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严蓓 《游泳》2007,(2):26-28
我们大多数人都把训练水平的提高与训练负荷的增加联系在一起。却常常忽视训练能力的获得恰恰是发生在我们身体休息的时候。运动成绩的提高出现在机体对某一训练负荷的适应,并在承受负荷后产生恢复的阶段。因此,虽然训练负荷是产生适应过程的重要刺激源,但机体大部分的“新陈代谢重组”都是发生在机体休息的时候(恢复的时候)。  相似文献   

2.
运动训练过程,主要是对运动员机体施加一定负荷的刺激。这种刺激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打破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产生新的适应。从而使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向更高水平转化,获得新的平衡。这种训练适应的前提条件就是训练过程中对运动员所施加的负荷安排的科学性。训练负荷太小,运动能力提高不明显;运动负荷过大,不仅不能提高运动能力,反而会产生劣变现象。采用生理、生化指标,对优秀网球运动员进行运动负荷的监督与控制,收到了良好效果。使运动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超量恢复理论是指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由负荷后暂时下降和减少的状态恢复到负荷前水平的过程中,能源物质的补偿在一段时间内超过原有水平的现象.“爆胎”训练理论描述负荷刺激超过运动员机体极限承受能力时机体能力突然为零的现象.把爆胎训练理论与超量恢复理论进行组合,必将弥补超量恢复理论的不足,并且填补了训练学一理论空缺,使机体机能能力的动态发展得到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对应,实践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目前田径运动训练大都采用高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运动员每天的训练负荷必然要超过正常的心理和生理指标,其结果是机体机能以及工作能力都将随之降低,表现在肌肉作功时,能量供应或多或少总是赶不上消耗的速度和数量,因而不可避免地使机体工作发生暂时性下降,导致疲劳,进而影响运动员重新训练的能力。因此,研究田径运动训练后疲劳与恢复的生化问题,对运动后的恢复及提高成绩具有重要意义。田径运动训练后产生运动性疲劳,涉及到三磷酸腺苷(ATP)、磷酸(CP),肌糖元的消耗和乳酸的积累等方面的因素,成因是很复杂的,现在所知…  相似文献   

5.
由于现代竞技运动的残酷性,击剑对训练运动员的要求正日益增高,运动员的训练量也越来越大,因而一些加速其机体运动能力恢复的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如果在下一次训练负荷时,机体工作能力还未恢复,那么新的训练负荷就会很大程度上妨碍机体的恢复进程。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过度紧张,过度训练,以致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呈较长时期的下降。  相似文献   

6.
把疲劳作为运动训练近期的目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静华 《体育学刊》2002,9(5):11-13
阐述了训练与竞赛、疲劳与恢复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对营养补剂本质的认识,提出疲劳是运动训练的近期目的,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无效训练,高质量的训练旨在创造最大限度的疲劳程度。只有疲劳后恢复一继续加大负荷产生新的深层疲劳一再超量恢复一使机体产生更高基础上的平衡,才能使运动成绩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7.
大多数运动员,特别是那些高水平的运动员,每天都要进行二到三次或更多次的高强度训练。这种情况下,运动员的负荷必然要超过正常的生理和心理标准。其结果,机体的机能以及工作能力都将随之降低。此外,运动员的个人工作和生活也会增加他的负担。以上种种情况都会导致产生生理上以及社会心理上的紧张。这些紧张将影响训练,特别是将影响运动员在短时间内重复运动或重复训练的能力。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处理好训练、社会生活与运动员机体恢复间的关系,使其保持平衡。训练后,机体就会出现疲劳。疲劳越严重,训练的后影响就越大(恢复速度减慢、协调性降低、速度下降、肌肉收缩的速度和  相似文献   

8.
朱煜 《中华武术》2006,(11):54-55
在中长跑等项目的训练中,经常会采用有氧训练来调节训练负荷,达到提高心肺功能以及增强血液携氧能力等目的。运动训练学指出,运动机体对一次适宜训练负荷的反应,可分为工作、疲劳、恢复、超量恢复和训练效应消失等几个阶段,充分利用人体在训练负荷下的生物适应过程具有阶段性这一特点,重视训练中和训练后的恢复,即可达到通过训练增强运动员个人运动水平和竞技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正>在中长跑等项目的训练中,经常会采取有氧训练的方式,调节训练负荷,达到提高心肺功能以及血液携带氧气能力等目的。运动训练学指出,运动机体对一次适宜训练负荷的反应,可分为工作、疲劳、恢复、超量恢复和训练效应消失等几个阶段,充分利用人体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 损伤,通常并非偶然产生,而是一系列过程的综合。其直接原因是人为因素所致。而主要原因是部分运动员在个体练习中,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健康,不正确对待自我感觉,缺乏良好的恢复措施。但有时损伤产生的根源却相当简单——为了取得高水平运动成绩,在突击进行身体素质练习时,没有考虑到机体自然的形态变化。这种现象首先发生在启蒙训练期。这时机体自然成长和发育尚未成熟,而过早地专项训练又使训练常带有专门性和单一性。 由于以上原因,就存在着某一机体子系统对负荷适应自然地脱离同步化现象。特别是使用药物辅助  相似文献   

