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沈佩 《考试周刊》2011,(15):29-30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过程,自古至今,奔腾不息,没有一个波澜不是生命的跃动。语文课堂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生命的活动,心灵的颤动。语文教学要上出语文独有的"语文味"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不仅获得"语感",而且获得"美感"和"情感",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2.
"应试语文"不但使语文在学生眼里失去了应有的魅力,而且造成了学生语文知识懂与会的分离,学与用的脱节,最终我们所追求的语文教育成效也自然无从谈起。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最近我潜心学习了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于漪等语文教育大家有关"语文与生活"关系的一系列精辟论述,深感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  相似文献   

3.
王阳 《现代教学》2014,(6):50-51
近来,语文教学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其中对语文教师的素养也提出了许多要求。笔者认为,与其语出惊人地批评苛责,不如多一些理性的关注,多一些感性的关怀,走进语文教师的生活与内心,以使我们的语文教师走出困境,使语文教学走出泥潭,也使我们的孩子享受到真正的"语文课"。这其中需要我们教师围绕一个字做文章,那就是"书"。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明确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作为一名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也应思考:呈现给学生的该是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5.
一、落实学生为主体,使"读"到位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学生要有足够的"读"的时间,才能得到"读"的机会,使学生能实实在在的读,而不是走走过场。课前预习要有时间读,了解课文内容和把握课文层次要有时间读,分析课文思想内容要有时间读。保证了"读"的时间,学生才能用心地去通读全文。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要求教师必须从"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笔"的传统教学中走出来,要学会合理使用教材、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效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欢乐中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7.
中职语文教学对促进学生就业有重要意义,以就业为导向是中职教育的主要特色,企业与社会需要"实用性"人才,学生呼唤"学有所用"。为了促进中职学生的就业,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等。  相似文献   

8.
有一件事几乎是所有语文教师都感到痛苦的,那就是批改作文,而且要"精批细改"。从错别字到布局谋篇,教师拿着红笔,对学生的文章大动干戈,把自己改得头昏眼花,把学生也改得兴趣全无。这种做法吃力却不讨好。这种"精批细改"的做法,只会使教师无奈地重复枯燥的、机械的劳动,只会减损学生的责任心和学会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王益坚 《成才之路》2010,(21):43-43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我觉得拥有这样优化的语文课堂,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活"。一堂"活"的语文课,感觉就像一篇跃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语文课堂教学的"活",主要是教学氛围的"活泼",教师引导的"灵活”,学生思维的“鲜活”。可以说,语文课堂若具备了这三项“绝活”.那么。语文学科知识的传递,人文精神的关怀,儿童的认知水平、语言文字能力和情感个性的协调发展将成为最大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刘春香 《教师》2011,(10):37-37
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巨龙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参加了洛阳市教研室组织的教育部"十一五"重点课题"小学语文能力评价研究"的子课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评价"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形成了成果《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评价及培养的有效方法》,获得部级优秀成果奖。也正是在认真研究、全面总结的基础上,我校确立了"说话特色教育"(简称"说话教育")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高雪玉 《学语文》2013,(4):11-12
语文课程内容依托教材("课程内容教材化"),再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教学内容。它是具体而动态的,并不是语文课程有什么内容我们就教什么内容,并不是语文教材有什么内容我们就教什么内容。如何避免这种"教内容"、"教教材"现象,我们必须从文本出发,从学情出发,对语文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做出合适的选择与定位,  相似文献   

12.
徐笑飞 《教师》2011,(6):70-7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往往能综合体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考场作文更能体现学生的习作能力和水平。本文就考场作文的习作技巧谈几点看法:一、眉目传神有人说:人美在眼睛,文美在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如果这"眼睛"迷人,魅力四射,文章也显得"神采奕奕"。  相似文献   

13.
陈丽红 《考试周刊》2012,(25):28-29
语文学习绝不可局限于课内,而应走向课外,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作者结合自身实践,阐述了让学生在"大语文"环境中为语文铺上厚重的底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一、知识教学:现代语文教学的标志 20世纪的语文教学脱胎于古代百科全书式的综合性教育,其标志是"语言专门化",呈现"知识化"的发展趋势。然而,在世纪之交的语文教育改革浪潮中,"知识化"成为批判的焦点,"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等"淡化知识"的语文教学的新主张,导向偏重语文实践体验的"语感"教学,以致教师和学生缺少应该掌握的最低量的语文知识。  相似文献   

15.
"有效拓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文本为载体,以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突破时空限制而进行适当的迁移延伸的教学环节。现在的文本拓展教学中存在这"延伸拓展自由化"和"固守文本模式化"等误区。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科书通常根据"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来编排,而"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并不是真实的文体分类,只是文体的"教学分类"。按照"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来编制教科书选文,导致的首要问题是将文类混同于文体,疏离了语文课程目标;文学和文章误认,偏离了文本特性;阅读教学等同于纯粹的知识教学,背离了语文课程性质;对教学实践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套路化的教学模式,降低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语文教科书的文体编制急亟改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文类结构",回归语文生活的真实文体,并基于不同文体特征建构合宜的语文教科书内容。  相似文献   

17.
戎艳 《海南教育》2014,(16):31-31
基于语文本体,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言语形式的秘密,实现语文课堂的"言意兼得",已经成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一、"言意兼得"的种种误区1."言意"分离化。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把"言意"生硬地分离开——"意"的理解、感悟远离"言"的品味,"言"的学习、揣摩则脱离"意"的把握。有的课堂把"言"和"意"理解为并列的两条线,有的片面理解为第一课时应着力于内容的理解,即"意"的学习,第二课时则应着力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及言语形式的揣摩,即“言”的探究。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从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有相当多的中学生对语文学习不够重视,不感兴趣。"教与不教一个样,学与不学一个样,"长期以来几乎成了绝大多数学生,甚至是部分老师对语文学科的共识。  相似文献   

19.
许梨香 《考试周刊》2011,(87):47-4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要贯彻上述教育思想,仅仅靠传统的教学教学模式和课堂的几十分钟是不可能的。教育信息技术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相似文献   

20.
教育要以人为本,语文教学自然亦不例外。然而除此之外,语文还应该有其自身的学科特性与规律,还应该另外有一"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