法的运用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衬托也称映衬,主要是指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相类或相反的关系,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5.
描写人物,除了对人物进行直接描写外,还可以用间接描写的方法,即衬托手法。所谓衬托,就是陪衬和烘托。恰当运用衬托,可以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文章中心更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衬托有十法。  相似文献   

6.
<正>为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可以突出强调要表现的人、事、景、物,使之更加生动鲜明。在衬托的作用下,情节得以发展,被表现的事物本质得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得以强调,感情表现更加浓郁动人,主题思想更加隽永深刻,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衬托法是一种常用的重要写作手法。按  相似文献   

7.
<正>俗语说:"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文学作品中为了鲜明生动地展现或刻画某一事物,会经常使用衬托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它是利用事物之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的艺术手法。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衬托一般可分为正面衬托、反面衬托和侧面衬托。正面衬托,  相似文献   

8.
在文学作品中,为了突出主要人物或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人物或事物,作为陪衬,这种修辞方法叫衬托。衬托,按主要事物和起衬托作用的事物之间的不同关系,分为三种:映衬(反衬)、陪衬(正衬)和烘托。  相似文献   

9.
“衬托”和“烘托”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对象的手法;“烘托”则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一种表现手法。两者犹如孪生兄弟,都是以次要事物来托出主要事物,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论俗人应避雅人》中讲道:“优良的人物,有时候是要靠别人来比较、衬托的,例如上等与下等,好与坏,雅与俗,小器与大度之类。”由此表明,运用衬托手法是一种刻画人物的好方法,作者可以用其他一些不同类型的人物来陪衬或对照主要人物,以突出主要人物;虽有正衬和反衬之分,但目的是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显得更加鲜明突出,思想  相似文献   

11.
“烘托”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它是指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加以渲染或衬托,以使物象更加突出。这种技法运用到文学作品中,就是通过描写别的人或其它事物来衬托所要表现的人或事物,使所要表现的主体在相互映衬下,更加鲜明、生动。这就有如“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其运用方法主要有: 一、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人物形象 烘托手法常用在写景抒情方面,用景物烘托心情,在古今诗词、散文中尤其常见。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一开头就描写了得阳江头送客的情景,“得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相似文献   

12.
衬托八法     
衬托,就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常言道:“红花虽好,也要靠绿叶扶持。”这句话很能说明衬托的道理。写文章亦如此,运用衬托这一技巧,会把所描写的对象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下面以初中语文的课文为例,简要地谈谈衬托的八种方法。一、以景衬情。《故乡》第二段描写了故乡荒凉、冷落、窒息的景象,烘衬了“我”的悲凉心情;《七根火柴》结尾描写了熊熊燃烧的篝火,烘衬了红军战士生起篝火后的欢快心情;《挖荠菜》第八段描写了一幅美丽、和平、静穆的晚归图,烘衬了童年的“我”孤独、苦闷和恐惧的心情………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宝库中,留下了不少巧妙运用反衬手法的脍炙人口的佳作。所谓“反衬”,就是从反面衬托,即运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以使主要事物更为鲜明突出的一种衬托。这种反衬手法,因为有了陪衬的事物,被陪衬的便显得更突出,更深化,确乎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新语丝     
《新读写》2020,(4):21-21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运用此种手法可以突出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相似文献   

15.
编者:写人之文,为了突出人物的个性特质,往往会运用衬托手法,在以虚写实中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常见的方式有以景衬人、以物衬人、以人衬人.在作文中恰当运用,会让笔下人物立起来,让人过目难忘.  相似文献   

16.
<正>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用与之有关联的另外一些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方法叫衬托,或叫映衬。平时常说的"烘云托月""红花还需绿叶扶"等,就是指这种方法。如果在作文中运用恰当,可以使所描述的事物形象更加鲜明和突出,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比如鲁迅的小说《故乡》开头一段对故乡景色的描写,荒凉、萧条、沉寂的环境和气氛,衬托出"我"见到故乡的悲凉心情,让读者也深受感染,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7.
<正>衬托,是用或类似或反面或有差别的次要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或渲染主要事物的修辞手法。它能使主要事物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小说中的衬托,往往围绕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来运用,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本期选用现当代三篇小说中的片段,来品味衬托手法在小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润香 《文教资料》2010,(23):73-74
衬托手法的应用,往往能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主体得到更加充分的说明,思想感情的表达更加强烈。本文着重探讨了衬托手法在小说人物刻画中的作用,具体以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衬托作用、环境描写对人物的衬托作用为切入点,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9.
衬托指的是用对一事物的描写来突出另一事物的技法。衬托就是利用事物与事物之间或相似、或相对、或相反的关系,两物并出,形成对照、对比或烘托,使要突出的事物更为突出。构成衬托关系的主体和衬体,是主从关系,是主体  相似文献   

20.
衬托是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它利用不同事物之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著名作家碧野的《吴门桥》就是巧妙运用衬托手法的典范之作。具体表现为:以大运河衬托吴门桥。“大运河贯穿南北”,它南越长江,北穿黄河,流经冀鲁江浙,烟波浩渺几千里,是与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并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