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0 毫秒
1.
建安赋序交代了赋作的多种创作方式,如同题共作、即席而作、受命而作、代言之作等,但更多的还是主观的创作冲动。赋序还体现了建安时期辞赋功用观念的转变,他们可以状物、叙事、抒情、明理,这种自觉的创作实践和审美意识的追求带来了建安文学的极大繁荣。  相似文献   

2.
庾信抒情赋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信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同时,也是杰出的赋家。他的赋作,在六朝的文坛上可以说是首屈一指、举足轻重的,正如清人评云:“其骈偶之文,则集六朝之大成”。尤其是他的抒情赋,在表现境界的拓展、意境的创造、形式的开创等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首先,庾信抒情赋的贡献在于开拓了赋的表现境界。 抒情写志的赋作在东汉中后叶以张衡的《归田》正式拉开了帷幕,此后涌现出了一批作家,形成了赋的创作的新潮流。这些赋在内容上主要是针范朝政、抨击时弊,抒发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情绪。建安时期,抒情赋日渐盛行,不仅数量上日益增多,在题材上也大大扩展。综合起来看,这时的抒情赋大体可以分为四类:其一是景物抒情赋,例如王粲的《登楼赋》;其二是关于爱情婚姻的赋作,如曹植的《神女赋》;其三是抒写征行之感的赋作,如曹丕的《述征赋》;其四是咏物抒情赋,如称衡的《鹦鹉赋》等。这时期的赋家亲身经历了社会动乱、颠沛流离,亲眼目睹了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因此,建安时期的各种题材的抒情赋和此时的诗歌一样,从不同的角度多侧面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时代矛盾,抒发真情实感,在  相似文献   

3.
曹植是建安赋坛的代表人物,他以诗法入赋,丰富了赋的表现手法,解放了赋的题材,标志着抒情小赋的成熟。在动物赋中,将诗主抒情与赋主体物的特点融合在一起,使得赋体重获生机,为六朝赋的繁荣开拓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诗经》《楚辞》共同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写悲抒情传统,然而汉代由于大赋兴起却逐渐淡薄。《古诗十九首》延续了《诗经》《楚辞》抒情特色,采用悲情意象和鲜明的对比,运用大量叠字,甚至以乐写悲,营造出浓重的悲怨底色。这种写悲抒情传统极大影响了建安诗歌,同时对后世文学而言又具有典范性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赋体文学发展到建安时期,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辞赋创作开始由宫廷走向更广阔的社会。作品注重对作家主观感情的抒发,打破了汉大赋千篇一律、互相因袭模拟的创作模式而趋向抒情化、小品化。显示出作家鲜明的个性。 为什么建安时代的赋作只有短篇而少巨制?这绝非建安赋家没有汉代赋家的才华。象当时擅长词赋的王粲、曹植等作家并非无力追踪汉大赋。对于这一问题,以前多从社会学的角度去阐释。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6.
题材选择是魏晋诗,赋关系的重要方面,建安时代,以提纯学创作内容的学性和凸显学自身抒情功能为特征的体演进意识,与“雅好慷慨”的时代精神相交汇,使诗、赋创作以强烈的主观抒情性为统摄,题材趋同现象普遍、突出;魏晋之际,诗、赋创作的趋同现象仍然存在,而同题创作中衰,更为重视诗、赋题材之“异”;太康作家更为自觉地选择诗、赋题材,对“诗缘情”、“赋体物”有了更深刻的体认。  相似文献   

7.
辞赋发展到西汉进入全盛阶段,从东汉后期开始由体物为主转向抒情为主。汉末张衡、赵壹等作家的抒情小赋的出现,标志着辞赋创作由体物大赋到抒情小赋转变这一新纪元的到来。建安之后,辞赋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辞赋创作由宫廷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由对大汉帝国群体意识的模写转向个体生命意识的自由抒发;由对大汉气势、声威的颂扬转向情韵、个性的追求。抒情小赋打破了汉大赋千篇一律、互相因袭模拟的创作模式,而趋向小品化、个性化。既没有大赋那种  相似文献   

8.
汉末至建安时期,正当“劝百讽一”的大赋被其形式主义的枷锁桎梏得奄奄一息之际,一大批风格清新刚健、内容健康充实的抒情小赋却异军突起,冲突于文坛。其勃勃生机与大赋之衰落恰形成了鲜明对比。而其中王粲的赋作更是成就卓然,独步当代。魏文盛赞王粲“长于辞赋”,认为其作品“虽张(张衡)蔡(蔡邕)不过也”(见曹丕《典论·论文》)。观粲之作品,其思想与艺术上之高度成就,令人深觉魏文所言不谬。考虑到抒情艺术对于抒情小赋所独具的意义,本文仅试就粲之代表作《登楼赋》抒情艺术之成就作一番探讨。《登楼赋》抒情艺术的成就之一,乃抒情方式与抒情内容之契合。“文以气为主”,而作  相似文献   

