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于清顺治三年冬(1646年12月,一说即1647年1月)起兵,树起背父抗清的义旗,成为一生光辉事业的起点。他在何处起兵呢?好多史书都明确地记载是在闽粤之交的南澳岛。但是,陈碧笙同志发表于一九七八年第八期《历史研究》的《一六四六年郑成功海上  相似文献   

2.
郑成功少年时代就熟读《三国演义》。 公元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郑成功在厦门组织北伐,发檄天下,他对将士们说:“进军江南,恢复大明,我早就有此意了。正如渚葛亮《出师表》所说的:‘汉贼不两立’。我们和清朝势不两立,我不打他,他也要打我的。”两年后大军溯长江西上到达南京时,为了歼灭守军,郑成功在城下摆下“八卦阵”,这是他据诸葛亮阵法,加上自己实践所创的。清军总兵管效忠,八卦阵从江畔的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编造的诸葛亮“空城计”是颇有知名度的。 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也爱读《三国演义》,非常佩服书中的诸葛亮神机妙算,料事如神。他也成功地摆过诸葛亮式的“空城计”。 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当时郑成功在福建东南的思明州(厦门),金门等地坚持抗清,清朝再次对他诱降。为了逼他就范,又派出郑亲王齐尔哈朗世子济度为定远大将军,带领三万大军会  相似文献   

4.
1661年,郑成功赶走了荷兰殖民主义,收复了宝岛台湾,当时,清朝已经基本实现了对大陆的统一,而这时的郑氏政权坚持反清的立场,这极大地阻碍了清朝实现祖国统一的步伐,台湾人民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宝岛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从顺治十八年起清朝就着手采取了不同政策,欲使台湾早日回归,安定东方海疆,经过了二十几年的苦心经营,清政府终于在1683年取得了澎湖海战的胜利,这也标志着郑氏集团的 灭亡。  相似文献   

5.
原文:译文:战例:几地则,吸.。e.J了死地,就要奋勇作战,死里求生。粼怨毅巍窿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6年),掌握南明军政实权的郑芝龙降清,南明灭]’:.清军认为东南沿海人局已定,遂将用兵主要目标转向西南、中南地区。 2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逃往南澳(今广东南澳县东),利用清军沿海兵力薄弱的形势:继续募兵抗清,进而形成以厦门为核心的抗清根据地.蘸惠奋于一流了下.溉馨 31顶治九年(公元1652年),郑成功在江东桥(福建漳州市东)!凡歼了清军驻闽上力,而后合困漳州(今福建漳州市). 4.清廷经过红东桥之战,重新估价了郑成功的力量,派万余八旗精骑人…  相似文献   

6.
悲壮的超越     
凡人不幸陷于末世,注定要上演悲剧;一个大有作为的人不幸陷于末世,同时也是他那个时代的悲剧。郑成功,无疑是晚明的一位军事天才兼政治天才,倘若他与刘邦并世,当不失为登台拜相的韩信;倘若他替李唐定鼎,将不亚于凌烟阁上的秦琼。但他不幸生活在朱明王朝的薄暮,自打踏上政治舞台,浓重的悲剧雾霭就已经把他重重包裹。公元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正月某日,厦门岛。全副武装的郑成功在一队亲兵的簇拥下,登上海岛西侧的一处炮台。——这是一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式的立轴,挂在我心头已有二十多年;之所以刻骨铭心,是因为1979年报考研究生,在一道必…  相似文献   

7.
清承明制,在多省设置巡抚,四川即设四川巡抚。清初四川常年动荡,地方建置多有调整,甚为复杂。清初四川巡抚设于何时,又驻于何处,存有顺治元年、顺治三年、顺治四年、顺治五年多种说法。通过史料考证,四川巡抚于顺治元年虚设,顺治三年委署,顺治五年实设,以成都为驻所的记载不符史实。出于现实原因,顺治一朝的四川巡抚多驻于保宁,保宁成为当时实际之省会。至顺治十八年,四川巡抚的治所方移至成都。  相似文献   

8.
学习的兵法     
清顺治十六年 (公元 16 5 9年 )十月 ,郑成功抗清失败 ,退守厦门、金门 ,清军紧逼 .这时 ,郑成功惟有渡海作战 ,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强占的台湾开创反清基地 .而收复台湾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台湾与大陆相隔最近处也有 10 0多公里 ,海峡风急浪高 ,航道被封锁 .后来 ,郑成功率军能够以低劣的装备战胜武器精良的荷军 ,主要取决于采取了水陆并进、各个击破的正确战术 .过不了几个月就要参加中考了 ,许多同学来信说 ,自己紧张极了 ,有时竟不知所措 ,请我出出主意 .其实 ,学习也是有兵法的 .初中阶段 ,你学习的内容 ,大致分为基础知识、重点难点、以…  相似文献   

