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发生在日本70年代的中流现象,与中国近年来的中流社会非常相似。日本的“中流阶层”从20世纪最初10年开始起步,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先是工薪阶层日益扩大,公司的一般职员、政府行政人员、学校教职员及医生、技师等掌握各种技能的人员率先产生“中流意识”。到了战后,随着技术革新的兴起,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白领”阶层开始日渐成为“中流阶层”的主力。而在日本20世纪60~70年代经济腾飞时期,“中流阶层”的认同感更是急剧扩大,以至于它打破了原有的职业界限,成为社会大多数人群的共识。日本的“中流意识”先是从消费起步,在20世纪60年代,“…  相似文献   

2.
90年代以来,道德重建、理想主义的探讨日益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公众话题。这一情形恰与80年代初的信仰危机形成反差。如果说50年代到7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虔信”的时代,80代年的中国是一个“不信”的时代,那么,90年代的中国则是一个寻找和重建的时代。寻找理想,重建信仰似乎已经成为90年代的主题。正是因为有这一主  相似文献   

3.
走出“黑白”走向“彩色”──谈国内彩报的出版和印前系统的现状全国报协电子技术进步委员会彩报组苏州日报电脑中心沈安华当全国的报纸行业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刚刚完成了从“铅与火”到“光与电”的转换,近几年来,彩色报纸又如一股春风,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4.
沈安华 《电子出版》1998,(11):25-27
用系统控制的理论出好彩报──苏州日报社出版彩报5年来的体会苏州日报社电脑中心沈安华80年代末,中国的报业开始告别“铅与火”的革命历程。近年来,又随技术进步的不断推进和计算机及外部设备的不断创新,彩色报纸从无到有,日渐增多,它改变了我们的报纸多少年来的...  相似文献   

5.
东窗事发 中行开平案被称为新中国最大的银行资金盗窃案,涉案资金折合人民币超过40亿元,这一“纪录”迄今未被打破。 2001年10月12日,中国银行为加强管理,将全国1040处电脑中心统一成一套系统,集中设置在33个中心。一联网,电脑中心反映出账目上亏空8000万美元,很快又飙升到4.83亿美元。数字过于巨大,以至于工作人员最初以为是电脑系统出现了技术故障。经过几番复算之后,结论仍然相同。  相似文献   

6.
西方内部新闻自由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倪娜 《新闻大学》2003,(4):14-17
一、内部新闻自由的提出和发展 “内部新闻自由”作为一个确切的名词,是由德国首先提出。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新闻界的一些劳工运动就已经涉及到从业者的独立地位和自主权。[1]50年代,德国新闻业工会举行了一系列罢工以争取新闻从业者在企业内部的参与决定权利。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德国新闻界正式提出了“内部新闻自由”的口号,要求改革新闻媒介的内  相似文献   

7.
传播全球化思想的由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80年代到今天被称为“全球化时期”。我们在此对全球化的历史作简单的回顾 ,以确定我们的批判立场。应该注意的是 ,80年代是对 70年代的否定。 70年代我们关注的是调整 ,是传播的公共政策问题。 80年代则是一个市场化、自由化的年代。全球化一词是从英美语系中出来的 ,跟 1 9世纪的“国际化”的源起一样。令人吃惊的是全球化这个词迅速地传遍世界 ,似乎表明了世界未来发展的方向。现在到了一个词汇更替频繁的不稳定期 ,我们经常会发现很流行的词 ,但却不知道这些词是怎样冒出来的 ,根源在哪里 ,意义又是什么。全球化正式进入世界是以 1 984…  相似文献   

8.
种种的迹象已经表明,区域性新闻机构的影响日益扩大,在我国的传媒空间,正逐渐迎来一个“小传媒”的时代。 早在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传媒发展较早的美国早已呈现了小传媒占据主导地位的趋势。竞争,迫使大量的传媒改变它的内容和形式,使他们的传播趋向单一化、受众非群体化;广播电视由“广播”变成了“窄播”。综合性电台大多数分割为全新闻电台、全音乐电台、全教育电台等专业电台。 以“窄播”、“分众化”为主要特征的“小传媒”的  相似文献   

9.
“人民公仆”和“公务员”的称谓分别代表了中国50到70年代、80和90年代的行政官员定位。那么今天的“政府雇员”呢?  相似文献   

10.
1947年3季度,解放区新闻界办了一件大事:反对“客里空”。当时还不多见“运动”一词,如果对比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的标准,完全称得上一次反对“客里空”运动。对新闻界来说,这是一次思想上的基本建设。“客里空”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名剧《前线》中的一个反面人物——品质恶劣的新闻记者。他善于“捕  相似文献   

