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政治的实质在于权力,权力规训的出路在于法治。要想实现政治的法治化,就必须实现权力法治。传统的学说认为实现权力法治,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然而以权力制约权力解决的仅仅是权力与权力之间的外部边界问题,而对于权力本身的正当性问题,对于权力的内部的规范运作,以及对于作为权力系统的外部制约方面,则显得无能为力。实现权力法治化也有另外几种思路,即权力法定、权力分化、程序法治、以权利制约权力。  相似文献   

2.
在批判“权利义务法理学”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社会法律生活最基本矛盾是权利与权力的矛盾,法学应当以权利与权力为最基本研究对象。这种重视权利与权力关系及其界分的倾向,与当前法治建设的关键在于通过控制权力以保障权利的社会背景相契合,但权利与权力的关系只是公法的核心问题,作为一般法学的法理学,其核心问题应是公法与私法核心问题的交集,即权利及其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3.
法治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宗旨都是保障权利、限制权力,因此,建立法治也是在创建和谐社会。本文主要阐述了法治体系的完善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所起的重要的作用,如何在保护权利的同时限制权力,以及如何运用法律手段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4.
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和以社会制约权力是三种权力制衡模式。它们在高等学校法人治理结构中有各自的内涵。以"权力制约权力"模式体现为对政府的公权力、高校的行政权以及权力自身防范制度等权力的制衡和权力制衡中法治精神的遵守和弘扬。"以权利制约权力"模式彰显权利优先于权力和保障权利与限制权力的法治理念。"以社会制约权力"模式在于保障社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有限介入和高校实现办学自主权。  相似文献   

5.
作为思想观念的法治,在西方早见于古希腊,在东方则起于先秦。亚里士多德曾言“法治优于一人之治”。商、韩则主张“不务德而务法”,求圣法之治于理,弃圣人之治于己。建成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和宏伟目标,然而法治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便是有效的对权力进行限制,和谐处理权力与权利的关系,从法治基础理论出发,描述了真正法治社会下权力与权利的“应然”的关系,介绍我国目前权力与权力的“实然”关系,亦即法治的困境之一,从而得出在我国实现法治,必须理顺权利和权力之间的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在全面推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的进程中,权力清单制度的设立是明晰权力边界,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的重要措施。本文从权力清单对简政放权以及揭示政府权力运行边界两方面对权力清单的价值做出论述。同时,在实践中,必须把握好政府的范围、权力的来源以及权利清单的性质,为政府权力运行提供依据,实现法定权利与实际权力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从界定权利权力的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权利义务说"存在一定的缺陷,肯定了"权利权力说"。从权利权力这两个法学的基本范畴出发,提出了四种法律类型:权利权力型、权利权利型、权力权利型、权力权力型。正确处理权利与权力之间的关系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8.
法治的核心是制约权力和保障权利。实行教职工聘任制必须加大对权力的制约力度,以制度规范权力,以权利抵抗权力。  相似文献   

9.
张晖 《焦作大学学报》2008,22(1):127-129
权利与权力的辨析是民主宪政的基本问题,保障公民权利、限制国家权力是我国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当前存在的很多问题,归结其历史根源都是由于中国传统政治中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失衡所造成的。通过研究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失衡的历史状况和原因,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对于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教工》2013,(11):45-46
《中国青年报》评论认为,执法者首先要有法治思维,以职权法定为原则,充分发挥法治正义的力量。法治思维的养成不仅有赖于有法可依,更多地取决于法治理念、法治精神和法治环境。法不授权,则政府无权,政法机关执法活动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政法机关掌握着与公民人身、财产以及其他权利密切相关的执法权力。这种权力具有措施的严厉性、手段的特殊性,刚性十足,一旦滥用,危害无穷。  相似文献   

11.
“教师惩戒权”的概念辨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往定义教师惩戒权的概念时,对其中的“权”没有区分地一律表述为"权利“与"权力”。用语的含糊必然导致概念内涵与外延的不清。本文在对“权力”与“权利”进行辨析后,提出了教师惩戒权应是教师的权力,是教师的职权之一,从而明晰了教师惩戒权的概念以及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2.
对于“话语权”认识的模糊不清造成了实践中的尴尬。话语权包括话语权利和话语权力两个方面。教师和学生同等拥有话语权利。教师话语权力既是制度赋予的,也是教师的专业水平所赋予的。教师话语权力和学生话语权利之间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张力,后者常常会造成前者的失语或转换。  相似文献   

