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物考古报道写好了,会给人以可亲、可信、可读之感,写不好,则会使人感到索然无味。对两年来的文物考古报道来个“回头望”,我觉得写文物考古报道应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第一、处理好古与今的关系,采撷最有价值、对今天最有裨益和借鉴的东西加以报道。一般说来,越久远、越稀少、科学性艺术性越高并具有文字或图像的文物,就越有价值,特别是“首次”发现的,更有采写报道的必要。比如,秦公一号大墓,由于历经2500多年,从中出土的任何文物都是珍贵的,但尤  相似文献   

2.
考古发掘和发现素材的报道属于文教新闻的范围,套用文教新闻里“亚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教育新闻的用法,作为文化新闻分支的考古报道,我姑且定义为“考古新闻”。目前新闻界对考古的一些过分炒作既损害了新闻客观真实原则,又违背了考古学的科学规律。应提醒“考古新闻”报道者,你的作品怎样在客观真实原则基础上实现与考古学的嫁接呢?在这里有必要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3.
当了三十多年记者 ,写过的报道很多 ,大多数已经被自己遗忘了。然而总有那么一些报道难以忘怀。这倒并非它们有什么独到的好处 ,而是它们在特殊的时间里 ,起到了特殊的作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 ,我就有过两次这样的报道。我当新华社记者 ,搞得最多的是科学技术方面的报道 ,其中包括考古发掘成就的报道。1971年5月的一天 ,我偶而得知 ,在郭沫若同志执著的努力下 ,国家文物局在故宫博物院举办了一个考古发掘成就的内部展览。于是我就前去采访。展厅里的文物 ,件件光彩夺目 ,极为珍贵 ,使我为之倾倒。1968年河北省满城汉墓中出土的两…  相似文献   

4.
从2000年持续了将近一年的北京老山汉墓发掘,到世纪之交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勘探,再到去年云南抚仙湖水下考古,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内,媒体介入文物考古报道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文物考古”、“重大发现”类似的  相似文献   

5.
庄电一 《中国记者》2023,(10):97-100
<正>在新闻界,像我这样对考古报道一往情深的人可能不多,像我这样写了这么多考古报道的人可能也不多,而将考古报道贯穿职业生涯始终、且延续到了退休之后的,也许更少。这几句话,可能会让人反感,因为有王婆卖瓜之嫌,但我相信:如果有耐心读完这篇文章,就不会这样认为了。  相似文献   

6.
文物考古报道写好了,会给人以可亲、可信、可读之感,写不好,则会使人感到索然无味。对两年来的文物考古报道来个“回头望”,我觉得写文物考古报道应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第一,处理好古与今的关系,采撷最有价值、对今天最有裨益和借鉴的东西加以报道。一般说来,越久远,越稀少,科学性艺术性越高并具有文字或图像的文物,就越有价值,特别是“首次”发现的,更有采写报道的必要。比如,秦公一号大墓,由于历经2500多年,从中出土的任何文物都是珍贵的,但尤为珍贵的不是其中的金器、铜器,而是铁器和带有文字的石器,因为金、铜器,比这年代久远的已经发现,而铁器,则是我国出土时代最早的(春秋时楚墓中也有)。带有8个篆字的石磐,更有考古价值,通过文字分析,不仅知道了大墓的主人可能是秦景公,而且说明早在先秦时代,秦公就承认自己受黄帝四代孙高阳的庇佑,从而回答了史学界长期以来秦人是西  相似文献   

7.
黄璐  江卉 《新闻前哨》2013,(10):80-81
“盛世文物贵,太平重考古。”近年来,考古领域变得热闹起来,考古方面的报道,频现荧屏,屡登报端,且有愈来愈火之势。  相似文献   

8.
考古工作有其专业性、严谨性和规律性,要让考古类报道增添趣味性,就要增加受众的体验感,让文物“活”起来,让受众在阅读和欣赏的过程中,增强认同感和关注度。要找准报道时机,多媒融合,以沉浸式的报道手段,从考古发掘中寻求新的视角、受众兴奋点及点击率增长点。  相似文献   

9.
台湾《联合报》最近对陕西咸阳汉景帝阳陵的考古 发掘作了报道(见2000年10月16日《参考消息》第8版)。报道对墓内发现的大批裸体彩俑作了绘声绘色的描写,读来如同看见了一个个活生生的真人,质感很强,真不失为一篇出色的考古发掘报道。 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多为几千年前的古物,为现代人所不知。而考古发掘报道是让今人看的,如果只用古字、古词简单罗列出土文物的古称,读者必定会不知所云,当然也就起不到报道的作用了。细腻入微地描写出土的重要文物,赋予文物以真情实感,读者便能在今天形象、真切地感知其为何物,考古发…  相似文献   

