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生祥 《青海教育》2009,(11):20-20
在作文教学中,我常发现很多学生对自己写作文的过程很迷茫,作文写完了就完事了,连自己的大作是怎样“拼凑”出来的都不清楚。因此,自己作文写得怎样,是否存在问题都不得而知,接下来的“发言权”就交给了老师,很少有修改作文的习惯。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文章修改主要是作者自己的事,语文老师千万不要越俎代疱。”因此,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文也是作文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2.
文章不厌百回改。我国古典小说名著《红楼梦》,曾经“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问世。美国作家海明威把《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39遍才满意;他把《老人与海》的手稿读了200遍,才最后付印。大作家尚且如此重视修改自己的文章,中学生应当反复修改作文,从中悟出“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的道理,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文不改,不达意.”好的文章不是一下子就写好的,而是经过数次至数十次的精雕细刻,推敲琢磨,反复修改才写成的.作家们共同的宝贵经验是:“文章不厌百回改.”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也说过:“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这些都说明了修改文章的必要性和“文成于改”的道理.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自主修改作文,寻求写作的快乐呢?  相似文献   

4.
作文不难,就是写我们自己的感受。可是,要把感受写好,必须注意区分怎样的感受是“自己的”,怎样的感受就不是自己的。很多时候,我们的作文之所以没有写好,吃亏就在没有注意这个区别,本来想写好自己的感受,结果却写成了一般化、人云亦云的文章。所以,这里说说这个区分问题,帮助大家写好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5.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这话告诉我们:学生只有从自己文章的得失中去认识写作规律,才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可是有些同学没有修改自己文章的习惯,他们只知道写,而不愿意改,有的同学想改,但不知应如何改。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宋代欧阳修非常重视修改文章,他“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认示人”。他写的《醉翁亭记》第一句初说“滁州四面有山……”数十字,最后改为“环滁皆山也”五字,言简意赅。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写成巨著《红楼梦》。马克思的《资本…  相似文献   

6.
培养小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浅谈□陈燕飞林清珍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改”。这个“改”,包括别人改和自己改,但主要是自己改。怎样培养小学生初步修改作文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讲清意义,明确内容。修改能力是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自改作文...  相似文献   

7.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托尔斯泰七遍修改文学巨著《战争与和平》,著名小说家杨沫花了六年心血,重写和修改六七次而写成《青春之歌》。有些同学很想培养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但苦于不知如何下手。怎么办呢?办法总是有的。这里,给同学们介绍几种修改作文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许多文人都主张“文章不厌百回改”,“淘沙不倦则好物出”,认为“多改出佳作”。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常把自己写好的诗读给老妪听,请她们帮助修改;清代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写成《红楼梦》;鲁迅也曾说,他的文章写好后总是放进抽屉里,过几天再拿出来看看,每看一次都觉得有许多要修改的地方,这样经过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名家之作尚需修改,何况初学写作的中学生呢?  相似文献   

9.
老师:鲁迅先生曾说过:“好作文是修改出来的。”他的每一篇文章都要经过多次修改才送出去发表,就连已经在报刊上发表过的,收进文集时也要进行修改。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这部长篇名著时,就曾先后修改过七遍。由此可见,从小养成修改文章的好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学生:那么,怎样进行文章的修改?老师:修改文章可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在文章写成后通篇阅读,多读几遍,进一步明确写作的意图,然后根据文章主题的需要,适当地进行“增、删、换、调”———发现有遗漏的地方要增添上,与主题关系不大甚至毫无关系的材料要坚…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老先生对于批改作文曾经这样指出:“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由此可见,学生的作文训练,不仅要多读多写,还要多让学生自己修改。有人说好文章是学生自己修改出来的,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要学生自己修改文章,必须激起他们修改作文的兴趣,培养他们修改作文的能力。究竟怎样引导和指点学生自己修改文章?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集体评改,激起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改”。这个“改”,包括别人改和自己改,但主要是自己改。怎样培养学生初步修改作文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唐耿雄 《湖南教育》2005,(15):32-32
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改“”文章不厌百回改”,意思是说文章写好后不要怕修改,越改会越好。凡是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都是经过作者千锤百炼改出来的。这个“改”,包括自己改和别人改,但主要是自己改。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应怎样培养学生初步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呢?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教师示范批改。这一方法是教师当众就某一篇作文进行公开批改,以示范例。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大家讨论并领会文章的优劣得失,再进行集体修改,使学生明白修改文章的目的、方向、内容等。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修改文…  相似文献   

