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安忆是一位具有乡村气质的城市女性作家,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不断营造城市和乡村两个书写空间,它们各自独立,又相互对照,二者互为镜像进行交替转换表达,确立了乡村书写和城市书写共同的民间温情叙事和底层普通人的人文关怀,充分显示了一个文学自觉者的对乡村与城市的文学想象力和对文学艺术的个性化追求。  相似文献   

2.
刘震云的早期作品,即他写于20世纪80年代前期和中期的中短篇小说,主要是以乡村生活为题材,主要描写乡村居民的生活困境以及随着时代的变动而引起的乡村居民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变化。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与90年代前期,刘震云的笔锋由贫穷的乡村转向了城市的机关大楼和都市小人物居住的狭窄公寓,以冷静而锐利的“新写实”笔法,深刻地解剖社会转型期中国官场、城市的权力关系,以及在权力结构的挤压下中国现代小市民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的异化。笔者将通过对刘震云写于20世纪80年代末与90年代初的《一地鸡毛》《单位》《官人》《官场》等“新写实小说”的阅读和阐发,以权力为关键词,对那个时期中国城市政治经济结构的一些症状加以审视。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中,粱漱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独树一帜。他基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特殊性分析的乡村教育理论与探索,对当时乃至现在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可谓内忧外患,社会动乱频繁,一大批爱国人士以拯救国家为己任,寻求救国之路。梁漱溟作为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看到乡村在中国的重要地位,毅然舍弃了城市生活,投身于乡村,开启了乡村建设运动,他的乡村建设思想和举措对现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就说是睡着了》细致地描绘了城市的街道、家宅、地下室和街头的人群,并在种种微观的物理空间形象中浓缩人物的心理活动,多维度、多层次地展现了20世纪初期纽约的物理空间和人群景观。罗思借助城市空间叙事,批判性地思考了自身在城市中的投影和现代美国城市中移民的艰难处境。他怀着一种梭罗式的乡村情结,呼唤人们回归和谐稳定的乡村田园。  相似文献   

6.
宋媛媛 《文教资料》2012,(32):92-94
20世纪90年代,城市急遽发展,中国进入一个城市时代,城市文化成为当下中国文化的轴心,邱华栋在对北京颠覆性的书写中,以空间与时间的双重构形重新建构城市,并以中产阶级为切入点解读城市的文化心态,他将"北京"从传统书写中剥离,在新的城市想象中寻找其作为全球化大都市层面上的城市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多元文化视角探讨了加拿大多元文化对创意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将加拿大创意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归结为四个历史阶段,即20世纪50-60年代创意城市的规划与起步阶段、20世纪70-80年代创意城市的建设与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创意经济的崛起阶段、21世纪初期创意城市的最终形成阶段,总结了加拿大创意城市建设的若干经验.  相似文献   

8.
美国城市教育史学是以城市教育史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对美国的城市教育史的研究历程进行反思的学科。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初,城市教育史并没有引起教育史学家的重视。1968年凯茨的《对早期学校改革的嘲讽:马萨诸塞州19世纪中期的教育革新》标志着美国城市教育史学的诞生。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是美国城市教育史学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城市教育史学有三条研究路径:温和修正派的一致论、激进修正派的冲突论和"折衷主义"。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城市教育史学转向了"后修正主义"。  相似文献   

