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是什么?科学是文化进步、经济发展的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改变整个文化的面貌,影响人类的前途和命运。人类在概括自然规律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过程中,发展了科学技术,构建了越来越完备的科学体系。科学在我们的眼中,可能会被看成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奢侈品,这是一种明显的误解。文化人类学家说,科学是一种人类的行为。很显然,科学并非只是现代人的行为,远古人类也会有自己的科学行为。人  相似文献   

2.
伸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大陆科学钻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居住的地球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样的?这是人类希望解开的“谜”。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开辟了人类通往宇宙星际的大门,与之相应的“入地”计划正在应运而生。这就是“大陆科学钻探”。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许志琴在《伸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一文中告诉我们:在大陆科学钻探就是一个伸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地壳的构造;还可以为人类寻求能量资源开辟新的前景;还可以探测地球深部流体作用及深部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其它,等等。本文还介绍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的规划情况。  相似文献   

3.
科学史回顾     
委东 《科学中国人》2000,(11):12-13
简单回顾一下地球人类的自然科学史是很有必要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启发和教益。 人类可查证的历史仅有5000余年,且许多记载已在过去的灾害中化为乌有。通过近些年的考古发现,许多学者认为:5000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个时期的科技文明。  相似文献   

4.
问读者     
<正>2015年第9期龚欣然读者问:如果在恐龙时代就已经有人类存在,他们的科技水平与现代人类相当,那么他们是否能成功应对杀死恐龙的那场灾难,安全存活下来?根据目前科学发展的水平,人类很可能来不及检测到飞来的小行星,即使检测到了,也根本不可能拦截速度如此快和体积如此大的小行星。所以当小行星撞向地球时,人类也只能和其他生物一样承受。但是我认为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人类很早  相似文献   

5.
创刊獻词     
向战后的中国和战后的中国大众,我们试敬地奉献这本刊物。科学是人类文化的精华,科学是现代建设的根苗。是科学,将人类导向更充实的思想境界;是科学,为人类建树更美满的生活基础。当世界经历两度惨酷的大战,人类回复到和平的生活与建设的今天,我们反省自己的祖国,有无限的感慨和怅惘。中国有科学,也不是一个很短的历史了。但是迄于今日,环顾国内,我们实绝鲜可以自慰甚或解嘲的地方。我们的国计民生,较之过去,只有更脆  相似文献   

6.
雷珊 《内江科技》2014,(2):145-145
<正>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类型的机器人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逐步走向人们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它们除了能说话、会走路,在有些时候甚至能够帮助人类进行一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火灾抢险时候,可以运用机器人进入火灾深处,对存在生命进行探索,这样就能在保证人类安全的基础上通过机器人发现存在的生命,并且,在赋予机器人红热感应,其嗅探能力不比人类探索能力差。那么您可能会问,机器人可以有感觉吗?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科学家给出了答案。近日,这些科学家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机器人"皮肤",可以赋予机器人灵敏的"触觉",其能够感受到遇到的外界的  相似文献   

7.
灵龙 《科学与文化》2007,(12):24-25
达尔文在他的进化论中首次提出了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假说。自此以后,这个结论一直有不少科学家在争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疑问是:猿猴的体毛很密很长,为何人类的体毛十分稀少?为此,不少科学家又提  相似文献   

8.
奈杰尔·法恩代尔 ( Nigel Farndale)在新千年前夕采访了著名科学家霍金 ,以下是访问者的提问和霍金的回答。移民外星问 :如果世界人口以目前的速度继续增长 (每 4 0年增加 1倍 ) ,那么 ,到 2 60 0年 ,地球就不够容纳人类了。我们有可能扩散到其他星球吗 ?答 :我们下世纪很可能实现由人类驾驶飞船抵达火星。但是 ,地球是目前太阳系里最有利的星球。火星小、寒冷 ,没有足够的大气层 ,其他星球都很不适合人类居住。我们要么得学会在太空站居住 ,要么得旅行到下一个星球。但这要等到下世纪才能实现。问 :我们可以用多快的速度旅行到下一个星球…  相似文献   

9.
科学家的科学素质主要是指科学涵养和基本品质。科学涵养和基本品质主要体现在对科学有深刻的理解,透彻领悟科学的内涵,把握其实质,并能在科学实践中做出成就。理解科学,增强理论思维能力,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从事科学研究首先必须对科学有深刻的理解。因为科学是人类力图对世界有总体的把握,是人类试图掌握自然秩序以影响未来的一种努力,也是人类试图从自然界取得更大自由的一种行为方式。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说:“我一生所学的可归纳为:准确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学科,透彻地理解它,摒弃一般流行见解,坚持…  相似文献   