9.
崇德、顺治时期是有清一代索伦牛录及布特哈八旗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一方面基于内迁索伦部众编制了十六牛录,另一方面又在十六牛录的基础上不断扩编、整合,为其后布特哈八旗乃至黑龙江驻防八旗系统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1654年,郑成功“拨船护送”福清黄檗山隐元禅师东渡日本。一些学者认为隐元禅师赴日是负有郑成功向日本借兵的秘密使命。本文通过对新发现的郑成功致隐元信件等材料的分析,认为,隐元东渡日本的动因和到日本后的所有活动,都可说明他的赴日完全是为了弘法。郑成功当时从事反清复明活动主要是立足于本国,根本没有向日本借兵的需要。郑成功和隐元的关系是佛教信仰者和高僧法师的关系,没有什么秘密的特殊关系。所谓隐元负有郑成功向日本借兵使命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1.
<正>安庆师范学院与皖江文化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清代光绪二十三年。发源于桐城派的清代安徽省学敬敷书院移建于此。“敬敷书院”长廊、安徽大学红楼作为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见证了安庆师范学院百年办学的历程:敬敷书院换校名、迁校址、改校制,昭示着皖江文化的和合内涵。 一 安庆敬敷书院是清朝安徽最大、办学时间最长的官办书院。1652年(清顺治九年),江南省操江巡抚李曰芃在安庆建立了培原书院:1733年此书院由私人办学改为官办;1736年换名为“敬敷书院”。桐城派领袖、经学大师姚鼐于乾隆四十五  相似文献   

12.
正郑成功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以武力驱逐外邦入侵、收复台湾而名垂千古。郑成功收复台湾,又称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是指公元1661年南明将领郑成功驱逐窃取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的历史事件。郑成功,原名福松、  相似文献   

13.
去年读报见到一篇章,叫《郑成功忠于谁》。内中说,郑成功死后,原葬台湾,1699年他的孙子郑克塽上书康熙,请求归葬祖茔。康熙准奏,并赐以挽联:联曰:四镇多二心两岛电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还褒封郑成功为忠臣。于是作大发感慨:郑成功忠于谁?忠于清朝,忠于康熙吗?郑是主张反  相似文献   

14.
延平条陈是郑成功在追随隆武政权据闽抗清时于延平城(今福建省南平市)提出的一项重要建议,其内容虽仅区区十六字,但却高度集中体现了他周全的军事、政治和经济方略,是当今史学界研究郑成功治政思想的重要基础。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一课题一直以来乏人研究,致使相关郑成功的研究成果,大多都倾向于他的中、后期活动上,这不能不说是史界的一个遗憾。为此,致力于郑成功早期功绩的研究,意义可谓重大深远。  相似文献   

15.
清朝的海外贸易政策,几经调整,多次变化。从顺治入关到宣统覆亡,大体可分为允许贸易(1644~1654)、严厉禁海(1655~1683)、开海贸易(1684~1756)、闭关锁国(1757~1841)、被动开放(1842~1912)五个阶段。要全面论述这五个阶段的情况,颇费笔墨,现仅就相当重要但说法不一,且为中学历史教学界长期忽视的“开海贸易”阶段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丁炜其人     
丁炜,清代晋江陈埭回族人.顺治间从人才举授漳平教谕,改鲁山丞,迁献令.历任户部主事、兵部郎中、湖广按察使,屡施善政.他刻意为诗,力追唐宋诸家.王士祯极称之,与同时海内十子齐名,著有<问山诗集>、<问山文集>等.  相似文献   

17.
郑成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人豪杰。在台湾历史上,郑成功的崇高地位更是没有人能够与之比拟。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伟业永远值得我们纪念。 郑成功名字的由来 郑成功原名森,还有一个名字福森,他的母亲是一个中日混血的女子。父亲郑芝龙是一个海上冒险家,与日本,台湾都有密切的关系.郑成功出生于日本,7岁后回到福建南安县原籍,15岁考上秀才,被时人视为“命世雄才”,“奇男子”.但这时的明朝已是奄奄一息、岌岌可危了。1644年,郑  相似文献   

18.
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公元一六二四至一六六二年)的一帧亲笔墨宝,最近在日本长崎县平户发现,并由郑成功的第十二代侄孙福住邦夫寄赠福建泉州南安郑成功纪念馆。 郑成功父亲郑芝龙原籍南安石并,母亲为日本人田川氏,平户是郑成功诞生地,平户岛千里滨,于今仍保存有“郑成功诞儿石”,郑成功七岁时由其叔父接回故乡石井,其胞弟七左卫门则留在日本外祖父处。据传,郑成功诞生后郑芝龙和田川氏曾在川内町住宅后面山上建一菩提寺,这帧墨宝就是在菩提寺里发现的。  相似文献   

19.
郑成功的死因中外众说纷纭,但总的来说,不外乎毒杀说和病死说。通过对郑成功死亡的各个疑点的分析,可以明确地得出郑成功是正常死亡,且是得伤寒病病逝的。  相似文献   

20.
郑成功像     
郑成功(公元1624——1662年)是明清之际收复台湾的名将。原名郑森,字大木,福建省南安县石井人,郑芝龙子。南明弘光时监生,隆权帝赐姓朱,号“国姓爷”。永历帝封为延平郡王。隆武二年(1646年)清军攻入福建,唐王被俘,郑芝龙投降了清军,二十二岁的郑成功举起了“杀父报国”的大旗,率领勇士乘船到南澳(今属广东)从事抗清活动,后又以金门、厦门为根据地,坚持抗清斗争。郑成功的爱国精神,大大鼓舞了中原人民和台湾同胞。当时台湾已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同胞不断起义反抗。永历十五年(1661年)爱国人士何斌携带台湾地国到厦门来见郑成功,申诉了台湾同胞的愿望。郑成功早有收复祖国领土的伟大志愿,决定排除万难,进军台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