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圣凯 《中国文化》2013,(2):91-97
魏晋南北朝佛教的信仰与生活,是在吸收印度、西域等地的佛教信仰方式基础上,逐渐采取适应了中国人的信仰心理与信仰方式,从而进行吸收与改造,最终成为中国佛教徒自己的信仰方式。忏悔作为佛教重要的修行方法,随着佛经忏悔思想的传译,忏悔仪式逐渐被纳入中国佛教徒的信仰生活中。但是,忏法之所以具有中国佛教的特色,其原因在於受到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儒家、道教的思想。佛教忏法的形成,是中国佛教高僧在印度、西域忏悔仪式原有仪式基础上,在魏晋南北朝的三教论争中,逐渐采取了适应中国"礼"文化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佛教史上,两晋南北朝佛教是非常典型且具有重大意义的,故历来受到治佛教史的学者注重,并以汤用彤先生的《两汉魏晋南北朝佛教史》研究为最高峰。但汤著虽然研究非常深入,并考据精到,然亦有一些地方有疏漏之处,本世纪60年代学者张德均曾在《现代佛学》撰文为汤著补遗,惜文刊出二篇后,就没再继刊,不知何故? 研究南北朝佛教,《弘明集》、《广弘明集》、《高僧传》是最基本的资料,前两本虽系教内人士编纂,但注重的是形而上和佛教与政治的关系,故为治佛教思想史学者所重。《高僧传》是记述僧人生平事迹的著作,其广度肯定要…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官学兴废无常,不能适应学术文化发展的潮流,遭到世家大族的抵制。魏晋以后,门阀制度得到确立,世家大族政治经济地位稳固,积极利用家族资源建设家学。从东晋后期开始,世家大族权势衰落,家学、家风几乎成为维护家族地位的最后手段,生存危机和相互竞争使家学空前繁荣。魏晋南北朝的经学、史学、文学、艺术乃至科学都是以家学模式进行传承,世家大族的家族教育承担起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通过对魏晋南北朝官学和家学的历史考查,可以探究这一时期学术传承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的形成规律。  相似文献   

4.
杜镇 《华夏文化》2011,(3):24-26
佛教传人中土(以东汉末计)至魏晋南北朝时间总共不到两百年,而佛教通过西域僧人(其中还包括许多西北地区的僧人)的传播逐渐与政治发生关系。佛教思想作为一种哲学又和本土的儒家、道家哲学产生碰撞和磨合,经过文化与思想融合,最终佛教僧人在政治上与儒士、道士的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5.
佛教自从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传入中国 ,便在中国得以传播 ,但其影响仍是有限的。直到进入魏晋南北朝 ,它才得以在更大范围、更多层次的人群中得以流播 ,并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习俗与生活方式。究其原因 ,与佛教采取了正确的教化策略有着密切关系。在此 ,笔者试对佛教的教化策略作一浅探。一、攀附、影响最高统治者当时的佛教徒从大量的历史与现实事实中深深体会到 ,“佛不自佛 ,唯王能兴”(《广弘明集》卷十 ) ,“不依国主 ,则法事难立”(《高僧传·释道安传》)。也就是说 ,在王道政治主宰一切的中国古代社会 ,能…  相似文献   

6.
正众所周知,儒学一直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学术主流。从秦汉至清末的两千多年里,两汉经学和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过程中的代表型态,后世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遗憾的是,处于两汉向隋唐以迄宋明理学变化过渡阶段的魏晋南北朝经学却一直受关注较少,研究不多。魏晋南北朝几百年的社会动荡和政权分裂致使文献大量散佚,南北的地域差异也深刻影响了学术发展,这些都加大了后来研究工作的难度。  相似文献   

7.
“自利利他”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思想,它贯穿于全部佛教之中,尤其为大乘佛教和崇尚大乘佛教的中国佛教所倡导。“自利利他”思想具体表现为“四无量心”、“四摄 法”,和“六波罗密”,体现了慈悲为怀、平等利他,以及自利与利他并行并重、辩证统一的精神。它是传统化中的优秀化,对于当今社会正确处理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乃至企业与企业的关系,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应该成为普遍伦理原则加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8.
目前对魏晋南北朝史学或传统文学品种的研究较为深刻,对史传文学的研究则多偏重于一般性、系统性研究。魏晋南北朝史传文学出于汉、唐两个强盛王朝之间的四百多年间,官、私修史空前繁荣,且绝大多数为魏晋南北朝人所撰的具有文采之史籍。六朝以降的史官多文咏之士,史籍深受骈文的影响,富有文采,史家颇能自由驰骋文学才华,最适合作为文学研究对象。所以针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传文学的具体人物、人群及文学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对一些看似细小而其实深入的学术问题的考证等等,均还有待学术界感兴趣者更为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吴平 《华夏文化》2005,(4):32-34
鸠摩罗什译经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他在长安先后译出98部大小乘经律论藏。这些佛教典籍的传译为中国佛教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南北朝时,各派佛经的汉译本已经大致齐备,介绍印度佛教思想的使命至此已基本完成。在此基础之上,中国的僧人得以精研细选,各承一说,形成了学派林立、众说纷呈的局面。这时的佛教学派或称师,或称家,或称宗(与后来的宗派不同),各立门户,互相争鸣。  相似文献   

