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隐性采访是为了完成某一种公开采访无法完成的特殊采访方式,由于其特殊性,采访中常涉及法律问题和道德伦理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具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隐性采访的法律界限和伦理原则入手探讨了隐性采访应遵循的守法事项和道德伦理原则,提出作为新闻记者在必须采用隐性采访时,应牢固把握法律和职业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隐性采访在我国大行其道.同时也面对诸多的道德责难和道德困境,但这种责难和困境并不能成为我们放弃隐性采访的理由。事实上.如果离开了隐性采访的特殊作用.道德的规范调节作用可能会大受影响。同时.随着人们对道德要求的不断提高.利用隐性采访的特殊功效.不断涤荡社会及其成员心灵深处一些丑陋的东西,从而使我们的社会更纯净.心灵更高尚.也成了一种自然的事情。  相似文献   

3.
李明 《新闻传播》2010,(5):138-138
隐性采访是以显性采访环境的封闭性和事实本身的隐蔽性为特征.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隐性采访的道德问题和合法性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分析隐性采访的含义及特征.针对隐性采访中的人格侵害现象及应注意的法律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为我国新闻立法提供宝贵的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4.
试论隐性采访的法律意识和行为规则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隐性采访没有法律地位,不受法律保护,甚至经常构成法律与道德的悖论。这种方法可以尝试在特殊情况下采用,不宜普遍倡导.各种媒介对隐性采访的使用应十分谨慎,既考虑到社会效果和社会容忍程度,也要考虑尽可能回避法律禁止的领域。  相似文献   

5.
隐性采访能够通过一些有效的暗访手段获得正常采访和拍摄中无法得到的新闻素材,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采访模式,它能够让一些社会黑暗面得以曝光。但隐性采访在法律和道德伦理方面一直备受争议,因为隐性采访所引发的法律诉讼案件也时有发生。因此,隐性采访虽然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采访效果,但也要注重隐性采访的人文关怀,尤其注意保护镜头中涉及的无关人员的利益或安全。本文浅谈隐性采访中应注意的道德与法律风险,以及相应的规避之策。  相似文献   

6.
隐性采访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采访(包括偷拍偷录)是当前社会中的一个争议问题。隐性采访的问题涉及法律、道德.也关乎大众传媒的新闻功能与社会责任。隐性采访又名“暗访”.它与“明察”互相配合.是调查新闻事实不可避克的途径,也是揭示新闻真相非常有效的手段。特别是在当前的舆论监督活动中.新闻媒介揭露违法犯罪行为.捍卫公众的知情权利.具有很大的正义性。  相似文献   

7.
论"隐性采访"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下,“隐性采访”成为新闻记者挖掘深度新闻的常用手法。对于新闻媒体和记者来说,采用此类方法是无可厚非的,它能使记者获取正面采访得不到的信息和材料,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感、现场感。然而,在法制日益健全,权利界限越来越明确的今天,“隐性采访”稍有不慎就会带来职业道德上的问题,也可能会引起法律上的纠纷。如何把握隐性采访的道德与法律界限,是新闻记者时刻要注意的问题。 一、“隐性采访”的含义及法律思考 “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活动中不通报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工作目的,借助采访工具(照像机、录像机、录音机等)…  相似文献   

8.
隐性采访自出现在新闻界以来,一直因其道德和法律上的两面性而备受争议。一方面,隐性采访的使用维护了公共利益,使很多难以通过正常渠道采访的社会问题得以曝光;另一方面,隐性采访也因其本身的欺骗性和法无授权性,引发了人们的质疑。本文认为,隐性采访是建立在公共利益上的善意的谎言:其一,建立在公共利益之上的隐性采访符合伦理上的权变理论——道德权变,即为了维护重大公共利益而对社会普遍认可的某些道德原则采取暂时的规避。其二,隐性采访虽处在法无授权性规范和法无禁止性规范之间,但只要不触犯法律底线,把握好隐性采访的度,仍然可以成为舆论监督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9.
隐性采访成为当下一种越来越常见的采访方式,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隐性采访是揭露新闻事实的杀手锏,而在隐性采访被广泛运用的同时,所产生的法律问题和道德问题越来越多,这就引出了隐性采访的风险以及面对风险时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李萍 《新闻三昧》2008,(6):55-56
近年来,无论是电视媒体还是纸质媒体,隐性采访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并开始有泛滥的倾向。但关于隐性采访,法律、道德伦理层面的争执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在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可循的情况下,媒体应该确立自己关于隐性采访的自律原则,在隐性采访中把握一定的“度”,避免陷入诉讼和受到道德、伦理的指责。  相似文献   

