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教学中要重视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读出层次、读出精彩,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读""品""悟"是语文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笔者认为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读,是指导学生"读""品""悟"的一个非常实用的教学方法。品读关键词句可以以点带面,以句带篇,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中精彩的亮点,通过揣摩文字、品味语言,从而领会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和思想内涵,构筑起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情感的有效平台,让学生在品读语言中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3.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极其深广的。本设计重视理解、把握、运用文本中蕴涵的情感,引导学生以读为本,解读词之义、品读文之美,让“读”“说”始终贯穿着整个过程。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引导学生读出情感,读出智慧、受到情感的熏陶。  相似文献   

4.
郭金宝 《教学随笔》2014,(10):20018+1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我一直思索这样一个话题。我觉得"小学语文的味道"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语言文字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正确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知、亲近、理解语言文字,从而感悟、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就是让学生读出"语味",品出"语情",写好"语字",抒好"语言"。  相似文献   

5.
正文本阅读教学应以言语形式为把手,从品味语言入手,引导学生去"读",读出韵味;去"品",品出味外之旨,以培养学生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建构文本意义,并获得自己的独特感受、情感体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文本阅读才能达成。明确教学目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去读去了理解,要强调读懂了什么?读中想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读出文本的情境和内蕴,读出对文本的理解和独特感悟。那么,怎样才能在文本阅读中达到教学目标呢?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文本阅读才能达成。明确教学目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去读去了理解,要强调读懂了什么?读中想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读出文本的情境和内蕴,读出对文本的理解和独特感悟。那么,怎样才能在文本阅读中达到教学目标呢?  相似文献   

8.
五柳先生读书方式是不求甚解.他是追求精神的满足和情操的陶冶.初中语文教学却不能只让学生领会.应该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读出文本的思想感情.读出语言文字的感染力.所以.高效阅读课堂要倡导咬文嚼字式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文章中关键的句段.培养学生阅读的技巧和能力.训练学生语感。为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关键句段品读把握。一、抓住文中关键句段。把握文章层次  相似文献   

9.
<正>语文教师的第一功夫是读出教材的味道。所谓味道,就是教材传递的思想内容及文章样式。潜心解读教材是游刃有余地进行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教师读不懂文本,就无法进行教学设计。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语文教学的使命,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备课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不依赖教参,不急着教学设计,先细致读文,尽量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通俗地讲,解读教材要经历"站  相似文献   

10.
教学设计说明:《三个儿子》重点描写了三个儿子看到妈妈提水时的不同表现: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儿子却接过了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课文语言文字十分浅显,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抓住课文中老爷爷的话“我只看见一个儿子”来引导学生阅读探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个别读、表演读、分角色读、小组合作读等)引导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从而多元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美好情感。学习目标:1.巩固上节课认识的6个生字,会写“胳膊、晃荡”这4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说话…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泰斗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无疑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语言,让学生品出语言文字的"味道",悟出语言文字在表达上的准确性、生动性和鲜明性,使他们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激发积累语言的兴趣,进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真正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妙处?我采用的是"以读开路"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收到了良好成效。一、切实注重课内阅读教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  相似文献   

12.
读出"个性"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但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把"读"落到实处,如何把无声的文本语言转化为有声的、鲜活的个性化语言,让学生读出个性,读出风采,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最近,笔者先后聆听两位教师执教《赤壁之战》一课,对课文中"火光照得满天通红,浓烟封住了江面,分不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岸.  相似文献   

13.
正文本解读分三个层面,分别是文学语言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本意蕴层面。高中语文中的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达到对这三个层面的深度感悟,读出文本之美。一、反复诵读,触摸语言之"美"解读文本不仅要分析,更要去"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诵读文章,在反复诵读中感触文章的语言之美,并  相似文献   

14.
张洪生 《广西教育》2014,(41):97-97
正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说:"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至于其他的思维教育、思维训练等,那些都是派生的任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析语言文字,品出"语文味"。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出"语文味"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去做。一、揣摩语言文字,于细微处品"真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是一个读者,是一个具有一定赏鉴能力的读者,能够从作品中读出"趣味",于文中的细微处品出"真味"。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  相似文献   

15.
文本阅读教学应以言语形式为把手,从品味语言入手,引导学生去“读”,读出的味,去“品”,品出味外之旨,以培养学生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建构文本意义,并获得自己的独特感受,情感体验,转化为自己的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6.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凄,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使“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断积淀与升华。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我国传统教学的宝贵经验。“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语文教学基本观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应该确立“读为主线”的基本理念,通过读.既让学生“读入”(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又让学生“读出”(将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这是小语大纲的明确要求。朗读.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作为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方式,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更是离不开朗读的训练和指导。低段语文教学中有相当多的对话阅读,可是稍有处理不当,课堂上就会出现学生读得口干舌燥却仍读不出故事的生动和趣味。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多次对对话的情感朗读进行思考、实践和反思,总结出以下教学策略:一、探究文本(提示语和标点符号),读出情感言由心生,所谓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就是通过朗读,把人物语言中蕴涵的思想感情读出来。  相似文献   

18.
<正>"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知情意行"本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只有关注文本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用心感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才能将阅读与写作融为一体,促进读写之间的相互转化,才能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能实现语文教学1+1>2的整体功能。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转化并运用语言?笔者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一、借鉴写法,读中学写同一篇文本,站在欣赏的角度去阅读和站在写作的角度去阅  相似文献   

19.
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应设法为学生创设优美情境,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脚本设计,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独特的个性体验,再细品语言,调动学生与文本、作者深入交流、对话,在"以美读美,以情品文"的心灵对话中发掘绚丽多姿的文本世界。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而细读文本,揣摩教材,对教材进行准确深入的文本解读,考验着每个小学语文老师的教育理念和能力。语文教师只有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读出文章蕴涵的深刻感情,读出文章精巧的构思,读出文章隐藏的哲理,读出难点,读出疑问,才能做到高瞻远瞩地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才能与学生一同在阅读教学中享受阅读的快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