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玛格丽特.杜拉斯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一生创作过《琴声如诉》《广岛之恋》等六十多部作品。她的文笔简练且极其优美,文本中那种沧桑的追忆口吻表面上波澜不惊,却总是在不经意问触动人心底柔软的角落。她常常在小说中像写诗那样运用情绪的流动、内心的独自、放射性的结构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旨蕴意念,  相似文献   

2.
1996年初,一个寒冷的夜晚,杜拉斯突然从睡梦中醒来,对她的最后一个情人扬说:“杜拉斯,完了。”3月3日,星期天,上午8点,杜拉斯离开了人世,离开了她最后的情人。法国的电台、电视台闻讯后当即中断正常节目,插播了这一新闻。第二天,各报均在一版的显要位置刊登了杜拉斯去世的消息和大幅照片。这位极富传奇色彩的法国女作家终于带着她备受摧残的面容离开了人世,离开了她的情人们。1914年她出生于越南南部当时被称为交趾的地方,一直到18岁,才离开殖民地回到法国。那段殖民地的生活,造就了后来的杜拉斯。“杜拉斯”其实是她父亲家…  相似文献   

3.
语丁 《世界文化》2008,(11):42-43
玛格丽特·杜拉斯写过一篇散文,叫《小组尔多开出的列车》,很短,大约2000字不到。讲的是在1930年,她和母亲、两个哥哥回法国,回到法国,坐上波尔多开出的列车。那一年,杜拉斯16岁,和她的中国情人已经分手了。他们一家坐在三等车厢的一个包厢里,包厢里可以坐8个人,除了杜拉斯一家,还坐了两三个人,其中有一个年轻人,大约30岁。  相似文献   

4.
<正>文学界认为,"杜拉斯那富于传奇色彩的经历、惊世骇俗的叛逆性格使她成为一位令当代法国骄傲的作家和通往法国当代文化的一条重要通道"。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法国著名作家、剧作家、电影编导。她的成名作是1950年发表的自传体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代表作有《广岛之恋》《情人》等,曾获龚古尔文学奖、法兰西学院戏剧大奖等奖项。杜拉斯从自身经历出发,将自己真实的爱情经历融进她的创作之中,其作品大都有其自身经历的映射。这些作品  相似文献   

5.
颜红 《世界文化》2014,(9):10-14
<正>玛格丽特·杜拉斯,原名玛格丽特·陶拉迪欧,法国著名作家、剧作家、电影编导。她的成名作是1950年发表的自传体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作为法国重要的电影流派"左岸派"的成员,其代表作《广岛之恋》曾获法兰西学院戏剧大奖并被搬上银幕,成为法国现代电影中影响巨大的佳作。1984年,杜拉斯在70岁时发表了她最著名的小说《情人》,该作品于1986年获里茨一巴黎一海明威奖,是"当年用英语发表的最佳小说"。在这部十分通俗的、富有异国情调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乔伊斯·约翰逊是一位作家,出版过三部长篇小说、两本回忆录和一部她与凯鲁亚克的往来书信集。她的小说和文章经常出现在《纽约客》、《名利场》、《纽约时报》等杂志上,她对写作情有独钟,踌躇满志。不过最让她出名的并不是她的作品,而是她的美国“垮掉派之王”杰克·凯鲁亚克女友的身份。由于凯鲁亚克在美国文学界的盛名,约翰森作为作家前女友的身份几乎掩盖了她本人的成就。  相似文献   

7.
侯颖 《世界文化》2005,(7):28-29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很美,现在,我是特地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你比年轻时还要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年轻时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貌。”这是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在小说《情人》中写的一段话。那是一个让人震惊的故事,13岁的法国少女和三十多岁的中国男人发生在越南的一段深沉而无望的爱情故事。玛格丽特·杜拉斯以小说《情人》(L’Amant)获得1984年龚古尔文学奖。在此之前的一年,该书就销…  相似文献   