10.
王泉根 《寻根》2012,(1):107-110
人名中用“之”字,由来已久,如两周时期的介之推、烛之武、舟之侨、宫之奇等。其时“之”介于姓与名之间,作语助词,无义,此见前述。到了两晋南北朝(主要是南北朝)时期,“之”在人名中的应用可谓数不胜数,似乎成了当时一种时尚。但其用法与两周不同,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盐业产区中,巴蜀地区是井盐的重要生产地。以井盐为代表的食盐生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巴蜀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这一时期,巴蜀地区的盐业生产无论是生产技术还是食盐产量都较秦汉时期有着较大发展,在当时整个国内井盐产区中都位居前列。文章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巴蜀井盐的生产与产能、运输与管理等角度,考察了巴蜀盐业的发展特点和对地区经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2.
1996年9月中国“丝绸之路”古代艺术展在克罗地亚共和国首都萨格勒布市米玛拉博物馆隆重开幕,为中克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写下了辉煌的一笔。展览是由宁夏文物局、甘肃文物局与克罗地亚米玛拉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共有159件文物展品和6件文物复制品参展,展出时间4个月。参展的文物多是近几年出土的文物珍品,主要由反映战国时期游牧民族文化的青铜器、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墓地出土的陶源、西夏、宋、元时期的佛教艺术品、瓷器及反映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文物精品组成,其中许多文物都是第一次走出国门。“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是120年前由德…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佛教转换之审视李向平毋庸置疑,每一种宗教、文化及其传统,都具有它本身的生、住、异、灭等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死灭却又生生不已的创造。佛教亦不例外。佛教在中国,自汉至南北朝时代,可谓生相之启蒙期;隋唐之际,可谓住相之全盛期。在这期间,中国文化与佛教文...  相似文献   

14.
《颜氏家训》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颜之推创作的关于家庭教育的教科书。内容主要记述颜子推个人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以此来教诫子孙学会正确为人处世,以保持自己的家庭传统与地位。本书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影响很大,后世称此书为“古今家训之祖”。本书作者颜之推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他在本书《归心》和《终制》二章中,专门论述了他的学佛体验和佛教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15.
行水     
行水,是魏晋南北朝翻译佛典时新创造的一个专名词。专用以翻译佛家在饮食、诵经等时候洗手漱口等事的一种公共行事。下举一些例证:  相似文献   

16.
佛教晋及读物中“佛教祖庭”的基本定义是:“知名高僧大德长期逗留、举行佛事活动或有重大理论创新之地。”“佛教祖庭”的内涵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佛教祖庭”的概念体现了佛教在渊源、传承方面的合理性,而这一合理性则是通过“祖庭”在佛教传播过程中所起的类似“辐辏”作用来实现的;2.僧、俗学界对于佛教经典、佛教人物的研究逐步深入,可以更详细地厘清高僧们在师传、游历时所经历的佛事、  相似文献   

17.
法性,“法”,一切现象、存在。“性”,真实不变的本性。“法性”是指现象、存在的本性和本质。印度大乘佛教认为,法性是空,即一切现象。存在都是空无自性的。在中国传统观念的熏陶下,中国佛教学者对于“空”的理解往往偏离印度佛教,东晋慧远认为,一切现象的本性都是实有的,并把这种实有的本性与人的精神、灵魂结合起来,为阐明众生轮回转世的主体和修持成佛的根据提供本体论的论证,慧远的观点受到当时的大译经家鸠摩罗什的批评后,中国佛教学者又转而强调法性是真理之所在,法性即是真如本体,并进而将这种真如本体与众生主体合而…  相似文献   

18.
本对佛教哲学的“知”论作了探讨,通过对佛学代表人物僧肇的“般若无知论”、慧能的自悟般若之智说、神会的本觉之智能知的思想、宗密的“真如之性,自然常知”思想的论述,总结出佛教哲学“知”论的理论特色主要表现在:指出知与不知的认识的相对性的一面,超越了以往的独断论;重自悟体认,获得般若圣智以成佛;认识论与本体论相结合,对后世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佛、道、儒三教相反相成,发展了中国哲学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19.
马学仁 《寻根》2013,(6):98-100
在汉晋佛教发展的基础上,佛教在南朝时期进一步得到长足的发展,进入了中国佛教发展的兴盛时期。在这一时期,佛教得到了南朝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大力支持和提倡,尤其是梁武帝带头崇尚佛教的一系列活动,使得佛教几乎成了“国教”,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境地。  相似文献   

20.
郑永福 《寻根》2007,(3):46-52
“文化基因”与“大众佛教” 韩国有宗教信仰的人很多,据说其中信仰佛教者大约又居其半。信佛的人多,佛教寺院也就多。韩国有“三大名寺”(通度寺、海印寺、松广寺)一说,又有“四大名寺”(上述三寺加梵鱼寺)一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