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屈原《天问》,“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极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堪称先秦破除旧文化思想束缚的战斗诗篇,正确品评《天问》有助于总结中国古代进步文化思想发展的历史经验,激励当代人大胆解放思想,放手从事改革。 《天问)写作的缘起无从详考,一般有两说;一谓屈原流放时所作,“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嗟号昊曼,仰天叹息,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潜漖煆,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周流罢倦,仰见图画,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泄愤懑,舒泻愁思。”一谓屈原使齐时作,系收集稷下学者提出的诸问题综合成篇。前者为即兴说,后者为纯学术说,都不尽合具有广泛政治斗争背景的屈原文学生涯。 如果将《天问》的写作置于当时政治文化斗争的背景上,并把前二说结合起来,就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2.
《楚辞·天问》是屈原的不朽巨著,因其独特的写作技巧与风格,成为《楚辞》诸作中的奇葩。《天问》具有一股悲情的动人力量,使人产生共鸣。屈原通过诘问的修辞方式,沿用楚骚美学的托物寓志手法,借助夏、商、周三代的历史人物与故事,神话中的天文、动物及植物的意象等,抒发心中的一腔悲愤,以及对楚人的讽谕、期盼与警惕。屈原在《天问》中所抒发的悲愤,正与司马迁的悲情一致,这也可解释司马迁读《天问》后深感悲愤的原因,《天问》也达至《文心雕龙》美学中的隐秀效应。  相似文献   

3.
《天问》作为一部巫史文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问》作为一部巫史文献过常宝一《天问》是楚辞中最奇特的一部作品。就其形式而言,它以四字句为主,而篇幅冗长,内容驳杂,又远非句式相似的《诗经》可以比拟,尤其是它一问到底的表达形式,更是十分罕见。王逸《楚辞章句》叙其缘起云: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  相似文献   

4.
这篇探讨及比较性质的文章,涉及两个至少在表面上看起来是极不相同的思想与文化源流。一个是东亚文化,一个是西亚文化。有学者如苏雪林等曾用了不少功夫,特别是从比较宗教及神话等的角度,尝试证实西亚文化对商代以来中华文化的影响,包括对《天问》等楚辞的影响。但大部分学者至今仍将这论点看成是推测性的。笔者基本上也同意大部分学者们的看法,虽然笔者认为苏教授等所提出的研究成果有继续探讨下去的价值。因此,在苏教授的推测还未被证实之前,我们只得继续假设西亚文化和东亚文化基本上是两个不同的文化源流。《约伯记》显然属前者,《天问》则属后者。  相似文献   

5.
将屈原的《天问》和《约伯记》来做一个比较性的探讨,无论在方法,背景,情节及内容上都有它一定的局限及难处。就二人的遭遇来说,在实质上已有极大的不同。《天问》,正如屈原好些作品一样,是他官场失意以及流放生涯的产物。诗人当时感到最痛苦的,显然是失去了“忠君报国”的机会。这种打击对传统的中国忠臣来说往往是致命的。导致屈原受苦的,甚少在表面上看起来是“人为”的。具体地来说,是对他失信的昏君以及妒忌他的小人们所造成的,并不是上帝或撒旦。约伯的不辜遭遇基本上是个人的命运问题。但这命运却不是盲目或偶然的。因为整个戏剧的导演是上帝自己。约伯的苦难是撒旦在“全能全知”的上帝的特别许可之下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兴"之原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兴是华夏诗学中歧义“最为缠夹 ,可也最受人尊重”(《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 )第2 6 0页 )的命题 ,引起了千年聚讼而涟漪不息。解放以来学界涌动的“形象思维”、“民族文化”等阵阵热浪 ,推动了兴义探索的层层波澜。可惜诸多努力都是以诗歌艺术发展之一定阶段为前提的 ,都是以诗歌审美运动为座标来予以定位研讨的 ,往往缺乏以一种文化为座标来测定剖析渊源中的兴之原始 ;缺乏一种“有生于无”(《老子》)、“原始返终”(《易经》)式的视角来“举终以证始 ,本始以尽终”(王弼《老子指略》) ,而兴之胚胎又恰恰是在原始文化中孕育产生的。…  相似文献   