8.
<正>我曾经为很多法国作家的作品写过书评。早先是巴尔扎克、是雨果,后来是纪德、是杜拉斯、是波伏娃、是西蒙,后来又是昆德拉。在我的一篇书评《背德者纪德》中,我曾写道:对我来说,纪德是法国人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一直觉得法国的文学以及艺术有她极为特殊的价值。自由的纪德来自自由的法国,或者说,只有法国才会产生出纪德这样的作家。法国的文学传统不仅仅是巴尔扎克,是雨果,是左拉,法国的  相似文献   

9.
赛珍珠与中国小说之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赛珍珠与中国小说之缘姚君伟,张丹丽美国女作家,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对中国小说特别钟情,有不解之缘。获奖那年,她站在世界讲坛上就中国小说动情地大“侃”起来,并宣称是中国小说而非美国小说决定了她写作上的成就,因为中国小说教给她关于小说、关于故...  相似文献   

10.
文龙 《世界文化》2003,(3):29-30
据了解,目前世界上已经有三个国家的国防部史无前例地挑选女人担任掌门人。更有趣的是,这些统率一国军队凌驾于万千男人之上的女人,非但不是张牙舞爪的“男人婆”,相反,十分新潮时髦,极具魅力。法国国防部长:敢作敢为的新新人类在许多人看来,法国现任国防部长米歇尔·阿利澳特·玛丽绝对算得上是一个新新人类。她全身上下都不符合传统女性的概念。玛丽有一张吓坏全体法国人的利嘴。她只用一句话,就把法国议会延续100多年歧视妇女的陋俗废除了。那是玛丽当选议员到国会上班的第一天,她穿了一身无懈可击的套装,被戴白手套的卫兵拦在门口:“夫…  相似文献   

11.
多丽丝&#183;莱辛是一位享誉世界文坛的女作家,也是当今英国文学界的一棵不老松。她在-10.年因写作《金色笔记》而蜚声文学界,直到成为一名威震文坛的宿将。如今,她虽2+高龄,荣誉等身,仍然神采奕奕,笔耕不辍。作为当今最丰产的英国小说家,莱辛的创作题材十分广泛,涵盖了种族矛盾、两性关系、美苏冷战、原子战争、环境污染、科学危机和青年暴力等.+世纪的焦点问题。她的作品形式丰富多彩,包括小说、话剧、诗歌、散文、传记和其他纪实文学体裁。这位出生在伊朗的当代英国女作家自幼随父母四处漂泊, ,岁那年去了非洲的津巴布韦。她的大部分童年和青年时光都是在那里度过,直到-131 年经过两次婚姻的挫折后才回到伦敦定居,从此开始了她的创作生涯。她的早期作品基本上取材于她在非洲的经历。莱辛早年投身政治运动,因而她的创作观可以说是与她的政治信仰紧密相关的。她曾经说过:“一个作家就应代表他所归属的、所负责任的、本人又无法倾诉的人们去说话。”显然,莱辛想要用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向读者传达“一种人性,一种人民的爱”。随着《金色笔记》的问世,莱辛便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字。小说因其对女性独立意识及困境的率真描写而成为一本女性主义的必读书,因而常常被誉为法国女...  相似文献   

12.
陆家齐 《世界文化》2006,(12):13-13
无论在画册里还是在挂历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幅迷人的肖像画,画中人是一位美丽的少妇,她面容佼好,气质高雅,身着一袭白色的裙衣,黄色的披肩搭在膝前;她坐在一张古式靠椅上,含情脉脉地注视着观画的人。她就是那位在当时法国上流社会名噪一时的雷卡米埃夫人。有人称雷卡米埃夫人为“神秘的绝代佳人”,“沙龙里的一朵白花”。这是由于她的一生充满神秘色彩,而她美丽的姿容和高雅的风度,曾在当时巴黎第一流的沙龙里独领风骚。关于她的姿容,一位后来成为她养女的侄女曾经这样写道:“雷卡米埃夫人有倾国倾城之貌:她的腰肢优雅娇媚,双肩修美匀称,…  相似文献   