11.
度过了1960年代中后期的喧嚣,整个70年代,中国进入一个相对郁闷的年代。折腾了五六年后,“文化大革命”虽然没有按照毛泽东的意思“搞两三年”就及时刹车,但“文革”初期热情或不热情的投入者,开始被政府有意识地发配各地:那些在党和国家身居高位的人因林彪的“一号令”被遣散外地一文化界的“牛鬼蛇神”被发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而十七八岁的最热情的投入者,则被一场“上山下乡”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斯·韦伯看来,行政组织中的官僚制具有精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等优势,因而它应该是公共管理中最有效率的组织形式。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官僚制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鸽笼式”的专业分工、冗繁的规则体系、僵化的行政程序和畸形的激励结构等,使官僚制不仅没有出现人们所期待的高效率,反而成了“低效率”的代名词。在大多数人还对这一反差迷惑不解的时候,安东尼·唐斯(Anthony Downs)以一个经济学家的视角对官僚制进行透视,让人们再一次领略了经济学分析工具所蕴含的力量。唐斯将焦点集中于官僚化的决策制定,他发现,由于信息昂贵…  相似文献   

13.
今天的城市人到农村去与20世纪60到70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相差30多年,在我看来,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14.
尹鸿 《报刊之友》2010,(9):11-13
一、中国电视行业的格局 由于从1980年代开始的“四级办电视”的体制,中国的广电行业是一个高度行政封闭但内部竞争激烈的领域。在广电内部,台与台竞争、网与网竞争、频道与频道竞争、台与网竞争,竞争形势严峻,从来没有形成真正意义的垄断利益;在广电外部,还遇到“狼即将到来”的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15.
尹鸿 《今传媒》2010,18(9):11-13
一、中国电视行业的格局 由于从1980年代开始的“四级办电视”的体制,中国的广电行业是一个高度行政封闭但内部竞争激烈的领域。在广电内部,台与台竞争、网与网竞争、频道与频道竞争、台与网竞争,竞争形势严峻,从来没有形成真正意义的垄断利益;在广电外部,还遇到“狼即将到来”的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16.
当历史跨入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时候,外部世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形势灼灼逼人:改革形成一股席卷东西方的全球性潮流;开放成为一个民族生存的必要条件;科技和经济实力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正在经受“文化大革命”这场深重灾难的中华民族,面临走向何方的命运抉择与严峻挑战。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的重大胜利为中国从灾难中走出,实现历史的大转折创造了契机。  相似文献   

17.
我与王子野同志的交往,始于20世纪70年代。“文革”期间,子野同志和他的爱人陈今及孩子全家都被发配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改造,而我爱人王龙娣因为大学毕业分配在被“砸烂”的文化部,当时也在这个干校“锻炼”,从而认识。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广播剧发展较晚,尽管19世纪30年代在电台有广播剧出现,然而不论是上海、南京的“播音话剧”、“无线电戏剧”,还是北京、哈尔滨的“播音剧”,其剧作结构、表演方法都还是话剧。新中国成立后,除中央台外,50年代末60年代初地方电台才开始制作广播剧。而在70年代到80年代广播剧走出了一个辉煌的历程。随后电视的普及对广播剧的冲击较大并使其走入低谷。自1996年中宣部将广播剧列入“五个一工程”评奖以来,给了广播剧“第二个春天”。随之业务探讨也活跃起来。由于我国戏曲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  相似文献   

19.
议程设置的起源、理论框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傅蓉 《现代传播》2002,(6):131-133
大众传播日益成为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包括美国经验学派和欧洲批判学派在内的学者都很关注这一力量所产生的后果。因此 ,多年来 ,传播理论的一个主要关注点是调查大众传播效果。关于效果研究 ,赛弗林和坦卡特将其分为几个阶段 ,即早期的盛行于上个世纪 2 0至 4 0年代的“枪弹论” ,4 0至 6 0年代的“有限效果论” ,6 0至 70年代的“适度效果论”及 70年代之后的“强大效果论” (赛弗林、坦卡特 :《传播理论 :起源、方法与应用》)。据 1997年中文版的丹尼斯·麦奎尔所著的《大众传播模式论》一书中所说 ,在有关大众传播效果的所有假设中 ,“…  相似文献   

20.
钟馨 《新闻前哨》2010,(3):58-60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中国对外传播受众观由“宣传对象”向“信息消费者”受众观转变:80年代初以前,受众在对外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被简单地等同于“宣传对象”,是“宣传对象”受众观;80年代中后期,“宣传对象”受众观开始向“信息消费者”受众观过渡;90年代以来,“信息消费者”受众观日渐增强,受众作为信息消费者的主体地位凸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