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迅速的影响过程。暗示可以由人施授,也可以由情境施授;暗示可以采用言语方式,也可以采取非言语方式,如面部表情、手势,仪态及教学环境等。  相似文献   

2.
暗示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交往中的语言、手势、表情、行动或:某种符号,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发出一定的信息,使他人接受所示意的观点、意见,或按所示意的方式进行活动。暗示在教育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在青少年教育中更为重要。暗示的“力量“。孩子是否能够成才,与从小所得到的暗  相似文献   

3.
暗示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交往中的语言、手势、表情、行动或某种符号,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发出一定的信息,使他人接受所示意的观点、意见,或按所示意的方式进行活动。暗示在教育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在青少年教育中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浅谈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暗示效应黄舒珍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迅速的影响过程。如“望梅止渴”就是运用的暗示效应,来振奋人的精神的。暗示可以由人施授,也可以由情境施授;暗示可以采用言语方式,也可以采取非言语方式(即面部表情、手势、仪态及...  相似文献   

5.
从心理学上讲,暗示,就是凭借语言、表情、眼神、手势、体态动作等方式,用含蓄的、间接的方法,使对方不假思索地接受某种心理影响.暗示,是人们心理活动中的普遍现象,每一个人都能向别人施行暗示,同样也都能接受来自他人的暗示,这就是人的可暗示性.  相似文献   

6.
一、心理暗示的概念 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按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他的思想、行为与自己的意愿相符合.具体在体育教学中就是指教师采用言语、手势、表情、动作等对学生正在进行的行为进行含蓄、间接提示,使他们在暗示中自觉地按照教师的意图或规范的标准进行修正,在整个暗示和修正过程中无痕迹地进行.  相似文献   

7.
苏永坚 《中学文科》2007,(11):152-152
一、暗示心理学理论 暗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暗示心理现象、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所谓暗示,就是用含蓄、间接的手段、方式和方法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心理影响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暗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采用言语的形式、文字和非文字形式,也可以用手势、表情或其他暗示以及用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等方法来进行。暗示可以由他人施授,也可以来自自身。[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暗示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活动,是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迅速影响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暗示可采用言语的形式,也可用表情、手势等其它暗号来表达,以便科学、巧妙地利用学生的无意识活动和假消极状态,使之处于超强记忆和最佳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激发其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李群  吴明发 《华章》2007,(11):110
心理暗示是用间接的方法使人们按照一定方式行动,或接受某种信念与意见的心理过程,一般是通过语言的形式来进行的,但也可以通过手势、表情或其它暗号来示意,人们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和意志等方面都能受到暗示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使教学效果迥异.  相似文献   

10.
所谓暗示,就是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施加心理影响,使被暗示者在心境、情绪、兴趣、意志等方面发生变化。暗示用得好,会像一阵无声的细雨,悄悄滋润孩子稚嫩的心灵,对于培养孩子规范的举止、优良的品性、良好的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所谓暗示,就是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产生迅速的影响过程。暗示现象的心理过程是无意识心理活动,它在人的一生中有极其广泛的作用,它对人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暗示的作用,会收到好的效果。老师必须尽可能控制和掌握暗示作用的方向与内容,以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和潜力,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暗示可以采用语言形式,也可以用环境表情,手势或其它形式来进行。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暗示?心理学认为,暗示是通过语言、手势、表情、暗号等对某人施加影响的过程。暗示的结果,可以改变接受暗示的人的心境、情绪、意志、兴趣等。一个人做一件事,不但受本人的性格、智力、能力的影响,还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尤其是孩子,因为孩子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孩子出生时,头脑里没有什么概念,随着他的长大,他越来越爱从各个方面模仿他人。因此,  相似文献   

13.
“暗示”是一种心理影响,即用一种不明显的方式向他人发出某种信号,使他人得到信息后,在不知不觉中做出反应。“暗示教育法”,就是用言语、动作、表情等间接、含蓄的方式使学生不自觉地接受某种意见或做某事的教育方法。在班务工作中,班主任巧妙地运用“暗示”的手段,能收到比正面教育更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4.
王清林 《湖南教育》2004,(20):40-40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效果越好。”暗示,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暗示是体态、手势、表情等的暗示:  相似文献   

15.
班集体建设历来是学校德育工作中任务最重且繁杂的一项工作。班集体建设中存在的多变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不断提出的新要求,给班集体建设也带来了动态发展的新课题,需要班主任或教育工作者长期、细致、耐心地工作。各个班集体建设的途径不同,在此,笔者就暗示在初中阶段班务工作中的作用和利用暗示建设班集体做途径做一些粗浅的探讨。一、暗示对于班集体形成的作用暗示是指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交往中的语言、手势、表情、行动或某种符号,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发出一定的信息,使他人接受所…  相似文献   

16.
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动作产生影响的一种教育方式。暗示的表现形式有语言、手势、面部表情动作或其它信号和暗号等。现在就本人在实践中运用语言暗示,身势暗示和书面暗示三个方面谈谈做法与体会。语言暗示著名演说家海因兹·雷麦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教师若能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学生就会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改掉不良行为。有个调皮学生上课做鬼脸儿,常常逗得班上同学的一阵哄笑。这时我没有急于指责批评,先来了个“叫停”的…  相似文献   

17.
申淑敏 《学子》2014,(2):44-45
<正>暗示学认为:"暗示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他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通过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其作用往往使别人不自觉的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接受其意思和信念"。青少年正处于情绪感受最敏感时期,是健康情感形成的最佳期,是社会性依恋情结的奠基期。他们对教师的态度表情、行为举止、动作手势、语言语调以及学校的环境布置、人际交往、校风、班风等均有特殊  相似文献   

18.
张敏 《思想教育研究》2005,(3):45-46,48
所谓暗示 ,就是用含蓄的、间接的方法 ,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这种心理影响表现为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环境等等 ,使人在不加考虑的情况下按一定的方式行动 ,或接受一定的意见和信念。暗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可发挥积极的作用。积极的暗示对于发掘人的生理潜力、心理潜力 ,使人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 ,鼓励和调动人的积极性 ,促进各项任务的完成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 ,运用暗示方法做思想工作有它独特之处。暗示不象劝说那样是建立在通过逻辑论证来取得接受信息者同意的基础上 ,由接受者独立作出结论,而是通过直接启示有关心…  相似文献   

19.
<正>情态语言作为一种非口头语言,是通过人的身体形态、手势动作、眼神表情等来表达的。教师用微笑的表情和恰当的手势、眼神、姿态向学生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在教学中能收到激励、强化、交流、暗示等效果,起到此时无声胜有  相似文献   

20.
暗示家教6招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所以,我们的很多父母在对待孩子教育上,应去掉那些让人不快的“要求、命令、必须”等词汇,而通过“启发、暗示、商量”等形式来进行。这种形式的教育,孩子会更乐于接受,更喜欢。对幼儿影响最大的暗示就是体态手势、表情。如孩子爱说话,大人噘噘嘴;孩子做小动作,家长招招手;孩子打瞌睡,老师敲敲桌子等,都能帮助孩子克服缺点。暗示,是无声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下面6种情景暗示能在你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所帮助。1、眼神暗示吃过晚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