13.
天使     
见到她,是在市孤儿院的活动室。一群孤儿将她围在中间,拍着手欢快地唱:“祝你生日快乐……”精致的五官,微鬈的长发,不泯的童心。她像一只快乐的天鹅,在孩子们中间翩跹起舞。跳的是标准的芭蕾。歌曲停止,她的舞蹈也停下来。一个小女孩说:“周阿姨,要是你天天来我们这里过生日该有多好啊,那样我们可以天天祝你生日快乐。”她笑着对小女孩说:“天天过生日,阿姨不是很快变成老太婆了吗?”“哦,我不让阿姨变老太婆。可是,不天天过生日,我们就不能天天见到阿姨了。”“阿姨会经常来看你们啊。”  相似文献   

14.
正《情人》因着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传奇而风靡世界,年届七十的杜拉斯用疯狂恣肆的文字抒写着关于记忆与遗忘、距离与背弃、苍凉与激情,以及在黑暗中阅读与爱恋的种种。小说面世7年后,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将这个故事搬上银幕。关系的突转:交易还是爱情脑海里常常浮现结尾这个镜头:年轻的少女站在西贡开往法国的轮船上,头上是越南男人才戴的毡帽,倚着栏杆,两眼含泪,看着岸上那辆黑色的房车,车里有她这辈子最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理论的世纪,而法国理论又常常被认为是最具有原创性和最富有活力的理论。在诸多的法国当代理论家中,我们已经比较熟悉德里达、福柯、拉康、罗兰·巴特等人,但是,有一位与他们具有同样成就和影响的思想家,我们却一直不甚了解,或者说知之甚少。这就是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让·鲍德里亚。  相似文献   

16.
著名的法国古典主义钢琴家、对法国音乐和作曲家奥利维埃梅西昂做过深入研究的罗歇.米拉罗(1959-)曾这样评说梅西昂和他妻子伊冯娜.洛利奥:“如果梅西昂没有一个像她那样的钢琴家妻子,梅西昂可能就不会成为梅西昂。”伊冯娜.洛利奥去世时,他们两人的学生,著名的英国钢琴演奏家保罗.克罗斯利(1944-)在《独立报》上发表文章,把他们和音乐史上的另一对大师夫妇相提并论,说:“我完全相信,奥利维埃.梅西昂和伊冯娜.洛利奥在音乐上的伴侣关系,有如罗伯特和克拉拉舒曼的关系那样重要。  相似文献   

17.
法国人喜欢把艾菲尔铁塔叫作“铁娘子”,过去我不解其义,最近在巴黎住了些日子,多次在她身边转悠,还从脚到肩地攀登而上,将她的五脏六腑看了个通透,才逐渐对这个雅号琢磨出个味儿来。  相似文献   

18.
李冬梅 《世界文化》2007,(10):24-26
19世纪的伟大法国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以其不朽名作(《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舻朗波》等现代小说闻名,亦以其书信闻名。福楼拜一生书信往来频繁,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文献价值,其中的真知灼见惠及后世众多文坛巨匠。由馒信集》我们获知,福楼拜的主要通信对象是他的情妇,路易丝·科莱。她的身份是艺术家们的“缪斯女神”,巴黎女诗人。然而,时至今日,她的诗人身份已是鲜为人知,她的诗作亦无人问津。英国优秀小说家朱利安·巴恩斯的《福楼拜的鹦鹉》是一部获1984年布克奖提名的传记小说。  相似文献   

19.
《客家》杂志社的傅风龙先生日前转来一封信。写信人是深圳的女画家万伶。她在信中说:“我先后两次去福建采风,以客家化为题材创作了系列油画。《客家》杂志丰富的内容吸引了我,特寄上几张作品照片给贵刊……”信写得朴实无华,简洁明了,对《客家》杂志的殷殷之情跃然纸上。再看画,因是翻拍的照片,尺幅不大,然而其别出匠心的画面构图和富于表现力的笔触,  相似文献   

20.
陈海 《东方文化》2000,(3):124-126
1997年春,借着在法国学习的机会,我去了一趟西班牙。这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国度,她是格列柯、戈雅、毕加索、达利和米罗的故乡。而且,这里还生活着一位我早就从画册上认识了的当代画家塔皮埃斯(Tátpies)。我之所以对塔皮埃斯的艺术有兴趣,完全是因为他的作品中的那种浓重的“中国风”。碰巧,我来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