10.
在最近的将来,我们能飞到月亮上或地球邻近的星球上吗?现代的科学与技术对这个问题可以肯定地回答:“可以,这样的旅行是绝对可以的。”俄国著名科学家К.Э茨欧克夫斯基早在一九○三年就很科学地证明了人类是可以到别的星球上去的,他写道:“空中飞船必须与火箭相似。”火箭是不需要大气帮助的,它在真空中飞的更快。五十年前,茨欧克夫斯基还仅仅能幻想制造一只空中火箭飞船。那时候第一批装设着小型马达的  相似文献   

11.
谦虚所产生的巨大的美德力量可以从牛顿的一段话中反映出来。当人们赞誉他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时,他回答说,我只不过是一个在海滩上玩耍的顽童,无意中捡到了几个漂亮的贝壳,而人类未知的知识和事物犹如浩瀚无垠的大海,正等待着我们去努力探索。从牛顿的话自然引出一个话题:尽管人类的未知世界是如此之大,但人类的探索有没有禁区?或有垠还是无垠?  相似文献   

12.
<正>机器人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它实现了科学与工程的融合。近年来,机器人的应用及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很多领域都出现了机器人的身影。它可以替代人在非常复杂、有害的环境中工作,或者在家里、工作场所为人类提供帮助,协助人类尤其是残障人士,并可以实现人类的复健等。如何让机器人特殊的功能更加高效并拓展  相似文献   

13.
最初,人们用石头、兽骨、甲骨或竹简等记载文字,无论是阅读还是携带,都很不方便。后来,蔡伦发明了纸张,人类才有了可以方便携带和阅读的书本。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的飞  相似文献   

14.
<正>时至今日,人类航天活动如此频繁,动物上太空,已经很难引起轰动效应。然而,细数航天技术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人类能走出地球,与动物航天员们的铺垫和牺牲是分不开的。动物们对科学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勇敢的狗、猴子、猩猩和其他动物在美俄前往月球的太空竞技中,为人类开创了一条道路。科学史上有许多动物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角色,如果它们能够在太空的艰难环境中存活,那么我们人类也可以。拿动物做实验,似乎成了人类在进行危险活动前的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类有可能在21世纪住进这样的房子:地面具有杀菌作用,可以自动清洗:彩色壁纸可以随贴随揭;房间里的壁画可以散发出春天般的气息,使空气清爽宜人。这就是房屋建筑科学技术中心不久将出版的《未来房屋建筑》一书向我们展示的人类未来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16.
<正>图灵测试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测验人工智能的方案,但现在看来,它还是太简单了,我们需要改进它。如今,改进的方案五花八门,完全可以举办一场——计算机能思考吗?1950年,英国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先驱阿兰·图灵提出了一个检测计算机是否能够思考的测试,即图灵测试。这个测试很简单:如果一台计算机通过对话,被裁判误以为它是人类,那么这台计算机就被认为是人工智能,具有思考能力。图灵测试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测试。许多学者认为,图灵测试  相似文献   

17.
厚望与迷信     
无论水稻基因组的成功绘制能否最终使人类摆脱饥饿,对科学都需要辨别两种态度:或寄科学以厚望,或迷信科学。不过,对科学的迷信很容易造成对科学的敌意。  相似文献   

18.
正全世界大约有6000种哺乳动物,每种动物的奶都很独特。然而,全球超市里97%以上的乳制品源于一种动物——牛。为何我们大多数人只喝牛奶?人类何时开始喝牛奶科学家证实,最早一批奶牛是在欧洲中部饲养的,人类在约75W年前就开始喝牛奶。为了研究畜牧发展史,一些科学家使用了新方法。他们不是进行考古挖掘,到牧区去寻找牲畜的尸骨,而是从人类的DNA分子中寻找可以证明饮用牛奶的证据。科学家在研究中利用了这样一个事实:只有特殊的酶可以吸收乳  相似文献   

19.
从理论上探讨了引文的本质是有关科学研究对象的科学论述在人类知识空间互相作用的一种方式。各种科学论述在这种相互作用下在人类知识空间扩展开来。引文的这一本质可以给科学计量学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引文分析可以通过描述科学论述在人类知识空间的扩散过程来描述我们对一个科学现象的认知过程,并通过引文在各个学科间扩散强度的变化来测度各个学科的相互作用力,发现因各种科学论述不同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不同的学科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地球科学在近些年来由社会的特殊兴趣,而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学科的范围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海洋学、水文学、气象学和地理学。可以认为它是一门超越各门科学的特殊学科,是把地球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地球科学在解决某些主要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中能起到特殊的作用。人类赖以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