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谈谈对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几点思考。 一、什么是美,美的哪里? 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说:“或日‘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龚自珍在这里批评的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实在是文人画士对梅的审美观。他们认为梅这欹之疏之曲才是美。而龚自珍却以此为丑“誓疗之:纵之顺之……”必复之全之”,恢复梅的自然生态才是美。这是龚自珍的审美观。 大自然的绿色该是人见人爱的了吧。然而朱自清却在《绿》中写到:“我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扬。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  相似文献   

2.
<正>作文教学饱受诟病,写作水平的提升成为师生的心头之痛。偶将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和龚自珍《病梅馆记》放到一起品读,竟有意外惊喜——这两篇古文名作恰好从正、反两方面针砭作文教学的病症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良方。《病梅馆记》中鬻梅者因文人画士之好"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而"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  相似文献   

3.
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是一篇影射时弊的文章。一般认为此文反对文人画士偏爱梅花的病态,所托之意不难辨明。但是也该看到,在龚自珍的托意之外,梅花的美仍然有她的特点。龚自珍对“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这些话,没有下“谬矣”的结论,而认为是“固也”,就是固然不错的意思。教学中,对这两个字不可忽略。梅  相似文献   

4.
周世恩 《师道》2015,(1):20-22
晚清文学家龚自珍在《病梅馆记》里说:"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以梅喻人,反对对人才的各种人为扭曲。他还发出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疾呼。由盆景,我想到了从事的教育。如果把教育的对象——学生比作盆栽的植物,把施教者比作制作盆景的艺人,那么,我们是否也像无数的园艺工人那样,做过很多看上去很美的事情呢?看上去很美——家庭教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教学《病梅馆记》时,感慨颇多。文中写江宁、苏州和杭州都盛产梅。文人画士有他们独特的审美趣味:“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这些君子却托人暗示卖梅者,要“斫其(梅)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联想到当下中学生  相似文献   

6.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梅以疏为美,密则无态。”这是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听抨击的某些文人画士(隐指封建统治者)的品梅标准。对这个标准中的“以”字,不少高等院校和省市教育部门编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都把它解作“认为”、“以为”或“把”、“拿”。上述两种解释,都是“以”的常用义。不仅在古代汉语中屡见不鲜,而且还保留在现代汉语之  相似文献   

7.
在《病梅馆记》的授课过程中,张莲同学提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文中多次提到残梅病梅的系列行为,每次出现的先后顺序却不一样。开篇先说有的人‘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的审美标准,接着写‘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则与前文‘正’与‘密’的顺序相左,接下来所说的‘梅之欹之疏之曲’,也与开篇‘曲—欹—疏’的顺序不同,最后‘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这一句,与上文的顺序皆不相同。大家之笔讲究前后一致,句式比…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教学《病梅馆记》时,感慨颇多。文中写江宁、苏州和杭州都盛产梅。文人画士有他们独特的审美趣味:“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这些君子却托人暗示卖梅者。要“斫其(梅)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联想到当下中学生的写作.他们的写作不也都是被框于盐中.被棕绳捆绑的吗?他们不也都是有待“纵之顺之,毁其盆,(重)埋于地,解其棕缚”的病梅吗?  相似文献   

9.
《病梅馆记》是龚自珍返回故里杭州为自己新辟梅园命名"病梅馆"而作,题目又名《疗梅说》。  相似文献   

10.
正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只是一篇政治意义上的檄文吗?通常认为这篇文章是作者通过谴责人们对梅花的摧残,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了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与他的《己亥杂诗》中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龚自珍要求的个性解放,不仅是其政治改革思想的支柱,同样也是其文学改革思想的核心。所以,《病梅馆记》还可以有  相似文献   

11.
病梅馆记     
<正>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  相似文献   

12.
《病梅馆记》写于 1 879年 ,是龚自珍晚年的作品。人过中年 ,已日趋不惑而知天命 :观物 ,则深刻独特 ;说话 ,则意味深长 ;作文 ,则平淡老道。对龚自珍这样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来说更是如此。那么 ,从他这篇不足三百字的精品中我们能读出些什么呢 ?以梅喻人 ,托梅言政 ,这已早成为世人对该文的定评了 ,无需赘言。但我认为 ,该文最杰出的地方还在于大处着眼而小处运笔 ,借字传神而以意取胜 ,在“喻人”“言政”过程中 ,字里行间透露出了思想美、精神美和形象美。作者以风神俊朗的梅比喻人才 ,以司空见惯的畸形审美观比喻统治者的人才观 ,以文…  相似文献   

13.
《病梅馆记》是清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晚年所写的一篇政治小品文。在跨越了近两个世纪之后的今天,从教育观的角度重读《病梅馆记》,以古为鉴用之于今,我们能看到现行教育中的"病梅"现象。本文分析了教育领域存在的不足,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危害,进而提出应对策略。它在教学实践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病梅馆记》是龚自珍的散文名篇,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病梅馆记》明写梅,实写人。梅即是人,人即是梅。这一点,是解读本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病梅馆记》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龚自珍所著的一篇寓言体散文,揭示了"江浙之梅皆病"的不堪现实,描摹"病梅"之态,诊断"夭梅"之由,拟想"疗梅"之术。文章借助对梅的品评,隐喻封建思想对人才培养的禁锢。抛开作者的个人政治歧见,笔者站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者的视角重读此文,深感先人的"疗梅方案"与当下课堂教学的改革观念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本文以古为鉴,将教学中发生的一些典型  相似文献   

16.
对《病梅馆记》文中“固也”一语,新、旧高二册《语文》课本均注曰:“本来是这样。”笔者认为,此注殊不可解。兹质疑如下: 原文是这样:“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注释表明,作者是赞同“或曰”之见的。照此,对下文作者的相关言行则有诸多不可解之点:1.作者既已赞同“或曰”之  相似文献   

17.
新病梅馆记     
梁勇斌 《福建教育》2005,(9A):34-35
清代思想家龚自珍的讽世名篇《病梅馆记》里,大量因人的偏好而被塑造成的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病梅触目惊心地展示在人们眼前。  相似文献   

18.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对—些具体作品中之所写,例如,宋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莲,清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写病梅,高尔基在《海燕》中写海燕等海鸟,郭沫若在《凤凰涅槃》中写凤凰等群鸟,等等,所采用的究竟是象征手法,还是比喻?很遗憾的是,在我们日常  相似文献   

19.
《病梅馆记》是清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晚年所写的一篇政治小品文。在跨越了近两个世纪之后的今天,从教育观的角度重读《病梅馆记》,以古为鉴用之于今,我们能看到现行教育中的"病梅"现象。本文分析了教育领域存在的不足,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危害,进而提出应对策略。它在教学实践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病梅馆记》是一篇文艺性杂文。文章在立意和笔法上颇具特色,堪称上乘之作. 首先,文章在立意上新颖别致、不落俗套。古人借梅寓意之作多不胜数,大凡离不开对梅的赞美和称颂,都是通过对梅斗霜冒雪的赞扬来表达对人的高尚气节和顽强精神的歌颂。而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却断非步人后尘,拾人涕唾,他独运匠心,“道人心中所无”,通过描绘梅树被束缚、被摧残的受害者形象来揭露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和反动的专制统治,表达作者坚持改革时政、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和思想主张。显然,《病梅馆记》在立意上是别出心裁、不入窠臼的。它不是立足于对梅的赞美和欣赏,而是着意于对梅的同情和疗救.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