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8 毫秒
1.
在开展艺术教育时,正视儿童天性和审美心理,并以此为逻辑起点,用童话激活学生潜在艺术灵性,让艺术教育儿童化和娱乐化。通过“演的童话”、“唱的童话”、“跳的童话”和“画的童话”创设童话化艺术教育氛围,培养儿童的艺术兴趣,激发儿童的艺术情感等多元艺术价值观,具有十分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杜威对天性教育作了深刻的论述,形成了系统化的具有"生长论"特色的天性教育思想,涉及天性教育的内涵、天性教育的目的和天性教育的路径(确立以研究与应用儿童心理学为前提的教学指导思想;彰显课程和教材的经验性、心理化与趣味性;建构不断生长儿童的本能、改造儿童的经验的教学过程;确定以活动化和环境化为核心要求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他的天性教育思想既继承和丰富了以往的天性教育思想,又超越了后者,对后世天性教育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富有真理性的遗产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学前期是人格塑造的奠基时期,也是接受艺术审美启蒙教育的最佳期,而艺术、审美、智慧的教育是达到完满型人生的关键.生态式美育课程是顺应儿童的自然天性,把儿童艺术审美放在第一位,为完满型人格成长打基础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儿童天性是出自造物者的、与生俱来的遗传财富和积淀,它是儿童发展的潜能所在,也是儿童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把儿童天性喻为蕴含一切希望的种子,学前教育就必须为这颗种子寻找到合适的土壤与充足的阳光雨露,这颗种子才能充满生机地茁壮成长.对于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议的学前教育义务化问题,同样也应该考察学前教育义务化后是否更加适合发展儿童的天性和潜能.  相似文献   

5.
规训教育是一种无视儿童天性,强调对儿童进行训化、操练的教育。这种教育抹煞了儿童的个性,压制了儿童的天性与自由,塑造了儿童一味顺从、驯顺的奴性人格,使儿童成了装配线上生产的"机器人"。规训教育在本质上是非人性、反人性的。本文试图通过对这种规训教育的分析,揭示其带来的不良后果,提出一种崇尚儿童天性、尊重儿童主体性、能动性、敬畏儿童缪斯灵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游韵  谭斌 《教育学报》2009,5(1):25-32
儿童作为一种悖论式的存在,一方面寄托着成人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另一方面又承受着来自成人世界以"小红花"为标志的对其天性的规训.这一悖论通过文学艺术中"另类儿童"的"小红花情结"得以显现.论文从描述影视文本中"另类儿童"的教育经历入手,反思以"小红花"为代表的制度化教育对儿童天性的规训,揭示教育在"天性与规训"之间的矛盾.论文受现象学教育学的启发,提出要尊重"儿童的秘密",在敬畏、尊重儿童天性的基础上给予其一种"恰当的教育关心",将儿童基于天性的成熟和发展合理地纳入到社会需要的轨道中.  相似文献   