13.
<正>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文章写成后,多读几遍,认真修改,直到满意为止,这是一种很好的写作习惯。好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修改文章时,我们可坚持“致远大而尽精微”的原则。所谓“致远大”,即先通览全篇,从大处着手,看文章的选材、立意、结构等;所谓“尽精微”,则是从小处着手,着眼于语言表达,想方设法使其变得准确、具体和生动。唯有二者结合、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改”。这个“改”,包括别人改和自己改,但主要是自己改。怎样培养小学生初步修改作文的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树是修剪出来的,文章是修改出来的。”修改不仅是学生进行习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离开了修改,作文犹如未经雕琢的玉石,共至像令人生厌的丑小鸭,终究难成“正果”。《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怎样指导学生把自己孵出的“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呢?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说     
“我们怎样结尾”是一个比较特别的题目,因为“怎样结尾”有多种含义与可能性。可能是大势已去,好与坏结局已定;可能是临近结尾,手足无措,举棋不定;可能是一个结尾完了,下一个结尾又将是怎样……依此,可以就某一个事件写成记叙性文体的文章;也可以就某个事物的结尾加以论述写成议论性文体的文章;也可以就结尾这个话题,写成抒情性文体的文章。本期我们特邀请华中科技大学文学院院长何锡章教授进行评点并判分。2007年第1期“同题作文比赛”赛题是:《乳名》。主持人说@黄碧斋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佳作常从修改来。”修改文章,就是把文章中存在的毛病改正过来,使文章变得准确、流畅、鲜明和生动。修改文章,不只是为了把文章修改好,更重要的是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反复修改,培养了修改文章的习惯,从中摸索写作规律,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历史上有成就的著作者都很重视修改文章这一重要环节。马克思写《资本论》从计划到草稿,就经历过多次修改。他对自己的作品总是改了再改,认真琢磨才公之于众,“他宁愿把他的手稿烧掉,也不愿半生不熟地遗留于身后。”散文大家杨朔也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他的手稿有时甚至都看不…  相似文献   

18.
在现实牛活中.面对正义、面对危难、面对挫折、面刘诱惑,我们该以怎样的勇气和精神去拷问自己的灵魂?是直而还是退避,是迎击还是躲让,是承担还是推辞?请以“面对”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修改的能力是相当必要的。这里,就怎样进行作文的一般修改(又称“小改”),结合高年级的教学实例,谈几点想法和做法。一、“小改”的意义首先要说说指导学生学习作文修改的意义。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是作文过程中的一项基本技能。《小语教学大纲》指出:“写完以后要修改。要注意  相似文献   

20.
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写的能力也可以说成为改的能力。写的能力要靠写来培养,也要靠改来扶掖;改的能力固然离不开写的根基,而改的能力则主要靠改的实践来造就。教师评改作文固然有帮助学生写好一篇篇文章的作用,可是归根结底是在教学生学会修改文章。如果说写前的种种指导重在“应当怎样写”,而评改就重在“不应当怎样写”;指导重在“怎样写好”,评改就重在“怎样改好”。修改文章是艰难的,培养修改能力自然也不容易。写作能力的诸因素,也都是修改能力的因素。写和改的心理与操作方式不同,二者都统一在写作规律规范上。学生写得好的地方,他们自己一般不会不明白,而他们发现自己的毛病却不容易。教师评改作文为的是长善救失,而救失是主要的,耐心、细致、不辞劳苦地全面修改,那么学生修改文章的良好心理、习惯就不难养成,修改操作也就不难学会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