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激发内心是关键要想让听课真正起作用,最关键的是,要扭转教师自我成长的观念,让教师从内心深处有自我发展的欲望。有了自我专业成长的需求,教师就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途径来提升自我,就会主动去听课,甚至没有教研活动也会主动关注这方面的信息,或者去蹭附近名师的课。有了内心专业成长的需求,教师就会深深懂得"名角一台戏、名医一把刀、名师一堂课"的道理;就会明白"教师的功底在课堂上得以凸显,教师的  相似文献   

2.
李坚庚 《中国教师》2011,(18):68-69
<正>在教师的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新手阶段以听别人的课为主,成熟阶段以被别人听课为主,从胜任到名师阶段要多听听自己的课。从教师发展的维度上看,关注了教师的课堂,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听别人的课,被别人听课,听自己的课,正是关注课堂  相似文献   

3.
<正>名师的课,百听不厌;名师的课堂,精彩纷呈;名师的课堂,个性彰显;名师的课堂,思维活跃,思维火花四处迸射,我们青年教师不禁被名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吸引。新生代的年轻教师,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如看书、看光碟、听课等)来模仿名师,或套用某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来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这就是所谓的"学课"。这种生搬硬套的学课方式是年轻教师成长过程中必然生成的仰慕"名师、名课"情结,是不科学的、错误的,需要我们教师去正确地批判与自我批判。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公开课公开课泛指开放课堂,同事、同行、家长、领导或专家等进入课堂听课;特指有组织的、有一定规模的、有特别准备的课堂。它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示范型公开课、研究型公开课、竞赛型公开课。公开课的意义公开课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公开课是最好形式的课例研究,正像病例研究是名医成长的重要载体一样,课例研究也是名师成长的重要载体。首先,公开课一般都要经历说课、听课、评课这三种课例研究的基本活动方式,它比常态课的备课、上课、反思多了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等要素和活动,因此为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提升提供…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哪一类型的课,或多或少都有其可取之处,只要你细心谦虚,以一种宽容、欣赏的心态去听课,就能从不同的课堂找出各自的闪光点,从而加以吸收、融合。名家教师的课也罢、普普通通的教师的课也罢,只要我们以一种平和的、批判的、欣赏的、宽容的心态去听课,或许内心会平静很多、自然很多。  相似文献   

6.
郭子其 《师道》2008,(5):38-38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教师的专业意识日益增强,不少教师把亲耳聆听教学名师的课作为自我成长的捷径。一些教师对亲听名师之课心驰神往,每当有名师来献课,听课者就异常踊跃。这本来是好事,但让人纳闷的是,为何听课后普通教师却难以成为名师呢?甚至有不少教师的教学水平“涛声依旧”,其教学难以得到学生的青睐。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广大教师越来越意识到提高专业水平的重要性。不少教师把听教学名师(以下简称名师)的课作为自我成长的捷径。这本来是好事,但让人费解的是,为何听课后的教师却难以成为名师呢?甚至还有不少教师的教学水平依旧如故或提高有限,其教学难以得到学生的喜爱。这就值得我们去反思,教师应如何听名师之课?教师应怎样做才能成为名师呢?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广大教师越来越意识到提高专业水平的重要性。不少教师把听教学名师(以下简称名师)的课作为自我成长的捷径。这本来是好事,但让人费解的是,为何听课后的教师却难以成为名师呢?甚至还有不少教师的教学水平依旧如故或提高有限,其教学难以得到学生的喜爱。这就值得我们去反思,教师应如何听名师之课?教师应怎样做才能成为名师呢?  相似文献   

9.
公开课泛指:开放课堂,同事、同行、家长、领导或专家等进入课堂听课;特指:有组织的,有一定规模的,有特别准备的,因而有一定影响的。但凡上过公开课的教师一般都有这样的体会:辛苦却收获颇丰!可以说,公开课是年轻教师成长的坚实台阶,是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是教学名师成长不可缺少的磨炼。我国知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曾说“一定要争取多上公开课!这是你最好的‘炼炉’。--你会在广泛的阅读中丰富自己;你会在许多‘师傅’的搀扶中学着站立;你会在精心的‘设计’中避开许多弯路。久而久之,当你蓦然回首,就会发现在公开课的舞台上,你所成就的,不仅仅是几节“代表作”,而是脚踏实地走出的精彩的人生。”名师中肯的教导铭记内心,在公开课的教学中我勇敢的迈着步子,感受并认同着名师的感慨。  相似文献   

