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与问》是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教材中的一篇议论文,作者在进行观点论证时,以哥白尼和沈括小时候勤学好问的故事为例,充分论证了“‘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作者所选的这两个例子浅显易懂,符合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认知特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内化和思维训练的好凭借.但是,要让学生对这样的议论文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并通过阅读提高感悟和认知的能力,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在联系中感悟、在联系中认知阅读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读写例话是指导学生读文章和写文章的知识短文.读写例话通过具体的事例讲解读写的道理 在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分清课文里哪些内容是讲道理的,哪些内容是举例子的;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例子”,明白例子说明的道理.分析“例子”是手段,明白道理才是目的 例如,学好《详写和略写》,关键在于弄懂“例话”首尾的道理.其次,读写例话教学要正确处理“例话”和“例文”的关系.如《详写和略写》是一篇例话,用来作为说明写作知识的例子的是《狼牙山五壮士》,  相似文献   

3.
有一部分学生的议论文缺乏时代气息。主要表现在:一、论点缺乏针对性,往往只会照搬别人现成的观点,而不善于针对现实问题灵活运用政治课上已经学过的基本原理和语文教材中学过的立论方法,二、论据缺乏新鲜感,用来证明论点的例子,历史的过去的多,现实的少;三、进行论证时,不会运用当前报刊文章中宣传的党的路线、方  相似文献   

4.
对于《金瓶梅》是“集体创作”说的论证和阐发,以徐朔方先生用力最勤。一九八○年文章发表以后,一九八一年初续发了《<金瓶梅>成书补证》,不久前,又“以两篇旧为基础,加以完善、补充和适当的修订”,在《中华文史论丛》一九八四年第三期发表了长文——《<金瓶梅>成书问题初探》,系统、详尽地论证了《金瓶梅》是“世代累积型的集体创作”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乐记·乐象》云:“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也。”这句话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我们乍读《乐记》,难免感到头绪纷繁,不得要领,而抓住“以类相动”的观点再看《乐记》,就可以看出《乐记》有一个严整的逻辑体系,《乐记》中各种音乐观点都可以在这个体系中各就各位。当然,合逻辑并不一定合科学,逻辑可以用来论证科学的道理,也可以用来论证反科学的迷信。  相似文献   

6.
《初中生》2016,(32)
据《华西都市报》9月9日报道,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魏骁勇教授发明了一种“看脸色神器”,即录下学生的听课视频,运用面部识别系统,通过分析表情判断学生是专注还是走神.这项发明如果在课堂上被广泛应用,上课喜欢走神或打盹的同学可要小心了. 通过面部识别系统,可以看出什么时间学生们的积极性最高,什么时间他们普遍缺乏互动.此外,“看脸色神器”还可以用来研究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7.
《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这两篇文章均是围绕“读书”这一话题展开论述的,论述严谨,但说理特点各异,对其进行比较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读书观和论证技巧。具体的教学可遵循以下教学路径:首先,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画出文中表达观点的句子,概括课文论述的角度,总结《谈读书》《不求甚解》的论证思路;其次,引导学生分别结合课文中的具体例子,比较《谈读书》《不求甚解》在论证方法上的不同;最后,引导学生品析《谈读书》用语雅致、文辞流畅、韵律和谐的风格及《不求甚解》明白质朴、亲切自然的语言。  相似文献   

8.
写议论文就要用材料,古今中外,天上地下,思路纵横,旁征博引,才能使文章内容充实,观点鲜明,雄辩有力。那么,具体如何运用材料呢?1.古今并举。首先要放开思路,纵观古今,“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撷取典型材料浪花来论证观点。如写《近墨者未必黑》,一些学生就举了屈原“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材料,用了陶渊明出淤泥而不染,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迹;写《知错改错情可嘉》,不少考生就联系晋  相似文献   

9.
姜有荣 《初中生》2012,(5):18-22
正尽管"摆事实,讲道理"是学生最常用的论证方法,但究竟如何把例子用好,把观点证实,其中大有学问,也大有讲究。用例的最大惰性——堆砌例子堆砌例子是学生在论证中最  相似文献   

10.
从具体例子出发,提出了“高观点”在导数问题解决中的应用价值:正确应用“高观点”有助于探索中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向、挖掘中学数学问题的背景与原理.总结了应用“高观点”的常见错误:用高中知识证明高等数学知识,导致证明过程缺乏严谨性;片面理解高等数学定理的条件或结论,导致逻辑推理缺乏严谨性;机械运用高等数学定理解决问题,导致解题方法失效.  相似文献   

