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搜神记》在志怪的同时也在记侠,塑造了一批侠客的形象.《搜神记》在侠客形象的身份(社会的与性别的)、行侠主题和行侠处所等方面皆有一定的特色.《搜神记》中的侠客形象对于研究六朝志怪和后代的侠义小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先秦两汉文献中载录了形形色色的侠客义士,在此后的历代史籍中均未有此类人物的记载.自汉以后,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侠客形象,唐代文人更有意识地创作了侠义小说,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极富正义感的侠客形象.与先秦两汉文献中的侠客义士相比,唐人侠义小说中的侠客来源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出身更为多样;更具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豪侠之气;其中出现了众多的侠女形象.  相似文献   

3.
侠客形象源远流长,在先秦的古籍之中已经有了对于侠的看法的记载,在《史记》之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完整、成熟的侠客形象,司马迁通过对侠客的描写肯定了侠士的一些行为,褒扬了侠义精神,这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个人道德修养都有着重要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娟 《文教资料》2009,(18):41-43
在武侠小说发展历史中,侠客形象由充满神秘色彩的唐宋豪侠逐渐发展为现代武侠作家笔下的自由浪子.在这一过程中,侠客形象最终完成了现代性特征的塑造,即完成了世俗化的演变.  相似文献   

5.
郑春元老师的专著《中国文史中的侠客》(合著)于一九九四年十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为“江湖文化丛书”之一种.书中就中国侠客的定义、起源、特征及其社会与文化功能作了深入的探讨.全书内容包括正史、稗史笔记中侠客的真实活动,兼及传奇小说、话本拟话本小说、明清长篇小说、诗歌暨戏曲中的侠客形象  相似文献   

6.
唐传奇塑造了一系列具有独特艺术特征和丰富文化内涵的男性形象。通过对士人形象、浪子形象、侠客形象、官吏形象、商人形象、帝王形象等男性形象的归纳分析,可以进一步揭示唐传奇在古代人物形象塑造历程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侠客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群体,是侠客精神的载体。司马迁《史记》中描写了众多的侠客形象,在我国的侠文化发展史上占据一席之地。侠客们快意恩仇的性格特征和潇洒磊落的行事方式,与先秦两汉时期的社会环境和当时盛行的养士风气有关,也是司马迁自身的性格和遭遇的隐现。《史记》对侠客形象的塑造,对后世文学创作及中国人的性格养成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宋巍 《唐山学院学报》2012,(4):14-16,38
魏晋时期小说家在作品中塑造了不同于前代史传人物的侠客形象。这些侠客不但行侠仗义,胆识过人,而且具有非凡的武勇。这种侠客的"武勇"实质上是小说家通过侠客与强大敌人的斗争和侠客自身的言行赋予侠客的"超人"属性。分析侠客的"超人"属性,可以看出魏晋时期中国武侠小说已初步形成"以奇为胜,饱含人情"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9.
西方骑士文学和中国武侠小说都是反映了人们对"侠客"的崇尚,二者具有许多共同点,如:这两种文学中的"侠客"都是重侠义,也都是人们所向往的形象。二者也具有许多不同点,虽然两种文学中都有对"侠客"武功的描写,但这两种的描写却是不同的。而且,"侠客"的价值观也是有很大的差异,本文就这两种不同文化中的同一个"侠客"形象描写的异同进行了分析,这种不同也正反应了不同民族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三侠五义》是晚清侠义公案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一直是学术界研究晚清侠义文学的重要对象。从《三侠五义》中的侠客形象入手,在回溯侠客文学历史的基础之上结合晚清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可以从侠客的道德类型差异性方面把握《三侠五义》中侠客的群体特征。《三侠五义》中独特的侠客形象的形成有其多方面的原因,其利弊得失也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11.
<红色康乃馨>是一部反腐题材的小说,它塑造了几位生动而丰富的律师形象.这些律师崇尚义(包括社会正义和朋友之义)且武艺高强(即聪明,运用法律娴熟),犹如古代社会里的侠客,体现了中国滋生于远古神话的侠客情结.侠客情结寄托着人们对正义的追求和呼唤,反映了人们对惩治邪恶的要求和快感.  相似文献   

12.
周娟娟 《留学生》2010,(12):18-21
拔刀相助、杀富济贫、仗义疏财……从古至今,文人墨客们在文学作品中为我们描述了无数的侠客形象。我们都曾沉迷于武侠小说所勾画的那个豪情万丈的江湖,也曾对那些几乎无所不能的侠客们充满向往。虽然当今社会不再是那个血雨腥风的江湖。但我们同样需要侠义精神。而今.侠客何在?  相似文献   

13.
侠客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部分特殊人群,是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明代徽州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侠客文学体裁作品出现了创作高潮.这其中,安徽小说家潘之恒创作的笔记体小说《亘史》中塑造了大量性格鲜明、颇具特色的侠客形象。而那些女性侠客,更是以非凡的身手,细腻的情感,在传记文学史上为女性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侠客”观念源远流长,而作为艺术形象却是在唐人小说中真正成熟起来的。本文描述了这一形象的形成特征。  相似文献   

15.
侠客的身体     
金庸小说身体叙事最常用的策略是以"弱"写"强",这种叙事颠覆了人们对侠客身体的惯常想象,增加其不可预测性,大大解放了侠客的身体,让高强的武功不再仅仅寄身于"相貌堂堂"的躯体之中,各种身体形象都和武功产生了紧密联系,增加了读者与侠客身体之间的陌生感与距离感,使身体和武功之间的关系每每产生意想不到的震惊效果。金庸小说中侠客身体"弱"的表现有四种:  相似文献   

16.
《儒林外史》中的张铁臂是一个著名的伪侠客,貌似行侠仗义,实则贪财好利,其创作目的是讽刺崇尚虚名的被骗者。金庸在其小说《射雕英雄传》中也创作了一个伪侠客——裘千丈,其创作目的则是讽刺伪侠客本身。在伪侠客形象的塑造上,《儒林外史》对此前作品继承较多,而金庸则有很大创新。  相似文献   

17.
徐小明 《文教资料》2014,(16):16-17
侠客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黄天霸是侠义公案小说《施公案》中最主要的侠客形象,黄天霸的处事方式不仅呈现了道义主旨.还显示了一种实用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8.
国学阅读读什么,读故事,读知识,读历史,读文化,更要读人生智慧。李白在《侠客行》云:"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诗句勾勒出了一个功夫奇高、深藏功名、智勇双全、让人仰慕不已的侠客形象,侠客"事了拂衣去"的行径蕴含了中国古代思想中"功成身退"的人生大智慧。  相似文献   

19.
女性哥特式批评以哥特式文本中的性政治为批评对象,批判了男权话语与权利体系下对女性形象的扭曲、对女性地位的边缘化及对女性的压迫与埋没,从而瓦解了哥特式中的符号意义。从女性哥特式批评的视角解读金庸武侠文本中女性奇侠的宿命,可以发现“江湖”是男性侠客的江湖,女性侠客们始终无法走出菲勒斯中心的巨大阴影,女侠们被边缘化、被贬至为一个“他者”的地位,甚至难逃被封禁的命运。女性奇侠的宿命背后昭示的是性政治及话语与权利关系。  相似文献   

20.
金庸的武侠小说有一种隐逸情结.侠客们离开江湖有种种缘由,无论是对江湖的厌恶,还是失意而去,都与侠客们对个体自由的渴望及对情的追求有关.侠客们的归隐与中国传统道家的主张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隐逸侠客的塑造,体现了作家对人生社会的看法以及诗意的生存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