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扁鹊见蔡桓公》是《韩非子·喻志》篇中的一段文字。韩非(约公元前二八○——公元前二三三年),战国末期韩国的公子,曾和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卿。韩非曾上书韩王,建议变法图强,不被采纳。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著书十余万言。文章传到秦国,秦王政(始皇)叹赏道:“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游,死不恨矣!”后来韩非出使秦国,未受重用,被谗害下狱,服毒而死。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摈弃儒家德化、礼教那一套而以刑法治国,这对封建集权统治是有利的,但对广大人民是严酷的。  相似文献   

2.
韩非     
韩非(前280——前233年),战国末年韩国的贵族,著名的法家,他曾与李斯同受业于荀子.在韩国的时候,屡谏韩王富国强兵之术,韩王不能用,便退而发愤著书,他的书传到秦国,秦始皇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无恨矣."前233年,韩非使秦,李斯自知不如韩非,怕自己失宠.便向秦王进谗言把韩非杀死.韩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个,韩非愤于自己的国家衰弱,不足以对抗强秦的兼并,他研究春秋、  相似文献   

3.
韩非子述评     
<正> 一、韩非其人关于韩非其人,流传下来的历史文献太少.《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除去所引《说难》及司马迁对韩非的评说之外,仅387字.但是,凭这寥寥的记载,我们也可以知道韩非一个大概了:(一)他是“韩之诸公子”.(二)他“与李斯俱事荀卿”,是当时大儒荀况的门人.(三)“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他喜爱的是刑名法术之学,而不是儒家的学问,他从黄老中寻找刑名法术之依归,但黄老之学,并不是刑名法术.(四)“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他属于残疾人之类.一般说来,残疾人以其残疾之故,用心比常人深刻.他善于写作,读其书,可知他的学术思想,以其峻峭锐利的文风,系统而完整地著明在他的书里.(五)“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下……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他著书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解决实际的政治问题,而不是徒托空言.(六)“人成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日:‘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  相似文献   

4.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喜爱形名法术之学。其人口吃,不善言谈,而善于著书。他是先秦法家杰出的代表荀况的学生。作为韩国没落贵族后裔的韩非看到当时的韩国日渐衰弱,曾屡次向韩桓惠王和韩王安上书陈谏,主张修明法度,富国强兵,任用贤能,但未被采纳。于是,他便“观往者得失之变”,发愤著书立说,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阐明法制思想。秦王政看到他写的《孤愤》、《五蠹》等书,赞叹不已,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后来秦国攻打韩国以求韩非。公元前233年,韩国派遣韩非使秦。韩非入秦后,未及得到重用,便遭到李斯、姚贾的陷害,于公元前233年,在囚禁中被迫服毒,死于秦国。  相似文献   

5.
一韩非(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出身韩国贵族,喜刑(形)名法术之学,口吃,不善说话,而善著书,著有《孤愤》《说难》等十余万言。韩非著作传至秦以后,颇得始皇欣赏,始皇读“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为之叹赏不已。后韩非入秦事始皇,被李斯妒忌,终被杀害。《韩非子》一书,大抵多出于韩非自著。  相似文献   

6.
韩非(约公元前280—233年),战国末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法家杰出的代表人物.出身于先秦韩国皇室,与李斯同为荀子的学生.当时秦国已成统一之势,战国六雄已是强驽之末,积弱的韩国更是不堪一击.韩非死时离其祖国的灭亡不过三年,离秦始皇统一中国不过十二年.他曾上书韩王、提出变法图强的主张,但未被采纳.韩非虽具有过人的政治才华,此时却也无力回天.加上他有口吃的毛病,于是便退而著书,从理论上进一步阐发革新政治的重要性.他的著作传到秦国,秦始皇看到后赞叹不已,甚至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后来竟以武力胁迫韩王派韩非去泰国.不久,被李斯、姚贾诬陷,毒死狱中.其著作保存在《韩非子》一书中.  相似文献   

7.
韩非《解老》异解辨水渭松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难读之书。司马迁说:“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①因此,自古至今,考订其文字,译解其文意,阐析其义理,探索其真谛之著作,其数已难尽计。而其中为之作训解的开创性之作,则是韩非的懈...  相似文献   

8.
韩非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新课标教材特别提到他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但对法、术、势的概念及三者的关系并未展开论述。一般认为,韩非政治思想的核心是“法”。他构建了一套以“法”为中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笔者通过研读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及相关论著,认为“势”才是韩非政治思想的核心。以  相似文献   

9.
韩非,生于约公元前二百八十年,死于公元前二百三十三年。他是战国时代韩国贵族的后裔,荀子的学生。韩非集先秦法家思想的大成,并有选择地吸取了儒家、道家、墨家等学说,成为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思想家。韩非是一位有高度文化修养的思想家。他常在立论或驳论时,用一些短小精悍、含蓄的寓言故事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韩非的著作《韩非子》一书记载的寓言故事有几百则,有的是纯属虚构的,有的则是有一定寓意的历史传说,例如大家都熟知的《守株待兔》、《郑人买履》、《自相矛盾》、《和氏之璧》、《辅车相依》、《赵襄主学御》等。因此,有人说韩非  相似文献   

