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女性旅游市场已成为各地旅游业开发的一个重点。青海省着力打造"大美青海"的旅游品牌,不断提升本省旅游业的整体环境,通过调查发现,女性旅游市场在青海已初具规模,通过对其现状的分析,能促进青海省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2.
《青海科技》2014,(3):8-9
近年来,青海省依托产业优势,围绕青海特色产业寻求突破,重点在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新能源经济、民生经济四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工作,以此推动青海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科技支撑起青海的大美未来。  相似文献   

3.
<正>为了大力推进旅游投资建设,推进旅游+金融的全面融合,青海省的旅游+金融时代已经开始全面启动。闻名中外的大美青海具有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旅游和探险活动场所。面对新的机遇,青海省政府希望通过"旅游+金融"的实践、探索和创新让"金融元素"更多更好地助力旅游产业,实现旅游产业发展与财政支持、金融支持、社会资本的深度融合,为我省旅游产业的多层次发展提供金融支撑。在拓宽融资渠  相似文献   

4.
大庆市正处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如何开发利用区域内旅游资源,做大、做强旅游经济,是大庆实现转型发展、全面振兴的一个重要发力点。文章分析了大庆市旅游产业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大庆市旅游产业升级路径——要挖掘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打造品牌旅游项目;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深度融入黑龙江省"一城五线"旅游战略;合理布局景区景点,加大与其他产业融合;提高景区服务能力;加大景点景区开发宣传;打造农旅融合特色小镇。  相似文献   

5.
《青海科技》2015,(2):2-5
<正>近年来,青海省按照"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的光伏产业发展思路,通过集中连片开发、分期建设,依托青海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国内众多的新能源企业,产业发展集聚程度不断提高。目前,光伏产业已快速崛起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产业体系最完整、技术水平最先进、影响力最大的一个特色优势产业,成为我省名副其实的新能源经济驱动力。一/青海省发展光伏产业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青海科技》2014,(5):12-13
<正>青海省依托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结合国家利好政策,大力发展青海绿色产业经济,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绿色产业经济之路。其中,有机食品产业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发展迅猛,有机食品品牌逐渐在国内外市场叫响。青海省深耕有机食品种植产业青海省绿色产业经济带中的有机产品,种植面积逐年递增,产业链不断延长,集合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旅游资源特性及其营销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琼 《青海科技》2006,13(6):23-26
本文阐述了青海省旅游资源的优势和特色以及青海旅游业的形象定位。总结了制约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因素,提出搞好青海旅游业开发营销的几点措施,强调只有体现特色,充分利用青海湖等品牌才能带动青海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青海省按照"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的光伏产业发展思路,通过集中连片开发、分期建设,依托青海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国内众多的新能源企业,产业发展集聚程度不断提高。目前,光伏产业已快速崛起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产业体系最完整、技术水平最先进、影响力最大的一个特色优势产业,成为我省名副其实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凉山州近几年旅游产业发展状况为例,对科学发展观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作了简要探讨。认为旅游产业是真正能够具体体现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产业;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挖掘传统文化、弘扬先进文化、传播先进文化的过程;旅游产业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能够全面体现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战略的最佳载体;旅游产业的发展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面对青海省重点开发区"一谷两盆"内部发展差距较大问题,通过SWOT分析得出:"一谷两盆"优势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条件优越、第一产业各具特色、旅游资源丰富且差异性明显、青海主要工业区;劣势为生态环境承载力差、能源紧张、产业结构不合理;机遇为六项政策利好;挑战为新能源与盐湖产业面临同质化竞争,兰西城市群背向发展;互补策略为地区优势产业互补、加强旅游协作、增加化石能源供应、把握产业发展形势、丰富"四区两带一线"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今日科苑》2012,(4):6
为进一步增强汶川旅游综合实力,提升汶川旅游产业品牌地位。近日,汶川县启动了"汶川映秀5·12震中纪念地"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工作。创建"汶川映秀5·12震中纪念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当地  相似文献   