9.
徐玉诺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有创作实绩的河南籍作家。作为文学研究会成员之一,他坚持"为人生而艺术"的创作主张,在创作中记录了20世纪20年代中原地区乡村生活的真实场景。他的诗歌创作从对乡村人物精神的勘探和对乡村女性的赞美两个方面,体现他对乡村世界的抒写。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40年代苏青的城乡叙事异常独特,她和她的小说人物浮游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认同乡下人身份又对乡村十足的厌恶和弃绝,渴望都市又自觉疏离于都市的繁华与喧嚣。独特的游走姿态,不仅赋予苏青文字世界独有的艺术质素,奠定了苏青文字的思想意蕴,而且给文化转型期的人们提供了关于生存选择等诸多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下半叶既是法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乡村城镇化的关键时期。前一个时期,除工业乡镇有所发展外,乡村城镇化主要表现为乡村人口的外流。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将大量农民从乡村中剥离出去,客观上也将乡村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20世纪60年代之后,城市的扩张、基础设施的改善,推动了人口的回流和"乡村的复兴",乡村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功能也出现了较大的转变。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逐渐从对立走向互动和互利。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农村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其乡村社会的制度性变革引发了乡村社会各方面的革新,对乡村社会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作为一种文学记录,20世纪80年代的乡村社会书写保存了这个重要时代的乡村记忆。这一书写客观、真实地记载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描摹了当时乡村、土地的复杂面貌,揭示了农民在时代潮流中精神灵魂的震荡与分裂,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从乡村进入城市的70后诗人,在求学时期曾深受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诗的影响而走上诗歌道路.他们凝视着现代大都市正在频繁上演的悲喜剧,与他们背负的乡镇历史和中国特色的城市现代性纠缠搏斗.然而,他们的诗却频繁地展现他们作为进城者的失败与虚无,以及凋敝的乡村已无法返回的悲伤与惆怅.他们在书写自身在乡村与城市之间感受到的精神危...  相似文献   

14.
乡村教育思潮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它波及面十分广泛。教育家下乡创办教育试验区,形成乡村教育运动,把教育重点从城市转向了农村,扩大了教育民主,并取得了宝贵经验。今天在国家倡导科教兴国、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形势下,回顾这一教育思潮,会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时间轴为背景分析梳理了不同时期国内外学界关于城市文化、文化城市及其特色建设等方面.其中国外分为工业文明时期、后工业文明时期、城市文明时期;国内分为改革开放之前、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以及施坚雅、刘易斯·芒福德等海外学者的城市史著作被陆续译介到我国,城市史研究开始引起我国学术界的关注,产生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其中扬州晚近城市史(清代至民国时期)的研究作品亦颇为可观。本文试对其研究状况进行初步  相似文献   

17.
从古希腊罗马看古代城市的经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对人类生活具有极大影响,也是世界史研究的热门课题。城市的兴起,城市与乡村的分离是人类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重视对这一社会历史现象的研究,马克思曾经把整个社会经济史概括为城乡对立的历史。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对于城市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早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法国史学家古朗士写了《希腊罗马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以宗教信仰为主线,向人们描述了古希腊罗马城市  相似文献   

18.
宴阳初(1890—1990),四川省巴中县人。1918年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后即赴法国投身于华工识字教育。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在中国致力于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实验,并从50年代起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推广平民教育。1943年,他和爱因斯坦、杜威等并列荣获“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十大伟人”的殊荣,他还被人们尊称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宴阳初无疑是20世纪中国教育家中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世界性人物,他第一个将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平民教育理论与乡村教育制度传播到国外,使之在国外的土地上落地生根。一、宴阳初为什么会选择平民教育宴阳初…  相似文献   

19.
进入20世纪以来,由乡村走向城市成为中国社会最突出的主题,“乡下人进城”也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书写母题之一。20世纪初,尤其是80年代以来,“乡下人进城”书写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20世纪20-30年代至60-70年代,“乡下人进城”书写的出现与中断;(二)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乡下人进城”书写的复归;(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新世纪初,“乡下人进城”创作潮流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英国诗人库柏有一句名言:"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城市不仅代表一种与乡村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城市文明还是西方文明的本质,因为城市提供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理性的展开空间,正是在西方城市中产生了政党与政治家,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产生了西方艺术史上所有独特的现象,孕育了近代文明的承担者——市民阶层和市民社会。正因为其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城市成为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的研究热点,产生了如城市社会学、城市历史学、建筑文化学、城市文学等多个研究领域。21世纪是城市化的世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预言,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课题。尽管近年来中国城市化速度惊人,但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据估计至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