11.
一、现代运动员在进行运动训练时要求机体承受较大的负荷,这种负荷必然会使机体产生适应性与功能性的变化,而其中以心血管系统的变化意义为最大。二、运动生理学研究证实:心血管系统的形态和功能方面的发展取决于机体如何成功地实现血液循环。在机体有规律地承受运动负荷的影响下,心血管系统会产生适应性调节,这是为机体提供从事高强度运动的能力所必不可少的。那么,运动训练时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发展和改善到底起有什么作用呢? 中等强度有氧耐力训练(如:跑、游泳和滑雪等)能逐步增大心脏体积并有助于改善外周循环。以有氧与无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12.
自行车项目的最大训练特点是大运动量。大运动量增加了训练的负荷,也加深加重了机体的疲劳。机体产生的疲劳,如果不能很快的恢复,就不能连续完成训练任务,使训练水平下降,并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文化课学习,因此要把青少年自行车训练后的恢复提到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3.
运动恢复是指使用合理的恢复手段及方法加快运动员体力和精神疲劳的消除。修复运动创伤、恢复和提高机体的活力,为运动成绩的继续提高打下基础.如何快速消除运动疲劳,恢复身体的机能状态,一直是运动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运动训练产生的疲劳.需要通过合理的恢复休息.机体机能才可恢复至超过训练前的水平,这一过程称之为“超量恢复,训练结束后,身体必须得到恢复和超量恢复.使机体水平得到巩固提高,为下次运动训练创造物质基础。科学研究证明。运动训练没有恢复就没有运动成绩的提高.运动恢复必须提到与负荷同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广大教练员运用超量恢复理论指导训练,即训练-停训周期交替进行,在停训时期内,选择训练后机体的超量恢复阶段施以新负荷,使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对于长期运动训练的运动员,如何合理有效地安排停训时间,基于其肌肉力量素质的变化规律。体育运动项目繁多,每个项目  相似文献   

15.
整理活动是消除疲劳、促进体力恢复的一种良好方法.在运动之后做整理活动可使人体更好地由紧张的运动状态过渡到安静状态.当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运动成绩飞速突破,训练方式方法不断改进,大负荷训练给人体带来更大的生理变化,因此整理活动的方法也应有相适应的变化.为使人体尽快得到恢复,除搞好恢复性训练外,应十分注意整理活动的针对性,对不同负荷的机体采取不同的放松整理手段.人体承受一定的负荷后,由于机体内能量的消耗,首先产生疲劳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其次是肌肉和其它方面,因此在选择课后整理活动的手段方法时应首先从恢复神经系统入手.考虑到不同的训练对机体产生不同的疲劳特点,应选择那些能够转移兴奋、  相似文献   

16.
现代竞技运动为培养高级运动员不断提高训练负荷,这就必须寻求一些别出心裁的手段和适合教学训练过程的方法,其中之一就是采取一种可以“自由”呼吸和装有干空气的箱子(热箱),用一定的温度使运动员的机体产生作用。如所周知,我国工业部门创造的各种热箱在运动实践中正被用来恢复运动员的工作能力和减轻体重。训练过程中对柔道运动员采用热箱进行热处理的研究和温热对运动员机体发生影响的观察都可以作出这样的假设:即一定程度的热处理与准备活动的练习,其效  相似文献   

17.
训练负荷     
高水平的运动员经常采用一些新的和大的训练负荷。然而,大训练负荷的运用并不取决于“越多越好”这个概念,相反,大负荷的运动取决于个人的机能能力和个人的运动水平。如果训练负荷超过了个人的运动水平,只能起负作用,另一方面,如果训练负荷不够,成没有耗尽机体的储备,也不会取得进展。根据这些事实,我们可把训练负荷分成下面几种: ·超过有机体机能能力的过量负荷。 ·发展性负荷,能使某一方面的适应性蛋白质得以合成,并使机体产生发展性变化。 ·维持性负荷,能防止已增长的蛋白质  相似文献   

18.
对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现象与超量恢复原理的审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运动训练的超量恢复现象的分析认为,机体承受已适应的运动负荷刺激对物质的消耗,至机体机能恢复到原有水平所出现的波动现象,是机体机能的消耗与恢复达到充分平衡后的后效应,不会对机体机能能力产生直接的提高与降低。其原理,是机体在适度刺激条件下适应外环境的变化过程中,机体内环境偏离平衡态后所出现的过量恢复和恢复后在一定值的范围内波动。根据运动训练中机体承受运动负荷的特点,认为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原理是指机体承受超过原有运动负荷刺激后,所达到的适应性恢复水平与原有恢复水平之差。  相似文献   

19.
运动员在机体机能能力恢复不足(不仅在某些小周期,而且在一个或几个月周期内)的背景下进行训练,是现代训练系统的特点。但经常在这种背景下承受负荷,将引起工作能力和训练效果下降。  相似文献   

20.
<正> 负荷即指载体所承受的刺激或压力。运动训练活动所加之于人体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负荷,统称为训练负荷。任何一个训练活动都必须通过加之于训练者的负荷而产生训练效应,使运动员的生理状况和心理状况发生相应的变化,进而力求实现训练的目标。假如没有训练的负荷,机体失去了外来的压力和刺激,便不会产生新的适应现象,也就得不到发展和提高。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负荷就不成其为训练。运动员的起始状态、所从事的专项特点、所确立的训练目标等因素,对训练负荷的内容、量度以及安排,产生重要的影响。不同的训练者对于训练负荷既有着不同的要求,又有着不同的承受能力,训练时必须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