13.
不同的权力文化观决定着各国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也使得法治在各国兴衰程度迥然不同。由于社会经济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形成了“君主专制”与“人民主权”这样两种迥异的权力文化观。在我国权力文化观的现代转型过程中,由于不具备转型所需的发达商品经济与浓厚民主意识的社会基础,同时传统权力观仍然发挥着强大的影响,我们今天所遭遇的法治建设的困境大都缘于此。这种影响与障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权利文化的缺失、私法缺位与公法“变态”、虚伪的民主、法律权威的沦丧。因此,加快传统的现代化改造,实现由“人治”向“法治”、“专制”向“民主”、权力私有向权力公有理念的转变,是我国法治建设能否成功的基础与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现行土地征收制度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中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弊端日益凸显,引发了大量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国家对集体土地的征收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关系的制度混合,使得国家在土地征收中权力与权利之“公益目的、给予补偿”的宪法制衡被打破,并引致了民众对土地征收法律性质的认识偏差和司法救济的不力,以致于剥夺、侵犯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权益的征地行为屡禁不止。因此,探索并研究土地征收中国家权力与权利的制度设计和法源基础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对于“法治”,不同的解读,却有着大相径庭的含义。从人类历史上看,存在过两种不同的“法治”:一是以法治国的“法治”,二是依法治国的“法治”。即便是依法治国的“法治”,仍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权力为本位,另一种是以权利为本位。以权利为本位的“依法治国”应当成为我们追求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6.
侦查权是一种“国家权力”,本文遵循概念法学的研究思路,结合行政法理论,通过分析提出侦查权是一项程序性规制很强的、具有行政性质的权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艺术最为突出的特色在于它的"参与性",即吸引欣赏者亲身"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中去,最有代表性的便是戏曲艺术,也正是"参与性"给戏曲艺术带来了持久性艺术魅力.影视艺术在剥夺了欣赏者的"参与"权利之后,随着网络电影的出现,"参与性"传统又重新恢复,21世纪的艺术不仅可望重新恢复持久性的艺术魅力,也可望带来艺术的全面繁荣.而"参与性"之所以能产生持久性艺术魅力,是因为它蕴涵了"人的本质力量".  相似文献   

18.
"人"是法学研究的基本范畴之一,传统的中国法律在价值取向上重权力、轻权利;重国家利益、社会利益、轻个人利益,造成现实的中国法制重"物"不重"人",事实上,不仅仅文学艺术在塑造着人,法律也以其特殊的方式塑造与培养着人。法的历史就是不断对"人"的设计、塑造与培育的历史。法学关于人的主要课题可分成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法律人是法学的研究切片与假设,法律人具有其独特魅力与价值,也有其缺陷需要弥补。从现实的人到现代化的人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反映了从当前到未来社会的一段漫长的过程,与此相应,法学研究目标按其实现程度可分为现实目标和终结目标。  相似文献   

19.
受教育权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多重属性,使得受教育权利在行使过程中会受到多重的划界制约,也产生了权利(权力)之间的冲突现象。受教育权冲突实质上是一种权利行使中的过界现象,具体而言,对受教育权的设定意味着某种限度,如果超越了这个限度,就可能是权利的滥用,就可能侵犯了其他个体或者组织的权利。以权利冲突的视角研究受教育权问题,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受教育权的本质,另一方面也为当前外部权力对受教育权的介入做了合法性的论证。  相似文献   

20.
权力与权利都有其边界,权力边界的最终来源是权利,而权利边界则有多个维度。维护公众的合法权利是政治文明所追求的真相。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需要对权力与权利边界问题重新加以审视。以权力与权利边界问题为研究的逻辑起点,探讨权力与权利边界的主体依托———第三方的概念及其研究的重要意义,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论证了第三方之所以能够成为其主体依托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