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彭小琴 《传媒》2015,(23):76-78
民俗艺术自古就有传播的天性.新媒体的出现,为民俗艺术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新媒体覆盖广阔,方便快捷,形式多样,互动便利,使民俗艺术的传播呈现出数字化、海量化、立体化、及时化的特点.因此,为了实现民俗艺术的长足发展,必须不断开拓并创新民俗艺术的多媒体传播路径,于网站、电子书、自媒体、虚拟社区、APP等多种媒体平台广泛而深入传播民俗艺术,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挖掘民俗艺术的价值,使其为我国文化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的舞蹈教学实践--评《新媒体舞蹈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晶晶 《传媒》2016,(14):95-96
在现代社会中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众多领域都得到了普及和应用。对于舞蹈艺术来说,在其进化过程融入新媒体将会产生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新媒体技术下的激光舞、全息剧场舞、荧光舞等层出不穷,吸引了大众的目光。新媒体舞蹈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相对于传统舞蹈来说其拥有独特的优势与特点,在创作、表现、效果等方面与传统舞蹈存在显著的区别。新媒体技术在舞蹈艺术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舞蹈教学来说,新媒体技术也是推动其进步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人类拓宽了自身的“视界”,无需走千里路也可看到千里以外的景色;无需身处某一时期便可全然得知该时期的事件,这便是网络的便捷性。而舞蹈艺术也同时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使舞蹈艺术的发展迈入新媒体时期并在舞蹈艺术传播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互联网的传播效应使舞蹈不再是“区域文化”并拓宽了舞蹈艺术文化的受众面,更好地发挥舞蹈艺术价值。本文主要研究了舞蹈传播方式从传统的“线下”传播到网络的“线上”传播,舞蹈艺术通过互联网媒介达到的大范围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4.
马强 《今传媒》2015,(4):128-129
从视觉艺术领域的现代主义创新浪潮中,数字化“革命”为各个门类的艺术形态带来了美学思维中的重大转型.新媒体艺术的兴起与发展,不论从其创作形式、语言体系、美学理念、视觉思维等方面,都在这门古老的艺术——舞蹈中渗透着.舞蹈的美学思维已经开始与新媒体艺术的美学思维相互融合,新媒体在广阔的“艺术田野”里燃起了“星星之火”,其艺术魅力的鲜活,为舞蹈创新提供了更大的“舞台”.本文从新媒体舞蹈的具体实例为支点,分析其“重构美学”[1]中视觉思维的转型,并探讨新媒体与舞蹈融合的创新与发展之未来新路.  相似文献   

5.
张林 《中国出版》2015,(5):65-66
随着新媒体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舞蹈艺术发展过程中,将新媒体融入舞蹈之中,将会产生不一样的艺术效果;将新媒体融入舞蹈教学之中,将会获得不一样的教学效果。新媒体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使得传统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新媒体为学生创造了更加形象与具体的学习氛围与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促进了舞蹈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新媒体必将为我国舞蹈艺术绽放独特魅  相似文献   

6.
论电视舞蹈的艺术与传播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舞蹈是舞蹈与电视的结合,以舞蹈艺术为主体,综合利用电视传播与艺术表现手段,以影像存在于荧屏上的艺术形式.舞蹈艺术包括舞蹈动作、舞蹈组合、舞蹈段落、舞蹈构图等,电视传播与艺术表现手段主要指摄像、剪辑或者蒙太奇、电脑特技等.  相似文献   

7.
杨斌 《传媒》2014,(13)
本文以50个国画艺术微博为样本,通过对其数据分析,总结了其传播现状,论述了微博对于传统艺术传播的重要意义,即网络新媒体与传统艺术的结合,能够有力地推动传统艺术的传播与发展,并促进其更好地为大众所理解和感知。  相似文献   

8.
张馨  赵树旺 《传媒》2021,(11):65-68
舞蹈作为一种超越族群差异,通过身体符号实现共情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社会进步和文明繁衍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本文以跨文化传播为研究视角,从舞蹈《唐宫夜宴》切入,从身体符号、场景预设等角度阐释舞蹈影像在跨民族、跨地域、跨语言传播中的作用,进而提出坚持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以文化认同为路径,借助多种技术元素,通过舞蹈的身体语言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跨越国别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舞蹈艺术的创作和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优秀艺术家发挥着重要作用。舞蹈艺术家、教育家戴爱莲是中国舞蹈艺术的奠基人,也是中国舞蹈教育的创始人,为中国舞蹈艺术的传播和发展培养大批的人才,有着"中国舞蹈之母"的美誉。  相似文献   

