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全媒体时代,地方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相互融合,实现自身的转型,是必然选择.地方电视媒体要采取适合自身发展的全媒体转型战略,才能扩大影响力、争取话语权,拓展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坚持“内容为王”,提高节目内容质量 节目内容的品牌化一直是电视媒体追求的目标,在全媒体时代,提高节目质量更是地方电视媒体应对新媒体冲击的必由之路.只有充分重视受众的实际需要,满足受众的视听体验,提高为受众服务的意识,节目内容体现出专业化、个性化,才能很好地解决地方电视节目鱼龙混杂的问题,对广大受众产生吸引力.  相似文献   

2.
陈瑶瑶 《今传媒》2016,(8):75-76
新媒体技术与传播平台的兴起,使得传统电视媒体开始与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进行融合。本文以江西卫视《金牌调解》微信公众号为例,首先对电视媒体微信公众号进行概述,其次介绍了传统电视媒体公众号运营所用的策略和方法,如基于受众需求创造内容、举办线上线下活动等;也提出了目前公众号运营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如同质化严重、标题党盛行,以及扩大节目在年轻群体受众中的影响力、赢利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刘钊 《出版科学》2015,23(2):34-37
融媒体文化的出现,重构着传媒业的传播特质和编辑思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后呈现贴近受众、微传播、用户生产内容、碎片化、平台化等发展趋势.编辑在融媒体传播视域下,应建立跨媒体、以受众为本和出版人的传播意识,深入挖掘新媒体大数据,实现媒体融合的划时代传播.  相似文献   

4.
亓国  聂颖  史春薇 《青年记者》2016,(35):47-48
新媒体以网络、数字、通信等技术为基础,以受众需求变化为导向,打破了传者受者之间的界限,在传播内容、方式、途径上进行相互融合,形成了媒体立体化传播格局.①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的媒体形态也不断变化,受众拥有了更多的发声平台,如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随着这些自媒体的盛行,受众不再只是信息的接受者,而成为信息的提供者和评论者.以网络和移动终端为载体的各种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长,给受众带来更加炫目的传播方式和阅读体验,②也使报刊编辑的受众意识和角色定位发生了巨大转变.  相似文献   

5.
在三网融合和各省网络整合的时代大潮冲击下,电视台在播出资源方面的垄断陛优势被逐步打破,视频网站、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使受众有了更多的收视选择。但这些新媒体平台的制作能力远远跟不上受众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内容需求反倒是让传统电视媒体拥有了更大的空间。因此,广播电视台要适应新的时代,必须从单一的播出平台经营者转换成面向多种平台的内容提供商。作为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核心资产,内容版权的管理、运营和增值,就成为了未来电视媒体产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鲁俊  刘梅梅  胡晟 《新闻战线》2023,(17):30-32
安徽交通广播908新媒体以“轻量化”的操作方式、“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流程化”的运营模式,以“快”“准”“暖”“融”等新媒体特质,通过抢抓融媒发展先机、打造新媒体独特品牌、突破内容局限、创新传播方式、积极与受众互动等,实现新闻生产的流程再造,探索出一套广电媒体融合的新打法。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运用,环境的优化为媒介运营与发展提供了优厚的条件,从而让屏幕媒体快速进入受众生活与工作,并与之息息相关。受到新媒体技术的"加持",屏幕媒体对信息内容生产与加工效果以及图文、视听组合与互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也对图文(片)编辑工作造成了极大难度。本文从此角度,对新媒体技术环境下屏幕媒体的图片编辑创新机制进行了可行度极强的分析与研究,并基于当前研发的图片优化处理方法与系统提出了具体的传媒技术构想。  相似文献   

8.
周静 《新闻世界》2012,(11):118-119
在网络等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地方电视媒体如何在吸引受众方面做出合理的调整与改变成为一个有意义的论题。本文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针对当前农村妇女受众对电视媒体内容选择喜好的情况,对地方电视媒体在提高收视率方面提出一些改进意见,以营造一个更加良好的传播环境。  相似文献   

9.
朱瑛 《采.写.编》2021,(9):99-100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现阶段各类媒体都在通过日渐成熟的新媒体平台转换自身的工作模式,进行融合升级,对于电视这一主流媒体而言,新闻内容的有效传播成为现阶段需要重视的问题.电视媒体应深入新媒体环境,熟悉各类新媒体平台的运营方式,并将之有效运用于自身新闻报道的传播,使电视台提高工作效率,并不断提升新闻质量,积累受众,保证媒体影响力的持续扩大.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新的媒体传播格局呈现以下几个特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链接,多种开放式信道吸引受众参与媒体节目制作,媒体正在与受众联手实现媒体品牌的塑造、创新和运营。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媒体与受众的角色开始出现了微妙变化:  相似文献   