11.
张莺 《新闻界》2001,(5):75-76
近年来,新闻界关于隐性采访的讨论很多,从事实际新闻工作的大都持肯定态度,而从事新闻研究的以及一些法律界人士则较为谨慎,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对隐性采访的法律和道德约束问题。本文将从隐性采访的法律依据及其在传播过程中的缺陷等方面,探讨对隐性采访的认识。一、隐性采访的概念界定及由来分析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秘密地采集新闻素材的采访方法。按照记者介入新闻事件的程度和方法,隐性采访可分成三种类型:偷拍偷录,比如暗访消费者投诉经历、目击破案过程等跟踪偷拍;体验式采…  相似文献   

12.
隐性采访可以了解到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有助于记者把握采访时的主动权。但由于隐性采访的特殊性,稍有偏颇,便有可能引发法律和道德方面的纠纷和争论,因此,必须把握好隐性采访的“度”。  相似文献   

13.
李浩然 《新闻世界》2013,(10):219-220
隐性采访在新闻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采访手段,但是隐性采访本身存在着许多伦理悖论。在新闻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甚至是国家法律之间,新闻工作者该何去何从?如何衡量隐性采访的利弊?在隐性采访时又应当坚守何种原则?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温馨 《报刊之友》2012,(3):154-155
当前,中国新闻界大量采用隐性采访手段。在这股"流行风"下,本文从隐性采访成风的趋势及其引发的争议入手,着重讨论采访对象的合法权益及记者采访方式的选择,并最终呼吁记者慎用隐性采访,呼唤法律与道德的双重考量。  相似文献   

15.
温馨 《今传媒》2012,(3):154-155
当前,中国新闻界大量采用隐性采访手段。在这股"流行风"下,本文从隐性采访成风的趋势及其引发的争议入手,着重讨论采访对象的合法权益及记者采访方式的选择,并最终呼吁记者慎用隐性采访,呼唤法律与道德的双重考量。  相似文献   

16.
论文缩微     
隐性采访法律意识和道德约束杜方文在《新闻实践》第9期上撰文说,法律赋予新闻工作者采访的权利,但新闻采访井不是可以超越法律的特权。那种认为隐性采访的目的是实施舆论监督,对象大多是各种腐败现象,因而可以“不择手段”的想法,是古老的“以恶对恶”观念的余孽,只能说明我们有些新闻同行,头脑里缺少现代的法治意识。隐性采访不同于公开的显性采访。由于隐性采访常常是在被访者不知情、无任何防备、缺少自我保护的情况下进行的,因而对记者的道德素质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要求记者具有很高的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感。记者在进行隐性采…  相似文献   

17.
张峻 《新闻实践》2004,(7):30-31
“隐性采访”作为一种另类采访手段,在媒体的一些揭露性报道中经常可以看到。然而,在法制日益健全,权利界限越来越明确的今天, “隐性采访”稍有不慎就会带来职业道德上的问题,也可能会引起法律上的纠纷。如何把握隐性采访的道德与法律界限,是眼下新闻记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隐性采访可以采集到公开采访所无法了解到的新闻事实,是进行批评报道和舆论监督的有力的武器和手段,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隐性采访具有无法摆脱的道德与法律上的悖论,因此,必需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相似文献   

19.
隐性采访中的道德与法律问题———从美国新闻界的一些做法和规定谈起张西明时下,隐姓埋名、变换身份而偷拍偷录的“隐性采访”成了一种越来越常见的采访方式,对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来说,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千方百计也要挖掘到需要的信息和材料,“抓住老鼠就是好...  相似文献   

20.
冯结兰 《今传媒》2005,(6):28-29
随着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以隐性采访获取新闻的手段,在我国新闻界渐渐“火”了起来,尤其是应用在电视上,隐性采访捕捉新闻的真实性、鲜活性是公开采访所无法比拟的。很多新闻媒体通过隐性采访手段在版面、节目上大量曝光鲜为人知的内幕,满足了群众知情权的需要,自己的销量、收视率也得以大增。然而,隐性采访这些年过滥过分的发展却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质疑甚至批评。我认为,这种质疑和批评并不是人们对隐性采访的全盘否定,人们否定的只是其中记者超越自身权限,不顾法律和道德允许而行使的行为。一、隐性采访的法律约束隐性采访是记者不暴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