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常去听组里一位老师的课,她是个感性的人,课堂总是充满温情与文采。让我我记忆深刻的是,对每个单元的单元话题她总是稍加阐释——在这位老师看来这也许是无意之举,但对刚参加工作的我来说启迪是不可估量的。从此后的几年教学中我一直坚持将扩展单元话题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相结合,经过几番摸索我将自己的点滴心得在此与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2.
课上,老师让我们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同一小组内(每一小组由6人组成)学生每两人间相互握手一次.思考如何计算本组成员间握手的总次数.  相似文献   

3.
汉字的演变史,本身就是精彩的文化。张化万老师在《卧薪尝胆》(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2课)一文教学中,对“奴仆”一词的教学,如“润物细无声”般让汉字文化渗透到学生的灵魂中。  相似文献   

4.
杨岚 《黑河教育》2011,(8):51-51
“上电脑课(信息技术课)了!”教室里传来阵阵欢呼声。我暗暗高兴,因为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作为一个信息技术老师,知道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那是一件让人感到欣慰的事。然而.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们会从一开始的兴奋、认真转变为心不在焉。即便是教师严厉的批评、指正,情况也未见好转。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不断反思,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才明白了其中原委。  相似文献   

5.
看"西风"     
前几日听一位青年老师教授《天净沙 o 秋思》一课,颇受启发,颇多感触,但对"古道西风瘦马"中"西风"的解释有些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案例回放】在教学“菱形”一课时.一位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过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导入新课。画完后教师让他们谈谈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有的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如果从边、角、对角线等三个方面叙述就不会漏掉某一项。  相似文献   

7.
莫晓柳 《广西教育》2012,(25):61-62
“聊课”是指用平等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把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聊中学、学中聊”。学生在兴趣中进行听说读写、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学生互动交流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综合素质。“聊课”改变了教师“一言堂”,把老师要学生学变成学生自主探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相似文献   

8.
王守明 《师道》2013,(10):20-21
教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一文,大家被作者笔下那位整天流着鼻涕、开口就骂人,却又学识很高、责任感很强的徐锦澄老师深深吸引住了。课上完,有位同学说他初中的语文老师的个性和徐锦澄有相似之处,我灵机一动,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语文老师的点滴事件写下来。课上交流时,两个班百名学生所写的一位位爱学生爱语文个性独特的语文老师让我欣欣慕焉,同学们对老师那种纯洁的刻骨铭心的感情更是让我思考万千。  相似文献   

9.
新音乐课程标准出台后,音乐课内容不再拘泥于单一的唱歌课,而是变得丰富多彩,灵活新颖。高中的音乐也不再是鉴赏课一门,而是开设了六个模块由学生选修学习。其中《创作》模块是很多老师不愿意开设的课,觉得它理论性较强,不具体,难把握,难操作。其实,“音乐创作”模块要视具体的学生具体的环境来操作,是最有“个性”的课程了。音乐《创作》课与其它科目不同,其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课改教育实践中,自己常想,能不能让学生当回“小老师”。全县小学的语文先进标兵选拔赛在我校举行,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机会。授课的三位老师主讲六年级语文第九课、十二课和十三课,参赛老师用我班学生,把学生叫走了多一半。我想:下来的课该怎么上?有学过的,有没学的,讲也不是,不讲也不是。后来一想,干脆来个将计就计,顺水推舟吧,让听过课的学生给没听课的学生讲课,男女生各选一位代表分别主讲十二、十三课,决定公布后,大家都很兴奋。先组织“集体备课”,其间引导他们讨论、分析、总结三位老师授课的优缺点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准备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王庆欣 《小学语文》2010,(12):25-26
一次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上,有位选手上《触摸春天》一课。板书时,将“盲”写成了“肓”。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发现,老师可能也未注意到。那个“肓”字就那么刺眼地留在了黑板上。学生们要离开舞台了,此时主持大会的教师上台,她不露声色地说:  相似文献   

12.
2011年11月.在海南省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上。一位年轻教师所上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一课,基于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历史标准》)的内容标准,以人带事,补充材料,设计问题,组织教学,特别是她那饱满的教学激情感染着学生参与互动学习,给与会老师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3.
1问题提出 近日笔者拜读文献[1],关保华老师以苏教版《数学5》(必修)第51页“探究与拓展”第19题为起点进行变式探究,“教师步步追问,学生讨论探究,数学思维自然流淌”“教学中,教师要在尊重学生已有认知的前提下,重视对教材的‘再加工’,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这样就能生成支撑学生发展的理性精神,这也许就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追求所在。”案例为高三数学专题复习课,探究题中直角走廊的宽度相同,导致问题的特殊化,削弱了探究教学的功能。探究式教学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经历数学创造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提高数学素养。探究式教学要注意什么,如何把握?  相似文献   

14.
一次,我到一所学校听一位老师执教一节四年级习作指导课,内容是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这位老师先是让学生了解课本上的习作要求,讲解什么是导游词,导游词分哪几部分,可以写哪些内容;接着分组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世界遗产”资料;最后,让学生选定一处“世界遗产”开始习作。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听一位年轻女教师授课。上课伊始,她微笑着对全体同学(一年级)说:“今天,有不少外校的老师来听我们班的课,你们能和老师配合好吗?”孩子们听后,怯生生地答道:“能”。接下来,这位教师则无视孩子们的学习状态,按照自己事先预设的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可谓学生和老师配合得不错。课后,不禁使我联想到另外一节课……  相似文献   

16.
近日参加一次教研活动,听了几节课,其中有两个教学片段引起了我的思考。 片段一:"老师,我是按纸张的颜色来分的" 一位老师上"平行与垂直"一课。新课导入后,老师就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纸.让学生在纸上随意画两条直线。所有的学生都画完后,老师选择9位学生的作品在黑板上展示.然后让学生把黑板上的不同画法进行分类。老师的本意是让学生把展示在黑板上的画法分成两类:  相似文献   

17.
【备课花絮】 一次,我在听一位老师教学“小数的意义”时,感觉这节课上起来比较吃力,素材比较琐碎,启发学生思考的并不多,而需要讲授的却很多。尤其,学生在三年级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就已经通过米、分米、厘米的互化来感知了,而现在学习“小数的意义”时,教材呈现的素材与方式都是一样的,感觉就是一次重复.只不过多了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  相似文献   

18.
【案例】最近,我上了一堂公开课“梯形的面积”。课上,学生的表现让我颇感意外。  相似文献   

19.
等待产生美     
去年秋天听了一位语文老师上的公开课。这节课讲授的内容是鲁迅的《风筝》,老师让学生分段朗读。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读得结结巴巴,极不流畅。期间有学生指指手表暗示老师:“这是公开课呀,  相似文献   

20.
写作教学中,如果想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教师的指导必须向课前延伸。所谓向课前延伸,就是在每次习作之前,教师把本次习作的内容告知学生,提示学生从阅读、观察以及搜集资料等各方面做好习作准备,让学生在习作课上真正有内容可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