7.
"定势"说在刘勰的风格论体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现观定势理论,其原则仍能为我们为一篇创作做具体的体裁定位,体现其现世价值与意义。本篇所论重点在于论证其"体势相须"的观点并将《定势》放入刘勰整体文学思想中究其要义及其对现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关于文化的全球性分布,尽管可以有不同的视角,但笼统地说,大致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来区分,而完全按照空间(即地理位置)进行分类,则更是学术界所惯常采用的方法。这种“空间分类法”,系指把民族文化及其组合按区域、地区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或系统,从而归纳出地球上具有相同文化特征的地区。“文化区域”(culture area)或“文化区”或“文化地理区”的概念便由此而来。本文旨在从宏观的角度对世界文化区划分理论进行探讨并作简明扼要的阐释,兼对《内核与外缘——中日文化论》(以下简称《文化论》)一书中的若干不妥之处进行质疑和批评。  相似文献   

9.
《楚辞》是《文心雕龙·物色》篇论述的重要文本参考及依据,作为典范文本,其对该篇的理论建构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基于该篇所论,由《楚辞》之"触类而长"入手,分析了其感物入兴的心理转向、文辞表现的亦繁亦简,从而彰显其在山水文学创作传统中的突出成就与地位;通过对《楚辞》特点与"贵闲"、"尚简"结论的内在理路分析,亦确证其对"物色论"总结的潜在作用力。《楚辞》写景成就的"被发现",大大助益、深化了《文心雕龙》对物色理论的思考与认识,也是"楚辞学"研究史上的重大推进。  相似文献   

10.
《中庸》对中国哲学史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宋儒曾称之为"群经之统会枢要也"。可以说,《中庸》是中国形上学的奠基性著作,构建了中国传统的形上形态即天人相通的形态。现代学者仅将《中庸》看作是心性之学的起点,文献大多只对《中庸》文本进行注释,且由于《中庸》的首句在全书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故而本文从"天人关系"这一角度,从义理本身去分析《中庸》首句,从而为理解《中庸》这部经典做铺垫。  相似文献   

11.
12.
“可信”与“可爱”的悖反性命题 ,是纠缠王国维一生的根本问题 ,也引起后来学者对之的无数论证与阐释。本文以王国维前期文本为依据 ,通过对其所推崇的三种思维方式即充足理由原则、直观经验论、思辩原则的递进式考察 ,揭示其以“可信”求“可爱”的内在精神旨向 ,即追求一种“可信”所及的“可爱” ,及将之作为人文学术理想状态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德国生态哲学家萨克塞说,生态哲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告诉人们用广泛关联的整体观点看问题;美国学者卡罗琳·麦茜特则认为,生态学作为一门自然哲学扎根于有机论。①其实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告诉我们的无非都是同一个信息: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孤立存在的,所有的东西都彼此联系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粗略地说这就是所谓的“生态观”。20世纪的下半叶,西方学术史上最具纪念意义的事件之一就是生态学突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成了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全新的世界观。它与西方传统的科学世界观明显不同。在传统的科学世界观看来,世界是由一群基本而独立的…  相似文献   

14.
希腊"规则"     
  相似文献   

15.
"北大醉侠"     
  相似文献   

16.
"离婚"模式     
  相似文献   

17.
野猪"缘"     
  相似文献   

18.
19.
百年"年关"     
  相似文献   

20.
说"石"     
石 ,就是石头。炎黄子孙对它特别钟情 ,甚至有些崇拜 !远古流传下来的著名神话女娲补天就说到了石头。共工氏怒触不周之山 ,天柱折 ,地维绝 ,天塌下来一大块。人类的祖先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先民认为天是石头的 ,可能因为天上有时往地下掉石头 (陨石 )。陨石较早的有名的记载便是“陨石于宋五”了。中国的四大文学名著 ,有三部谈到了石头 ,其中两部还以石头做了小说的主人公。举世闻名的《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主人公贾宝玉就是一块“无材补天 ,幻形入世”的石头。这是女娲补天剩下来的一块。一部《红楼梦》就是这块石头的“传奇”,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