11.
议论文阅读     
考点说明对初中生而言,应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语文课程标准》) 对议论文阅读能力的考查一般有: 1.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提炼、判定; 2.对议论文论证基本结构的把握; 3.论据的判定、排列与论点的关系; 4.判断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5.体味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2.
"引证法"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找到确切的理论根据;二、对理论根据加以分析,使之与论题充分联系起来.这第一个因素可称之为"引",第二个因素可称之为"证".许多学生对于"引"是颇费心机的,但对于"证"则往往失去警惕,只"引"不"证",犯了"观点加引语"的毛病.我们的教科书对这一点也有所疏忽.高中语文第三册《论证的方法》一文,对"引证法"的介绍有两段文字,对"引"可谓言之甚详对"证"的说明则极为薄弱.这可能给学生造成错觉:"证"似乎不太重要.在运用"引证法"时,找到确切的理论根据是可喜的,但论据本身只是一种材料,它不能代替论证.缺乏论证,文章势必苍白无  相似文献   

13.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也就是要让学生从小学一点唯物辩证法。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让学生掌握一点唯物辩证法呢?一、渗透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所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教学时,教师要启发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蛇与庄稼》,是一篇哲理性  相似文献   

14.
<正>学生困惑老师好!我在写议论文运用举例论证论证观点时,感觉所选的例子论证不充分,老旧无新意,有的例子叙述得还很占篇幅。请老师帮我诊断,并给予指导。老师诊断同学好!你的情况是不少同学的通病,主要是没能运用好举例论证,组织好举例论证的语言。下面,老师教教你。  相似文献   

15.
陈一星 《中文自修》2023,(17):47-50
<正>说理的充分与否决定一篇议论文的成败。议论文说理的充分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全文结构的方面,应当在作文题提出的讨论范围内抽丝剥茧地进行思考,层层展开、稳扎稳打地将说理渐次推向深入,对作文题材料进行全面地回应和充分地阐发。其次是论据运用的方面,应当选用合理且恰当的例子、名言、理论、现象等来支撑全文观点或段落分论点,尤其要注意例子本身的可靠性以及例子与观点之间的适配性。最后是段落内部的论证分析方面,要有足够的分析性语句对观点进行阐释,或者对论据为何能论证观点加以申说,避免“以例代证”。  相似文献   

16.
我和李振江撰写的《究竟什么是论证》一文(载《贵阳师专学报》1994年第1期)对刘宗棠,同志《论“承认”》一文提出了商榷意见,接着张盛彬、杨世秀同志又分别撰写了《究竟什么是成功的论证》(载《贵阳师专学报》1994年第3期)、《关于论证、论据与承认》(载《贵阳师专学报》1994年第4期),肯定刘宗棠同志的观点,并对我们的文章提出了商榷意见.为了对有关问题进一步展开讨论,以促进我国逻辑界对“论证”的研究,特撰写此文,对张盛彬、杨世秀同志文章(以下简称“张文”、“杨文”)中的一些主要观点反驳如下:  相似文献   

17.
李战华 《中国教师》2008,(21):35-38
<正>教师授课时,如果只摆出观点而缺乏生动有趣的例子,理论难免疏于空泛。运用事例辅助教学,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呈现出故事、事实、现象等引出教学话题、论证或者说明概念或原理,能把抽象、深刻的理论知识具  相似文献   

18.
<正>在写作的时候,常要用到一些“例子”来证明文章的观点,这些例子就是事例材料。在事例材料的运用上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事例本身不合适、不恰当,不能证明观点;事例直接拿来用,没有剪裁、加工,有时冗长,有时偏离论点;没有合理安排好事例的顺序;没有对事例进行分析,建立事例和观点之间的联系;等等。一、材料的加工  相似文献   

19.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第六册《太阳的光辉》一文的论证方法,众说不一,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五省(区)编写的《教学参考书》认为,该文的写作特点之一是“类比论证法的运用”,并在“教学建议”第二条中强调指出:“重点讲清类比论证法”,而学生们订阅的湖南教育出版社的初语六册《课程学习辅导》一书却说:“作者是怎样运用喻证法来评析错误观点的?”因而,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类比法”和“喻证法”是不是同一种论证方法?它们有没有区别?《太阳的光辉》一文到底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相似文献   

20.
《学与问》是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教材中的一篇议论文,作者在进行观点论证时,以哥白尼和沈括小时候勤学好问的故事为例.充分论证了“‘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作者所选的这两个例子浅显易懂,符合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认知特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内化和思维训练的好凭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