10.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都城在今河南新郑)的贵族,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虽然他有点口吃,但是文章却写得气势磅礴。秦始皇欣赏他的才能,召见了韩非。权臣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诬陷韩非是韩国的间谍,他被迫服毒自杀。韩非有《韩非子》流传于世,重点宣扬了他的法治理论。这些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11.
战国时期,大学问家荀子门下有两个学生,一个是李斯,另一个是韩非。韩非每次听了老师讲授的诗文之后,生怕忘记了,当天就抓紧复习。而首次复习时,下的功夫特别大,好像攻读一篇没有听讲的诗文一样下功夫,力求把老师的讲解点点滴滴铭记心间,而以后再复习这篇诗文时,只“过一遍”就行了。李斯见韩非如此,心里纳闷:老师讲过了,当时也听懂了,为什么还要下这功夫去钻研?一天,李斯问荀子,韩非如此的学习方法,其中有什么奥妙。荀子只是连连点头,表示赞同。今天看来,韩非使用的是“近重远轻”的学习方法。所谓“近重远轻”学习法就是听完了老师对课程的…  相似文献   

12.
韩非的政治学说是法、术、势三者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历来研究先秦诸子的评论家,谈起韩非,多以其“法治”为讨论主题;这对探讨韩非的政治思想,自然是有益的.不过,研究韩非,更应发掘他“法治”思想的发端和归旨.我认为,这个发端和归旨就是“势治”.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一抛砖之举,并冀就教于学术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3.
庄子生活在浇薄乱世和楚文化神秘的氛围中,他想超越人生,脱离尘世,心目中设想了一个“无何有之乡”。这使他十分宽容,却又嘲讽今世;十分达观,又极为苦痛。庄子是个十足的奇人,他的书——《庄子》是“天下第一奇书”(金圣叹语)。奇就奇在,“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奇在“皆空语无事实”(《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寓言却孕含着一个庞大深邃的哲学体系;奇在寓言本身诡异谲怪,放射出自由磅礴的艺术光辉。  相似文献   

14.
背景链接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都城在今河南新郑)的贵族,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虽然他有点口吃,但是文章却写得气势磅礴。秦始皇欣赏他的才能,召见了韩非。权臣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诬陷韩非是韩国的间谍,他被迫服毒自杀。韩非有《韩非子》流传于世,重点宣扬了他的法治理论。这些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15.
转眼三年过去了,不知李时珍在做什么呢?嘿嘿,写好了。《本草纲目》写好了?.不,是这个写好了。闭门著书谢绝来访闭门著书谢绝来访先生,你不是要闭门著书吗?怎么又要出门采药呢?呵呵,这是我的防偷秘诀.湖州到了.湖州谁家最有钱?上山采药,深入民间,才能使《本草纲目》翔实丰富。为什么还要贴“闭门著书”的字条呢?老大,名医李时珍应该有不少钱财吧。这下我们可发了.好.明天去他家,找机会下手。他闭门著书,我们没机会了。别急,我们埋伏在这儿等机会。(责任编辑李舰)我们埋伏一个月了,他都没有出门。再等等,他快坚持不住了。冬天到了……李时珍算…  相似文献   

16.
《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说难》。作者韩非是战国末期韩国的公子,约生于公元前280年,卒于233年。他和李斯都是荀卿的学生,李斯自认为学问不及韩非。韩非口吃,不善于口头谈吐,而善于书面著述。他继承了荀子讲究“刑”的思想,又杂采了老子的“术”、商鞅的“法”、申不害的“形名”,成为先秦一位集法家之大成的思想家。他的政治主张受到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秦始皇的赞赏,入秦后,由于李斯、姚贾的嫉妒下狱身亡。  相似文献   

17.
背景链接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都城在今河南新郑)的贵族,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虽然他有点口吃,但是文章却写得气势磅礴。秦始皇欣赏他的才能,召见了韩非。权臣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诬陷韩非是韩国的间谍,他被迫服毒自杀。韩非有《韩非子》流传于世,重点宣扬了他的法治理论。这些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  相似文献   

18.
韩非(约公元前二八○年——前二三三年)是两千多年前战国末期人,与李斯同是法家杰出代表荀况的学生。他的一生,是战斗的反潮流的一生。他总结和发展了前期法家的思想,系统地建立了法家的思想体系,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所在的韩国,是个小国、弱国,当时正处在亡国与更新两条路线斗争的关键时刻。韩非看见韩国外受强国威胁,内有儒家学派的严重危害,国乱民贫,亡在旦夕,屡次上书韩  相似文献   

19.
韩非(约公元前二八○——前二三三年),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韩非出身于韩国贵族,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他屡次建议韩王实行政治改革,但没有被采纳。后来,他的著作传到秦国,秦始皇看了其中的《五蠹》、《孤愤》等篇后,赞叹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相似文献   

20.
在考辨中国本土文化“学术源流”的过程中,康有为对先秦诸子倍加关注,韩非也在其中。就关注程度和整体评价而言,他对韩非可谓是论述最少,评价最低。康有为认为,韩非将老学之不仁发挥到了极致,以刑名法术桎梏百姓。基于这种分析,康有为将韩非归为“刻薄一派”,对韩非的抨击不遗余力。与此同时,他又对《韩非子》一书流露出好感,一再援引书中的记载为自己的观点做辩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