10.
王未 《新闻战线》2022,(12):99-101
近年来,文物考古领域的报道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各大媒体纷纷以多元视角、丰富内容呈现考古发掘的最新成果。在融媒体时代,面对新场景、新应用、新人群,主流媒体如何利用技术赋能,将文物考古所承载的信息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人们,打造出兼具年轻态、多元化、时代感的产品,使文博资源得到创新发展和破圈传播,成为新时代主流媒体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11.
何畏 《青年记者》2006,(7):53-54
“盛世物贵,太平重考古。”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运宏昌,经济振兴。本来比较冷僻的考古领域,变得热闹起来,考古方面的报道,频现荧屏,屡登报端,且有愈来愈火之势。  相似文献   

12.
2002年底,买断新闻源第一次闯入湖北新闻界的视野———湖北电视台斥资50万元,买断枣阳九连墩古墓发掘的首家报道权。如今,九连墩考古新闻大战硝烟散尽,余音犹存。我们有必要通过梳理九连墩考古新闻报道的前前后后,冷静地全面审视这个全新课题,客观权衡利弊,以促进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买断:报道引入市场机制九连墩考古发掘,是建国以来我省最大规模的考古活动,意义重大,引起省内外广泛瞩目。在考古发掘“收官”前,省文物局向新闻界宣布:湖北电视台以50万元买断发掘过程的电视、图像、图片、文字、网络信息等首家报道权…  相似文献   

13.
韩晓玲 《新闻前哨》2007,(10):52-53
在文化领域,文物考古报道"含金量"较高,受到各媒体的重视。湖北是文物大省,屡有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但文物考古报道也向来被视为一块"难啃的骨头"一专业性很强,圈内较封闭。如何找到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是文化记者不断探索的话题。  相似文献   

14.
每当一个地方出现考古新发现的时候,读者总是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媒体也很热衷报道。但是,因为考古的专业性非常强,在报道过程中,很  相似文献   

15.
班诺洼和考山考作为泰国两处重要的史前遗址,在东南亚史前考古和史前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两处遗址虽然文化类型和文化内涵不同,但从出土材料看,都表现出与古代中国有一定的联系和交流。因此,通过对它们的实地考察,不仅更直观地了解了泰国及东南亚的史前考古和史前文化,而且大大丰富并深化了我们对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关系以及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等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考古发掘以其悬念性强,观众关注率高成为电视直播的“宠儿”。近期,国内国外电视界也相继掀起了考古电视直播的热潮。从老山汉墓到金字塔都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取得了成功。但这两次引起广泛影响的直播活动均因为考古发掘并未有重大发现,令观众多少有些失望。 在这样的情况下,考古电视直播如何进行,卖点在哪里?媒体如何把握炒作热度?考古直播形式是否能有新的突破?种种问题摆在电视人的面前。  相似文献   

17.
刘彬 《声屏世界》2017,(2):22-23
近年来,考古发掘事件日益引发关注,相关的媒体报道也越来越多,作为以视觉呈现为主要手段的视频报道,在考古发掘事件中如何作为,是值得讨论和研究的.本文以汉代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为例,从呈现、解析、述评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以期为以后的考古视频报道提供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18.
谭榷 《新闻记者》2001,(8):48-49
近年有关考古新闻的炒作 ,我一直有几句话想说 ,这次云南“抚仙湖”水下考古的报道 ,使我有机会能将陋见呈献诸位。抚仙湖的考古 ,事先吊足了大家的胃口 ,事后又未免使人有些失望。这样的事并非没有先例 ,如去年炒得甚嚣尘上的浙江“彭公大墓”便是。对于这种现象 ,许多人常常归咎于媒体的过分热情 ,从大体上说这是不错的。“抚仙湖”和“彭公大墓”的考察 ,事先就有许多媒体参与其间 ,各种猜测之说活龙活现 ;考察的时候媒体更是趋之若鹜 ,连篇累牍地进行报道。然而倘若我们反过来想想 ,似也无可厚非。关注社会各界的动态本是传媒的天职 ,极…  相似文献   

19.
他原是新闻通讯干事,面对着生机勃勃的现实生活;后来上大学钻研考古、历史,开始回顾、探寻往事的踪迹、脉络;研究生毕业后,成绩优秀的他,出乎老师的预料,竟干起记者来,从昨天重又回到今朝。文物、考古的报道,就是从纷繁复杂、几近消逝的既往世界里,抽出几段最精彩的乐章,重又奏出美妙的音响,让今人品味。国内专事考古报道的记者不多,象他这样的历史研究生搞考古、文物报道,短期内成绩显著的更少。他就是光明日报记者白建钢。  相似文献   

20.
如何让考古新闻报道作得更加完美呢?结合自己长期从事考古报道的经验,我认为,从事考古新闻报道的记者要不断强化自己历史素养、文化素养、法律素养、科技素养和审美素养,通过不断的提高,让自己写出的考古新闻报道具有更高的关注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