10.
<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张者。教师成长的根基在课堂。灵动课堂,首先要让教师在优化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整体联动中有效成长。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结构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为此,学校要主动引领,努力优化教师课前、课  相似文献   

11.
新任教师知识丰富,精力充沛,干劲十足,但是,由于他们刚走上工作岗位,缺少课堂实践经验,教学效果往往欠佳。因此,认真听课和评课,向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学习以促进自己专业的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作为一名新任教师,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听课呢?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听课亦然。教师要想在听课之中真正听有所获,就必须在听课之前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如听谁的课,事先至少应把教材找来了解一下,明确该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课文在整本教材乃至整个学段中的地位、作用,看看教材、教参或名师的教学设计和实录,想想假如我来执教这一课,我将怎样设计教学流程,会遇到哪些疑难,还有哪些困惑或纠结,以便在听课时有个对比。只有这样,才能明确听课的方向,把握听课的重点与难点,发现课堂中的亮点,捕捉课堂上的“高潮”,这样的听课才具有针对性,才会听有所获。此外,由于听课后还要积极参与评课,因此在学术理论上也要作些准备,如熟悉课程标准和一些教学常规知识,了解本学科的教研现状以及新的教学理念和理论等。这样的听课,是带着思想进课堂的,因此起点高,有备而来,自然会满载而归。  相似文献   

12.
一、多维积累笔记,促进专业成长 资源要有效利用,但最重要的是积累。一般而言,刚开始,听课笔记相对贫乏,但主动听课之后,听课笔记会多起来。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新教师可以多借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听课笔记,针对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查“字典”式的搜寻。借阅听课笔记成为一种习惯后,便会发现所获得的资源增多了,很多疑惑也会得到针对性的解决。同时把一些非常好的笔记中的内容积累起来,进行分类分条的记录,并有意识地归类。如教学内容的分类:按课型可分为新课、复习课;示范课、汇报课;探究课、活动课等。  相似文献   

13.
课堂是教改发生的最主要的场所。教学管理者要主动引导教师从仅仅关注教研活动形式的翻新,转到对课堂中的观察目标、教学细节、探究反思等实质内容的关注,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一、课前锁定研究目标传统的教研模式是在教研员或学校教研组长的主持下进行的,听课者总以旁观者的身份进入课堂,一般来说,如果没有评课的任务,大多数听课教师是不会在课前设定观察目标的。我们要求每位听课者课前锁定研究目标,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比如,在我校今年的新秀教师选拔赛中,有4名教师上同一内容的课,如何让同一课题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在听课前,我…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兰溪市厚仁中学潘建教师回答: 一、多维积累笔记,促进专业成长 资源要有效利用,但最重要的是积累.一般而言,刚开始,听课笔记相对贫乏,但主动听课之后,听课笔记会多起来.  相似文献   

15.
课堂--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师生互动精神交往的平台.听课评课--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新课程强调教师要互相听课,目的是让教师通过听课,达到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促进教师自我反思.以此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但笔者发现许多老师对听课评课产生了误区.本文就"为什么要听课、听课听什么、怎么听好课、听后怎么办"等一系列问题谈谈和听课评课有关的话题.  相似文献   

16.
于丽 《考试周刊》2013,(88):169-170
听课往往是教师成为优秀教师乃至名师的重要一步.那么,会不会听课,能不能听好课,怎样听课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听课,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既要关注课堂的教学细节,又要关注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经常上示范课或研究课的教师展示出来的精彩课堂,是一点点"熬"出来的.名师每一阶段"熬"出来的课堂代表作,都是名师智慧努力和精神探索的结晶.我们要悉心研究名师的课堂教学,学习名师"熬"的精髓,在分享与体验名师课堂的精彩中,积攒成长的力量与方法,这对于广大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教师专业化发展离不开听课。一名教师要想成为优秀教师,首先就要从听课开始,要明白听谁的课,如何听课这两个命题。本文就是从这两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听课,让广大教师迈开专业成长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9.
杨慧 《教学随笔》2016,(5):165-165
教师专业化发展离不开听课。一名教师要想成为优秀教师,首先就要从听课开始,要明白听谁的课,如何听课这两个命题。本文就是从这两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听课,让广大教师迈开专业成长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20.
经常上示范课或研究课的教师展示出来的精彩课堂,是一点点“熬”出来的。名师每一阶段“熬”出来的课堂代表作,都是名师智慧努力和精神探索的结晶。我们要悉心研究名师的课堂教学,学习名师“熬”的精髓,在分享与体验名师课堂的精彩中,积攒成长的力量与方法,这对于广大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