10.
自艺术起源以后,人们对艺术的探索、追求与传播从未停止.从亚欧大陆古代艺术的两河流域文化艺术,发展到20世纪的现代艺术,世界艺术史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播与发展.艺术传播的方式与载体也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发展完善.自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艺术传播理念与传播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而我国艺术传播仍然只是以一种新闻传播类型存在,艺术传播理论体系并不完整,加之新媒体诞生对传统艺术传播理念与传播方式的巨大冲击,导致传统艺术传播逐渐走向衰落.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研究艺术传播发展史的发展现状,对完善艺术传播理论体系、促进艺术传播方式的革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十年来,中国通过大规模地建设孔子学院,积极向海外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孔子学院传播中国传统艺术的现状调研得知,目前的文化艺术传播活动缺乏系统规划,受众反馈机制缺失,组织者与受众的互动不够积极,对各类传播媒介尤其是新媒体的开发与利用存在巨大提升空间。因此,应该从传播活动的组织者、传播对象、活动形式与传播媒介等方面做出重大改进,全力提高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民俗体育传播缺乏与大众传媒结合并广泛传播的基础,且由于自身典型特征的限制,使得民俗体育未能走进公众视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本文在梳理民俗体育传播现状的基础上,力求通过新媒体平台探寻民俗体育与动漫传播结合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3.
裴磊 《传媒》2017,(11)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各个领域都带来了不同的影响,艺术的发展也进入新媒体时代.无论是艺术的创作、传播还是消费,新媒体技术都为其提供了新的呈现方式、传播手段和参与渠道.新媒体的交互性、虚拟性、参与性等特点,为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特点,它有着与传统艺术作品不同的特征,不再局限于有形的空间和固定状态,而更加强调大众参与和公众的体验.在对艺术的消费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分享和多维度交流成为可能,同时虚拟与在场之间的融合性和互动性特征,也成为新媒体艺术的价值体现.由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金江波教授独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的《当代新媒体艺术特征》一书,从新媒体艺术的欣赏方式、传授模式、创作目的、艺术媒介和空间与运作机制等方面,对新媒体艺术进行了全面分析.作者详细解读了新媒体艺术的公共性特征,并结合新媒体艺术的个性体验,对新媒体艺术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把握,为读者提供了认识新媒体艺术的人文视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大众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稳步提升.消费特征明显的社会背景致使恩施土家女儿城内的民俗艺术紧跟时代步伐,加之以所要传递的民俗艺术信息顺应大众文化语境、传播媒介符合传统民俗艺术原貌、传播的接收者较有针对性、信息反馈渠道畅通直接,于是恩施土家女儿城成为现代语境下恩施州城市意象建设的核心,其中所蕴含的民俗艺术的传播对当代都市文化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毛银秀  王京山 《传媒》2018,(1):74-76
在新媒体时代,中国国际新闻传播需要乘势而上,实现跨境经营的大发展.阿里巴巴收购《南华早报》是互联网企业与传统报业的典型结合,其跨境并购思维对我国国际新闻传播具有借鉴意义,跨境并购策略对于新媒体时代我国国际新闻传播也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云南花灯是一种流行于云南地区以舞蹈为主的戏剧艺术。云南花灯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融入云南各少数民族传统的舞蹈艺术形式,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花灯舞蹈艺术。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时代中国戏剧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知 《传媒》2018,(12):79-80
中国戏剧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历史岁月的积淀与传承,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我国古老的艺术瑰宝.新媒体迅速崛起给中国戏剧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新的媒体环境下,我们更应该对中国戏剧文化进行有力传播与推广,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对中国戏剧文化传播的意义与价值,积极创新方式方法,在传播策略上进行突破与改变.  相似文献   

18.
颜湘君  罗威 《东南传播》2016,(10):118-119
在中外花木兰题材的影视剧中,中国传统民俗元素充溢其间,这些民俗元素不仅深蕴着民族思想和民族文化内涵,而且民俗事象作为影像又具有多种艺术功效,不仅调节影视剧情的叙事节奏,而且提升了影视艺术的审美娱乐性和教化功能。研究花木兰题材影视剧中的民俗文本,探究民俗文化与影视艺术的契合点,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2011年11月25日至27日,由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华南理工大学主办,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的2011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在华南理工大学召开.发端于2004年的中国新媒体传播领域的两个传统会议:“中国网络传播学年会”及“新媒体与新思维论坛(新新论坛)”在2008年合并改名为“中国新媒体传播学年会”,该年会大大促进了中国新媒体传播的研究,代表了中国新媒体传播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对中国画教学的影响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新 《青年记者》2016,(11):118-119
随着信息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层出不穷的数字科技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同时也给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传播与教学带来了新的变革.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其文化的传承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瓶颈.如何把新媒体教学技术引入中国画教学,并合理地、熟练地将智能化工具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提升中国画教学的品质,是当前中国画教学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面临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