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0月28日,在由封面传媒主办的"创联未来——2016(中国)C+移动媒体大会"上,封面新闻2.0版本上线.华西都市报社社长、封面传媒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鹏说,封面传媒要打造的是"智媒体",是智能媒体,也是智慧媒体,尤其是要弥补机器算法带来的过度推荐等缺陷,加强人工干预,突出体现"价值引领下的技术驱动",为技术引擎赋予正确的价值,保持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做内容生产的"清流".封面新闻如何与《华西都市报》进行融合?李鹏说,《华西都市报》实行"双品牌"战略,充分彰显《华西都市报》品牌,强势打造封面传媒新品牌,进而以"双品牌"为支撑,以"双引擎"为驱动,推动《华西都市报》和封面传媒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媒体转型的行业大潮之下,创新型智库已成为各大媒体机构争相涉足的新领域.对于封面智库这样一家在互联网生态下由新媒体发起成立的新型智库机构来说,如何打造“小而美的智识产品”,如何实现健康发展,如何实践媒体创新板块的职责和使命,是我们一直在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重大命题. 封面传媒是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和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发起的一家新媒体机构,2016年五四青年节上线.最近,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正式为封面新闻颁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业务种类为“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转载服务”,这意味着封面新闻拥有新闻原创采编权,成为国内新闻网站的新兴力量.对于封面传媒来说,我们的愿景是打造引领人工智能时代的泛内容生态平台,实现“封面,因人而异”,重新定义人与信息、人与服务、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重构互联网资讯和商业生态圈,从而实现重新联接世界.  相似文献   

3.
李鹏 《传媒》2018,(13):8-10
移动互联网时代向人工智能时代过渡的这几年,新闻业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为震撼的大变革.带着"重新联接世界"的使命,封面新闻客户端(简称"封面新闻")于2016年5月4日上线.两年来,封面新闻从1.0测试版迭代到了今天的4.0版,用户数从0发展到了1000万,技术也从"因人而异,千人千面"到了"视听读聊全息智媒呈现".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6,(7):10-11
<正>今年全国两会,是封面新闻在重大报道中首次亮相,也是封面新闻与《华西都市报》首次携手进行大型报道。3月1日,封面新闻微博微信开通。开通首日,紧紧围绕全国两会展开策划和报道。截至3月10日,封面新闻共推出两会相关微博上百条,微信27篇。《华西都市报》亦派出多名记者赴京报道全国两会,做出了一系列关注度高、可读性强的报道。  相似文献   

5.
郄晓兴 《青年记者》2017,(29):93-94
封面传媒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华西都市报社和阿里巴巴联合打造,主要产品包括封面新闻的网站、微博、微信以及客户端,其中,封面新闻客户端是其核心产品.本文主要探讨封面新闻客户端(以下简称“封面新闻”)的创新.2016年5月4日,封面新闻1.0版(测试版)上线,10月28日,封面新闻2.0上线,标志着封面新闻客户端正式运营.2017年5月4日,封面新闻3.0上线.据其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封面新闻客户端用户量已超过600万,日活跃数62万左右,月活跃数240万左右,用户以年轻人为主,30岁以下用户占63.3%.①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封面新闻获得如此大的成功,与其创新离不开.  相似文献   

6.
邵羽西 《出版广角》2016,(19):50-51
在互联网媒体的强势冲击之下,传统都市报面临巨大的挑战.《华西都市报》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采取的打造华西传媒集群、实施"i战略"、寻求跨界合作的转型方式,为都市报转型指明了新方向.文章以《华西都市报》的转型为例,梳理其转型战略,为都市报未来的发展提供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7.
蒲媛  杜江 《今传媒》2010,(7):38-40
一、问题提出1995年1月1日《华西都市报》创刊,中国报业自此进入了都市报时代。发展至今,《华西都市报》在社会影响力、媒体公信力、品牌发展力等众多指  相似文献   

8.
李鹏 《传媒》2017,(15)
今年5月4日,封面新闻3.0迭代上线,自主开发的"小封机器人"1.0版与用户见面,成为国内报业集团中首家拥有聊天机器人的APP.与此同时,封面新闻的算法推荐更加成熟和优化,机器人写作技术不断完善,朝着"AI+媒体"的前沿领域进军.封面新闻上线一年来,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和舆论引导力不断提升,与《华西都市报》的融合发展不断深入,朝着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主流舆论阵地和新型主流媒体阔步前进.  相似文献   

