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中有5首以“东门”为题的诗,它们分别为《郑风》中的《东门之(土单)》、《出其东门》和《陈风》中的《东门之(木分)》、《东门之池》、《东门之杨》.自汉代解《诗》以来,以“东门”为题的诗主要有是“淫诗” 还是“贞诗” 的两种分歧.  相似文献   

2.
《诗经》时代的“东门”.不只是个单纯的地名.而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象征意蕴的文化代码。其原型意义类似干西方文学中的“伊甸园”。而《诗经》中体现这个文化代码信息的东方“伊甸园”之歌——“东门诗”.主要集中在《诗经》陈、郑二国风中;其诗具有丰富的人文内容,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完整的先秦东方“伊甸园”中青年男女情爱生活的美好画卷。  相似文献   

3.
《诗经》东门恋歌与周代礼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中以“东门”为题的5首恋歌生动地再现了当时青年男女恋爱交往的情形和“东门”聚会的社会习尚,这一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与周民族作为古老农业民族而产生的朝日典礼相关,另一方面也是周代春季“会男女”之礼与民间习俗相渗透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诗经·陈风》中《宛丘》、《东门之(木分)》二诗,描写了陈国东门、宛丘一地歌舞娱神的情形,反映 了陈国崇信巫鬼的社会风尚。这种尚巫之风,既是其本族文化传统的延续,又与胡公被封“使祀虞帝”及 陈夫人好巫有关,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南楚巫风渗透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毛诗》中“如云”与《鲁诗》中“如芸”的异文进行分析,并结合《诗经》创作的时代背景与地域风俗,述析“云”和“芸”的异文对《出其东门》的理解造成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诗经·陈风》中《宛丘》、《东门之(木分)》二诗,描写了陈国东门、宛丘一地歌舞娱神的情形,反映 了陈国崇信巫鬼的社会风尚。这种尚巫之风,既是其本族文化传统的延续,又与胡公被封“使祀虞帝”及 陈夫人好巫有关,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南楚巫风渗透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诗经》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内容、思想以至于形式都是我们学习的基础。作者主要通过对《诗经》中诗歌题目的某一类型来进行分析和考论.意在通过“采X”类诗歌的内容和命题特点的考察和总结,从而进一步来学习《诗经》中“采x”类诗歌的命题规律。希望能从《诗经》诗歌的命题角度对《诗经》的认识和研究有一个新的进展,也希望对有关学者研究《诗经》提供一个基础性的文献材料。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第二册《兰亭集序》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这里的“悟言”应当改为“晤言”。“晤言”意为面对面、亲密地交谈,“晤”有面对面的意思.而“悟”只是了解、领会、觉醒的意思。《诗经》中就经常用到这个“晤”字。如《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东门之池,可以沤芝,彼美淑姬,可与晤语。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相似文献   

9.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诗经》中的“词头”这一语言现象,历来有多种解释方法。《诗经》中的大部分诗歌是对《诗经》时代民歌的记录整理,具有民歌的特色,从民歌的特点出发,可以对《诗经》中的“词头”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赋”、“比”、“兴”是汉人从《诗经》中总结出来的诗歌的三种艺术表现方法,和《诗经》中的“风”、“雅”、“颂”相配,称之为“六义”。赋、比、兴的概念成于汉代。孔子致力教学多年,《诗经》是他的重要教材之一,从《论语》、《礼记》等记载孔子言行的书来看,没有赋、比、兴之说。战国时期的孟  相似文献   

11.
《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统称“五经”,它们都有自己的雅号别称。《诗经》别称“葩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周王朝通过各诸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篡而成。相传由孔子删定,当时共有三百一十一篇。秦朝焚书后少六篇。现存三百零五篇,通计三万九千二百二十二字。这些诗篇都是采摭自当时诗歌艺苑中的精华“奇葩”,故称“葩经”。《书经》别称“壁经”。这是  相似文献   

12.
关于《陈风·东门之杨》的主旨,学界存在诸多解读,如刺时说、刺陈灵公说、失约说、饮酒达旦说、孤臣被弃说、婚礼说等。以朱熹为源的男女失约说比较妥当,但后世承朱者过度阐释,强调诗中等候者为男性,失约者为女性的观点则有失偏颇。考证该诗“东门”意象与“杨”意象,并结合周代婚俗礼仪,得出诗歌主旨为陈国恋人相邀东门,约会一方久候不至。至于失约者性别,可保留文本部分想象空间,无需作进一步辨识。  相似文献   

13.
汉麻——柔软健康的“盔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书记载,麻起源于中国,种植历史至少有8000多年,是人类最早用于织物的天然纤维,享有“国纺源头,万年衣祖”的美誉。《诗经·陈风·东门之池》就向人们展示了古代加工麻的劳动场景——“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以晤歌”。  相似文献   

14.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鼻祖和经典范本,其“中和”精神更是帮助理解《诗经》的重要情感因素。本文从现实主义精神、情感表达的中和化和戒惧敬畏意识等几方面详细论述了《诗经》的“中和”精神。  相似文献   

15.
《诗经》反映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社会风俗的方方面面,是周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其中反映婚恋习俗的诗歌数量最多,最为丰富多彩.婚恋风俗中关于“媒”俗文化的描绘可谓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海内存知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句中的“存”字,注家多不解,中学课本也没注。不少人以今度古,将它理解为“存在”即“有”的意思,不妥。“存”的古义有多种,其中之一是“存想”。《辞源》注“存”的第一义项是“想念”,并引证了《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商务印书馆1980年8月,第782页)“思存”就是“想念”。笔者以为“海内存知己”的“存”也应解作“存想”“想念”。知己之间只有互相想念,才能使客观上的“天涯”之遥化作心境中的“比邻”。否则,只是“存…  相似文献   

17.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我国古代诗歌最早突出地运用“比、兴”的是《诗经》中的作品。《诗经》运用“比、兴”和其后的诗歌颇有不同。本文拟就《诗经》运用“比、兴”的特点和其后的发展情况,初步地探索它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8.
<正> 陈风是春秋时代陈国之诗。陈国之地在今河南省东部和安徽省的西部,国都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城。朱熹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近代研究《诗经》者,几乎公认为国风的大部是民歌,是从民间采集而来的。陈风存诗十篇,我们逐篇考察后,认为都是陈国国都的诗歌,并不是从民间搜集来的民歌。逐篇略述于后。《东门之粉》的第一章:“东门之粉,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据《水经注》可知,宛丘在陈城南道东,即在陈国国都南边的路东侧。现在淮阳县城仍有宛丘遗址,在城南东侧三里处,是  相似文献   

19.
贾龙弟 《语文知识》2014,(11):42-43
这是我的一堂诗歌教学课,内容是《诗经》中的经典篇目《蒹葭》,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这是一篇情景交融、情真意切、意境优美的诗歌。因此,我在上课时也着力打造诗歌学习之“美”点,营造“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接受“美”的熏陶,以实现课标所要求的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出现了大量与“春天”有关的诗句,并以相关景物的描写来说明当时的季节。本文将以《诗经·国风》为例来探讨《诗经》中的“春天”,从中反映出“春天”的体现方式、“春天”与“兴”的关系以及“春天”的某些民俗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