12.
安小倩 《今日科苑》2009,(18):46-47
青海省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而又体现出极强的垄断性。但是青海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优势并没有在旅游经济中充分的发挥出来。充分认识旅游经济与旅游消费的关系,寻找青海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发特色主题积极引导生态旅游、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渠道、实施合理的旅游开发战略、开发和设计旅游商品等策略,提升青海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杨永春  南辉 《青海科技》2023,(5):109-114
文章介绍了“十三五”期间青海省在锂离子电池材料领域的发展现状、技术供给、需求供给等方面的情况,进而聚焦青海省锂电产业的重大科学问题,探索了“十四五”期间锂电产业发展技术路线、重点任务布局、体系搭建、保障措施等方面的改革措施,旨在更好地阐释青海锂产业从低水平向集约化迈进的发展历程,揭示加快打造绿色、健康的青海锂产业技术高地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河南省西峡县旅游发展的背景,并且对西峡县全域旅游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强政策保障,健全公共服务及供给体系;贯彻全域理念,增强品牌影响力;促进旅游效益提高;完善体制机制,党政统筹;改革创新,共建共享;产业融合,转换"旅游+"思维等建议,希望为西峡县全域旅游发展及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青海省是全国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的省区之一,太阳能光伏应用市场开发较早,已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链。青海有成为西部光伏产业发展中心的潜力,但目前青海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仍存在诸多深层次问题,业内人士认为,实现产业突破,重在政府合理规划、有序引导。青海太阳能产业上演"抢滩"热国内一些大型企业、投资公司纷纷登陆青海,寻找青海省太阳能光伏应用市场中的巨大商机。国内最大的风电发电巨头——中国国电集团旗下的龙源电力集团公司,与青海省格尔木市政府签下了200兆瓦的大型荒漠并网光伏电站投资协议,这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太阳能发电项目。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的产业融合不断推进,智慧旅游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3D虚拟旅游已经运用到了实际的旅游产业中。"旅游+虚拟现实"结合的理念,是利用了计算机网络、3D虚拟成像、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最新技术,把旅游景点直观展现在虚拟的世界中。研究了国内外最新企业、技术案例,分析当前虚拟旅游的现状和商业运行模式,指出目前存在的发展瓶颈,最后根据最新的技术发展,得出未来旅游产业可能发展的新业态。  相似文献   

17.
正青海省锂资源储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占全国的三分之二,是名副其实的锂资源大省。目前,青海省已初步形成了盐湖资源—碳酸锂—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锂电池组制造特色鲜明的锂电产业链,并注重发展铜箔、铝箔等锂电配套产业,锂电产业集群正在快速形成。预计"十三五"末,全省工业碳酸锂产能将达到10万吨,中国锂产业将形成"青海系"。  相似文献   

18.
通过引入虚拟变量对咸宁市在实施"旅游兴市"战略实施前后旅游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旅游兴市"战略实施后,咸宁市旅游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有了显著提高,但是提高的幅度有限。本文分析了造成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由旅游产业资源逐渐积累而成的一种潜在能力,旅游产业发展潜力为未来旅游产业发展和竞争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决定着未来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文章运用熵权TOPSIS评价法,从经济、社会、产业和生态4个维度出发,对青海省2009—2018年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进行了测度与评价,结果表明:(1)在旅游产业发展潜力中,生态环境支撑占有重要地位,社会支撑、经济支撑和产业基础支撑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保障辅之以次要地位;(2)10年间旅游业发展综合指数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其中2017年综合指数增长最快,经济支撑、社会支撑和产业基础支撑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生态环境支撑经历了“平缓—急速上升—急速下降”3个阶段;(3)10年间青海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日渐增强,其发展经历了“下降—稳步上升—急速上升—急速下降”4个发展阶段,可划分为“低水平潜力”“中级潜力”“高水平潜力”3个阶段类型。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评估对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生态旅游是集旅游、娱乐、教育、生态环境保护为一体,代表人类现代文明的新兴产业。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效益是其他产业所无法比拟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青海丰富而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必将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生态旅游业有望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