11.
王颖 《出版广角》2021,(6):71-73
在媒体融合纵深推进过程中,短视频以其强大的内容特性和传播优势成为现阶段受众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信息来源,这也为传统主流媒体的转型升级提供契机.文章以四川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产品《四川观察》为切入点,对地方新闻短视频的内容生产与运营策略展开分析,以期客观描绘地方主流媒体新闻短视频的未来发展图景,进一步提升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姚娟 《青年记者》2016,(32):22-23
新闻,一直以来是媒体生产的主要内容,是新闻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但近年来,互联网渗入生活,新媒体迭代更替.媒体内容生产中,新闻开始边缘化,受众对时政新闻、社会新闻的需求呈下降趋势,文化、财经、汽车、情感等方面内容开始被关注.可见,互联网时代,媒体内容已不仅限于新闻,应当更加多元化,用立体思维去理解内容生产.  相似文献   

13.
韩蓄 《出版科学》2013,21(1):47-49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纸媒面对新兴数字媒体的挑战,为更好地满足受众个性化、多元化的信息需求,需要跨越新旧媒体的鸿沟,跨媒体运营和发展。通过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互联网等数字媒体的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多渠道合作,促进纸媒与网络媒体之间在内容信息、受众资源和传播途径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在相互渗透和融合中实现多赢。  相似文献   

14.
葛琳 《出版广角》2019,(13):61-63
融媒体时代,出版社在内容生产、服务形式上亟须对接用户需求.作为智慧法院解决方案提供商,人民法院电子音像出版社通过建设"法信"平台,运营数字图书馆,为受众提供一站式法律知识数据服务等,赢得社会广泛赞誉.出版社要从运营理念、技术手段和场景应用方面入手,强化智能运营理念,突出出版场景设置,加强融媒体技术应用,探索融媒体转型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王芳 《传媒》2021,(18):26-28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作为县区级融媒体,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融媒体中心立足本地实际情况,积极运用新技术,搭建新媒体网络直播系统,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宣传思想理论知识.繁昌区融媒体中心坚持平台建设运营安全第一,重视受众需求体验,精心策划直播内容,推出的融合网络直播产品不仅令人耳目一新,更与受众心心相印.  相似文献   

16.
移动互联时代,新闻传播没有边界,受众需求没有边界,无限的数字空间给了地方媒体更多发展的可能性,传统的区域壁垒不断被打破。得益于多年的区域深耕,地方传统媒体仍然有区域新闻影响力优势。本文认为,随着新媒体的应用,地方媒体的全国化报道布局会更加快捷有力,满足受众需求,进一步塑造地方媒体的品牌影响力,并反哺本地服务和运营。  相似文献   

17.
彭铁元 《传媒》2023,(22):29-31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融媒体已全面嵌入大众生活。融媒体将各类媒体的共性和优质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并通过资源、内容、渠道等各种方式与受众互动而影响受众价值取向。舆论引导力是媒体生存发展能力的体现。新时代,媒体应研究受众对象、创新新闻报道、精心产品运营,不断提升融媒体舆论引导力。  相似文献   

18.
宋付力 《传媒》2018,(13):78-80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伦理涌现出技术伦理、参与伦理、运营伦理等一些新问题.在这些新的新闻伦理问题面前,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重大.它不仅有助于提高网民对技术生产新闻的认知程度,也可以提升公民参与新闻生产过程中的伦理意识和对新媒体内容的选择水平.面对新媒体产生的新伦理问题,本文提出,应该从媒介素养教育的媒体形态、对象范围、内容范畴三个方面入手,发挥媒介素养对新闻伦理的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19.
媒介技术的发展冲击传统媒体行业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可预测性较强的两会报道成为各家媒体的竞技场,地方媒体也开始借助技术优势在两会报道中崭露头角.地方媒体的"2018年两会AR报道"使得新闻的叙事模式从浅层传达转向了深层内容,运营方式也从各自为战转为跨界融合,受众方面也更加注重沉浸体验.传达两会声音的同时也展现了地方纸媒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网络传播下新兴商业媒体以技术和渠道优势争夺用户、分化受众,使传统媒体被边缘化,地方主流媒体(纸媒)陷入内容被覆盖、受众流失、营运困难等困境。这需要从顶层设置新闻传播的规则,维护传播价值平衡,如此方可重构传播秩序。地方主流媒体可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坚守内容生产主阵地持久作战,以"新闻服务"融入市场,多向突围,重塑网络传播的主流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