9.
4月20日8点02分,四川雅安芦山发生7级地震,牵动全国人民的心。"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党中央反复强调"把救人放在第一位",数以万计的救援人员夜以继日,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华西都市报》第一时间派出60多名记者前往灾区,震后一个半小时第一批记者火速赶到震中芦山县龙门乡采访,成为全国第一个抵达震中采访的媒体。4月21日《华西都市报》的封面版,高度体现了重大灾难面前"生命至上"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正>10月28日,由封面传媒自主研发、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新型媒体融合支撑平台"封巢智媒体系统"1.0正式上线。作为封面新闻智媒体探索之路上的又一个重要力作,封巢智媒体系统瞄准人工智能时代发展趋势,找准AI+媒体的结合点,在管理、决策、效率上不断成长升级,旨在打造新一代行业云Saas(软件即服务)APP+网站+工作台全套解决方案,彻底颠覆传统媒体行业内容生产流程,实现人工智  相似文献   

11.
符珞珈 《青年记者》2016,(23):85-86
在,新媒体强烈冲击传统媒体的今天,《华西都市报》积极迎接挑战,主动求新求变.2016年1月4日,《华西都市报》全新改版,保留纸媒优势,融合互联网思维,在内容和形式上大胆革新,强化自身竞争力.本文分析《华西都市报》此次改版的特征. “改版致读者”分析 改版当天,《华西都市报》在第一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有你在灯亮着——改版致读者》一文,一千多个温情而不失力度的汉字,提纲挈领地指明了改版的宗旨.  相似文献   

12.
2007年,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南方都市报》主办)授予李辉"2006年度散文家"奖项,授奖词为: "封面中国"系列散文,以《时代》杂志封面为引,重新讲述现代中国的光荣与挫折,并在历史的缝隙里忠实地解析人心和政治的风云.这些旧闻旧事、陈迹残影的当代回声,融入了讲述者的感情,也敞开了历史新的可能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驱动下,我们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谷歌、Facebook.字节跳动、快手等就是智能化时代的优秀代表,而人工智能具体运用到传媒业实践,则预示着传媒转型升级为智媒体。如何成功打造智媒体?这需要基于技术在理念、智能传播、产品、生态系统等方面进行系统化升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旗下的央视网、央广网、国际在线三网合力打造的“人工智能编辑部”就是智媒体转型的领先践行者。  相似文献   

14.
郭全中 《传媒》2015,(23):21-22
近些年来,阿里巴巴在传媒领域纵横捭阖,海陆空全立体进军传媒业,尤其在美国上市之后更是加快在传媒业的布局.2015年以来,不仅以现金收购优土,投资36氪,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财经》杂志母公司财讯集团联合组建"无界传媒",与华西都市报联合创办"封面",且又有传言欲收购新浪微博和《南华早报》,阿里巴巴为什么巨资下注传媒业?又将对传媒业产生什么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1995年1月1日,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创刊,开启了中国报业"都市报时代"。2014年12月,华西都市报发布媒体融合"i"战略,明确提出站在传媒融合发展的新时代,再创业、再出发。20年,《华西都市报》从一张报纸发展为华西传媒集群。目前已经形成以《华西都市报》为主轴,拥有华西都市网、华西城市读本、华西社区报、8小时购物网等多个单元的全新媒体矩阵。华西传媒集群媒体融合"i"战略是系统地重构和创  相似文献   

16.
图书封面体现了设计者对图书内容精神的深度把握,也是设计者自身思想世界的自然呈现.在数字化技术主导的“读图时代”,图书封面审美迫切需要一场范式变革,图像学为这种变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范式.图像学视域下的图书封面审美,通过“历史的重构”和“方案的重建”两条路径,重新构建起图书封面设计的图式网络,力图回到作品本身而实现对图书封面的整体解读.  相似文献   

17.
媒体传真     
《新闻世界》2011,(11):5-5
新闻出版总署印发《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华西都市报打造立体传播平台;浙报集团20亿元打造“传媒梦工场”;央视广告招标142亿创18年新高;国产大学网络公开课上线;中英媒体开通“伦敦奥运直通车”;《动漫报》创刊号发行已达20万册  相似文献   

18.
兴边 《新闻导刊》2005,(5):56-56
近日,《华西都市报》与四川省电信有限责任公司联手打造的《华西手机报》声讯版正式开通。读拨打声讯热线,即可收听报纸主要内容和即时新闻,据称,这是中国第一张能听的报纸。  相似文献   

19.
杜蕊 《现代传播》2007,(3):164-165
面对各种有关"中国形象"的解读和评论,在系统分析了《时代》封面50多年来所呈现的"中国"形象之后,笔者发现:尽管《时代》封面上的"中国"会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面目迥异,但《时代》建构"中国形象"的自我价值观却始终未变.  相似文献   

20.
封面报道是每一期《时代》周刊中最吸引读者注意力的部分,是整本期刊中最为重要、最为精彩的报道,对《时代》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2004—2013共10年的《时代》周刊封面报道,每月抽取一份样本,并对获得的120份样本进行研究,以期发现《时代》周刊封面报道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