7.
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和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渗透美学知识,是每一位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义务。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渗透美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直观手段呈现美审美总是从对形象的直观感受开始的,儿童的天性是对形象的偏爱。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孩子提供具体可感的形象,调动孩子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加深孩子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8.
<正>版画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儿童版画融绘画与手工为一体,契合了儿童求知、好动的天性,促进学生眼、手、脑协调并用,在当代儿童美术教育中,是培养审美、创造能力的重要形式。创造意识自由和艺术形式自然,是它的魅力所在,儿童可以洒脱地在平面上自由自在地做"文章"。儿童版画洋溢着浓郁的自然、朴素、稚趣之感,对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9.
"儿童以游戏为生命,游戏具有种种教育的价值。"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游戏化教学方式为教师提供了一种顺应儿童天性的法则,教师应珍视游戏化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教育价值,促进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得到真正、自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研究集中在天性、自然、自然教育、自然适应性原则、教育与儿童等核心问题上.自然主义教育家认为,儿童的天性源于自然,有其发展的自然规律;天性是教育的前提,教育要适应自然规律、遵从儿童的天性;儿童具有发展的主动性,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改革依然具有启迪意义和指导价值.国内近十年的相关研究呈现"三多三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爱美是儿童的天性,但幼儿美感的发生和发展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教育过程中,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中获得的。幼儿绘画活动是幼儿通过线条、构图和色彩来表现美好形象,表达美好情感,获得美感体验的最直接途径,对幼儿有强烈的感染力。因此,在幼儿绘画活动中引导幼儿感受美、体现美,有益于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2.
教育应当以人的天性为前提,顺应儿童的天性。尊崇天性、尊重儿童、解放儿童,这是儿童教育的灵魂。但是,在现实的儿童教育中却存在着诸多违背儿童天性的现象,如教育内容超前,教育方法机械,教育评价标准单一,这种教育严重地阻碍着儿童的健康发展。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教育资源的缺乏以及人们不正确的观念。尊重幼儿的天性,按照其成长的自然节奏实施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音乐课堂教学要激活儿童的情感,首先必须有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作保证。然后通过形象的教学语言和教学过程的审美化、情趣化来激活儿童积极地情感体验和丰富的想象,从而达到陶冶身心,净化心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是被广泛认可的科学教育思想,对素质教育实施具有指导意义.但是,学前儿童素质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对自然主义教育的僭越:违反儿童天性、忽视儿童主体性、压抑儿童个性.因此,学前儿童素质教育的实施要回归自然主义教育的道路,顺应儿童的天性、回归儿童的生活,为儿童的素质全面、和谐、健康成长提供适宜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音乐具有非倾向性、审美性和倾向性三个层次的功能,其中非倾向性功能具有基础性地位,是后两种功能实现的基础.音乐能以情绪的方式满足人类精神生活的天然需要,儿童对音乐有着天然的亲近,并能对音乐这种意会性语言产生跨越时代与种族的心灵共鸣.儿童音乐教育应端正目的,放弃功利化的追求,遵循潜移默化的原则,秉承"顺应儿童天性、让儿童适才适性成长"的理念,以游戏精神为引导,在真正激发儿童艺术天性的基础上,以浸润和熏陶为基本手段,促进儿童音乐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相似文献   

16.
儿童时期是人的天性和文化性角逐最直接、最激烈的时期,天性和文化性的角逐直接生成了独特的儿童文化。在儿童的天性与文化性这对"矛盾"中,单纯强调以文化"化"天性,或者单纯强调天性至上,都是不全面的。培养健全的儿童以及生成健全的儿童文化,必须尊崇儿童天性。  相似文献   

17.
白倩  于伟 《教育研究》2022,(12):48-56
随着晚近工业化及学校教育制度的不断发展,“儿童”与“学生”的关系日趋复杂。“学生”角色在不断扩大儿童成长边界的同时却吊诡地将儿童困在制度化的时空内。这导致了一种新的儿童形象——“学生化儿童”的形成。学生规范开始固着于儿童的自我形象中,并成为儿童存在的规范。这种“学生化儿童”形象直接成型于工具主义儿童观以及学校、家庭和其他社会团体对儿童日常生活实践的学校化处理。在现实中,“学生化儿童”表征为儿童日常生存空间学校化以及儿童符号系统以学生为核心。儿童的学生化形象阻碍了儿童自由、主动和全面发展,回归儿童内在价值并开放儿童的生命空间是解构“学生化儿童”形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引领要讲究方式方法,追求实效。培育和引领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注重儿童化、时代性、有创意和求实效,这是我多年教育实践之后得出的经验。儿童化就是要从儿童的特点出发,把教育内容儿童化,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方法,具体、形象、直观地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19.
<正>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本身具有形象的思维方式,借着故事浅显易懂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情节,鲜明生动的形象,丰富奇特的构思,将展开心灵与故事人物的对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故事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门户,是破译儿童心灵的密码,更是促进儿童成长的化学酶。所以,"没有故事的课堂也必定是缺少活力的课堂"。故事和教育,不是彼岸花开,应是那在地连理。故事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听、读、说的过程,更是一个有思考、写作、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语文教育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关注学生个体生命价值观的形成.时代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创想力"成为语文教学的热点词汇.童话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师要重建小学童话课堂,坚持儿童本位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儿童的天性和想象力,促进学生活泼、主动、积极地阅读童话,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使学生体会童话短文中传达的"真、善、美"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