9.
同题赋创作在建安时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作为一个整体,在学术界因传统实用文学观念的影响而倍受冷落,事实上,建安同题赋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充实、感情丰厚,并非只是一些无聊应制之作;艺术上,建安同题赋也为其他文体在体制、辞藻、结构等方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汉代骚体赋中儒学意蕴浓厚,推动了骚体创作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又因违背楚辞本身重自由抒情和摹写的特质,而陷入文体僵化的局面;魏晋骚体赋由汉代的重讽谏劝教原则向重抒情、个性和生活化等方面转变,儒家经典中文学性最强的《诗经》、《周易》与楚辞深度融合,促进了骚体赋的时代新变。  相似文献   

11.
孙光宪是五代《花间集》中的一名重要词人。在《花间集》中,孙光宪的风格区别于温、韦,也区别于其他作家,呈现出气骨遒劲的审美风格,主要体现在情感的力度、浑然的结构、精警的语言和阔大的意境等四个方面。孙光宪不仅开创了气骨遒劲的美学风格,而且对南唐词和宋词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孙光宪在唐宋词史上应该占有一席重要之地。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34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其情绪调节方式的一般模式及其特点。研究发现:(1)大学生采取多种方式调节自身情绪,使用最频繁的调节方式是积极分心,使用最少的方式是暂时解脱;(2)女大学生更倾向于使用发泄或表达情绪、消极分心两种调节方式,男大学生更倾向于使用认知管理、接受与重构、暂时解脱三种调节方式;(3)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的使用不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4)文科生更倾向于使用发泄或表达情绪的方式,理科生更倾向于使用暂时解脱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香草美人"手法是楚骚主要的艺术特征,也是构成楚骚浪漫特色的重要因素。"香草美人"手法在六朝文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就咏物抒怀、神女、恋情和游仙等几种主要文学题材的巡礼,即可以见出这一表现手法在六朝文学中承传之一斑。作为一种比兴象征手法,香草美人的寓意或显或隐,在楚骚时代如此,在六朝中也不例外。香草美人手法的承传,在推进六朝文学艺术形式美的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祝尧的古赋流变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尧把辞赋的演进分为五段:楚辞体、两汉体、三国六朝体、唐体和宋体,认为自西汉开始,辞赋一代工于一代,至唐、宋进士赋体,丽辞藻句已达极至,宋人纠枉过正,衍出说理一体.他论辞赋有四体:古赋、俳赋、律赋和文赋.古赋祖骚宗汉、以情为本,俳赋务于对偶、协韵,律赋严于声律,文赋的特征在于议论.祝尧讨论了后骚、辞、文、歌、操与古赋之间的关系,继晁补之、朱熹之后,兴文体横向比较之风.  相似文献   

15.
“骚”是一种处于“诗”、“赋”之间的诗体。与“经”比较,“骚”体的整体特征表现为“奇丽”,“奇丽”的本质特性是变易适度性。以“经”为准,“经”、“纬”与“骚”三者之间互动着“正-伪-奇”辩证思维的内在态势。“骚”体的变易适度性和辩证的思维方法,对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当代中国文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建安时代赋予建安作家忧患意识、英雄意识、人生悲剧意识,这些共同的社会意识造就了建安作品所包涵的艺术共性,但建安作品艺术形态整体上异彩纷呈,反映出作家们的艺术个性特征。二者统一于建安风骨的内涵之下。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的辞赋作品约有三十余篇,包括骚体赋和散文赋两大类。其中,骚体赋约占三分之二。表现在内容方面,他发扬了屈原“发愤抒情”的传统精神,抒写“永贞革新”失败后的自我遭际、思想、感情,表现出一个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坚持的诗人自我。在艺术表现方法上,他在继承的同时也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在写景、用事、抒情等各方面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8.
建安之际,文人志深而笔长,慷慨而多气,崇尚情采;作文依祖《风》、《骚》,其审美意趣亦在于此。曹植"骨气奇高"、"情兼雅怨",故其诗赋"词采华茂,体被文质"。而陈琳明习律令,文章颇具法家辞气;其赋亦是刚健有余而弘润不足,更乏丽辞雅义。曹植所崇尚的,正是陈琳所缺失的,故曹植云"以孔璋之才,不闲于辞赋"。  相似文献   

19.
晚唐诗风对词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宫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诗歌形式,对词的风格的形成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婉曲而绮丽、深情而绵邈的总体风格以及与音乐的关系,都可以看作是词的先声。宫词对词风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题材、表现手法、情感基调、结构方式以及与音乐的关系上。  相似文献   

20.
明代前期,骚体文学由抒写时代和个人命运的乱世悲音,转而成为服务于统治者统治、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道统、应制之文体,内容空洞、庸俗,虽多少仿得屈骚“惊采绝艳”之文辞,却毫无屈骚精神可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