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校报是高校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刘葆观校报是高校党委、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目前,全国高校校报共有820多家,期发行量近200万份,读者数百万人,专职编辑、记者共约3000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党的十一...  相似文献   

2.
高校校报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好地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为指导,把人们长期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形成的思想观念、思维习惯,以及思想作风、工作方法转变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观念、新作风和新方法。本文联系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结合技报实际,谈谈校报工作中特别注意转变和强化的几个观念。一、全局观念校报作为高校的宣传舆论阵地,虽然是整个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一项具体的业务工作,但校报所联系的部门、所涉及的内容却是十分广泛的…  相似文献   

3.
校报主编是校报编辑部的灵魂,在校报工作中起着核心和主导作用,校报主编的素质决定校报的质量。因此,我们在研究提高高校校报质量的时候,应把校报主编的角色定位和个人素质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本文试从校报主编角色的多元化来探讨校报主编的素质要求。 一、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角色。 从校报的特性来说,校报是党的喉舌和重要的宣传舆论阵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校报最重要的功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我国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导下,高校校报作为高校舆论宣传阵地、信息传播媒介,肩负着舆论引导、宣传教育、上通下达、解疑释惑、办报育人、维护学校稳定安全的重要作用。高校校报工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努力推进高校文化发展和科技创新,为高校师生提供一个民主的、科学的、公开的文化平台。本文从高校校报的主要功能、高校校报工作的指导原则入手,结合十八大重要精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加强高校校报工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报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的机关报,是高校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高校校报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学校联系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要纽带,是展示高校对外形象和塑造学校品牌的重要窗口。在高校负有引导舆论、交流信息、弘扬新风、培育新人、维护稳定和繁荣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高校校报编辑的素质和修养对高校校报的发展有着重要而直接的影响。在新的形势下。对校报编辑角色定位进行认真思考,是进一步发挥高校校报优势、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高校校报影响力的大小、声誉的高低以及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编辑是否对自己角色定位有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高校校报是重要的舆论阵地,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分析了高校校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现状,并提出了具体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宣传舆论阵地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的宣传舆论系统主要由校园网、校报、校园广播、校办电视台等组成。它们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发挥着宣传舆论阵地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根据中央召开的宣传工作会议精神、校(院)党委在加强宣传教育,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中,重视办好校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重要工作。高校校报虽然是一张小报,但它是~个学校的窗口,通过这张校报可以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方向,对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学校信息和动向,教工、学员的文化生活等;同时这张校报对外面向社会,宣传学校发展的成果为学校工作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积极地宣传作用,校报在学校工作中有着其他部门工作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此,把关心支持办好校报应作为校(院)党委的重要工作来抓,要提到党委的…  相似文献   

9.
进一步增强高校校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校报作为高校重要的舆论宣传工具,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明显优势和作用。这种优势是由高校校报真实性、广泛性和贴近性等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我们要充分重视校报这一阵地,不断改进宣传方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发挥校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10.
网络的发展给高校校报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校校报只有不断加强采编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自己的办报质量,加强校报网络版的建设,增强校报与其他校园媒体的互动,才能在网络环境下充分发挥校报的宣传舆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学校惩罚存在的合理性在于其具有秩序功能和矫治功能。但作为一种消极的教育和管理手段,学校惩罚使用不当易于异化为破坏性教育力量。本文对学校惩罚主体及其权限、学校惩罚对象及受体、学校惩罚方式及其选用进行了深入解析,以厘定学校惩罚要素的边界,导向惩罚的教育性目的。  相似文献   

12.
"十二·五"中职校长培训与普教校长培训分离,迫切需要建立有自身特色的培训体系。本研究以福建教育学院"十二·五"中职学校校长提高培训方案为蓝本,分析其在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培训方式、培训对象等方面的职教特色,为提升福建省中职校长培训质量服务。  相似文献   

13.
美国描写语言学是结构主义三个流派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它的科学性、实用性特点,使得这一流派的理论对世界语言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对汉语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文章就这一流派的基本理论观点的发展、描写方法,以及对现代汉语研究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学校组织气候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一系列组织心理特征。本文在分析学校组织气候的内涵、要素和指标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学校布局大调整过程中学校组织气候建设的意义和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以创造社作家的留学生作品为基本文本,重点分析“郁式愤激颓废型”留学生形象特征,他们贫困、孤独、愤激、颓废、性苦闷,又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在异域他乡痛苦地挣扎,无望地呻吟。通过这一特殊群体来浅窥特定历史时期留学生的心态、留学生特有的作风气派和文化心理背景。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undertakes a spatial examination of the early childhood–school relational space. It theorizes space as a product of interrelationships, moving therefore beyond an understanding of space as fixed and horizontal. Drawing on data from a pilot project with early childhood and junior primary teachers working in an independent (i.e. private, fee-paying) school, the experience of meeting across the early childhood–school divide is examined. We ask how space is produced and what types of relationships emerge in its production. The paper concludes by arguing that the production of open and dynamic spatial arrangements is key to creating new ways of being in relationship across the early childhood–school divide.  相似文献   

17.
西方学校效能研究4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学校效能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1.学校效能的内涵;2.有效学校的特征与影响因素;3.学校效能的测量与评价模式;4.学校领导对学校效能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成立于2003年的KAIST附属韩国科学英才学校,作为韩国首所科学英才学校,在8年的办学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践行创新理念,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之路。本文拟就KAIST附属韩国科学英才学校在办学、管理、招生、课程等方面的创新举措进行剖析,以期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5·12四川大地震摧毁了绝大多数的学校建筑,伤害了大量的学生和老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沉痛的教训和反思.鉴于此,本文选择日本作个案,对其与学校建筑物抗震有关的法律、法规、抗震标准和抗震措施等进行了研究,总结其应对地震的经验和特点,以促进教育系统内外人士反思,为完善我国学校建筑物的抗震立法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methodological issues I faced during my research as a ‘returning native’ in an English secondary school. The empirical research took the form of a three‐year case study and used some ethnographic methods, as it comprised interviews carried out over a period of three academic years in the school in which I was once employed as a teacher. I was also given the opportunity to work in the school as a consultant in the lead‐up to and during its 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 Children’s Services and Skills (OfSTED) inspection. This enabled me to conduct interviews, observe, interact in informal conversations and participate in the inspection week. In this paper I explore the unique role of the insider‐researcher, or returning native. Not only was this a school in which I had previously worked, but actually participating in the inspection added new layers of complex loyal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