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赏识教育、批评艺术层出不穷,众说纷纭。诚然批评是不可或缺的教育,但是如何批评才是真正的批评艺术呢,换一种说法——既作为一种理念也作为一种批评方法来展现它所具有的教育价值,以心理学上的相关理论为依据,提出几个相应的批评教育技巧,希望能给予批评教育一些实质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陈永海 《湖北教育》2009,(11):38-38
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科学的适当的批评教育能令犯错误的学生醍醐灌顶。批评是一门艺术,怎样才能用批评这门艺术实现教育的最佳效果呢?本栏目选编四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如何实施表扬(奖励)批评(惩罚)的艺术问题.作者认为表扬(奖励)批评(惩罚)的目的,是而且只能是使受表扬(奖励)批评(惩罚)的学生得到教育.据此,作者指出,实施表扬(奖励)批评(惩罚)时应该注意形式、时机、范围、频率等问题,使之成为一门教育的艺术.  相似文献   

4.
在教育的过程中,批评是教师帮助学生改正不足、不断成长进步的有力武器,但中学教师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有着极强的自我意识,对周围的人和事有着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且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如果不掌握批评的技巧,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怎样的批评才是有效的?批评者应该具备哪些要素才能将批评进行到底?在老师们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的今天,我们的中学教育工作者如何让批评成为一种艺术?这其中包含两个问题:一是批评的方式以及批评者应具备的要素,二是如何才能做到从学生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进行批评教育.  相似文献   

5.
批评是教育,是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只有明确批评的目的,运用正确的批评方法,讲究批评艺术,才能使批评达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全文阐述了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讲究批评艺术的重要性,探讨了批评是思想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爱护学生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在批评上要采取情感投入,批评要得法、适时等艺术.  相似文献   

7.
批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伴随着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门艺术.批评学生时,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批评方式,防止批评产生负效应.笔者常用的批评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8.
审美批评就是以审美为圭臬的文学批评.在审美批评中,艺术隐喻不是一种文学修辞,而是一种艺术思维方式.艺术隐喻作为批评的渡河之筏,不但实现了批评主体与批评对象的契合,而且使批评主体在审美体验与人生感悟的传达中自然而然地揭示了批评对象的审美特征与艺术水准.艺术隐喻是实现审美批评文本文学意味的心理桥梁,也是实现人性共鸣的中介.  相似文献   

9.
"趣"是中国绘画理论批评视野中的重要审美范畴,中国画论视野中的画"趣"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作为一个绘画审美批评概念,它在魏晋南北朝被引入画学批评中;唐宋时期,它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逐渐升格为一个绘画审美批评范畴;明清时期,论家对"趣"作为绘画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其来源、生成等予以了进一步的深化论述,"尚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体现为一种时代艺术精神和一股艺术审美思潮相别于前朝。  相似文献   

10.
批评是相对于表扬来说的一种思想政治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教育方式.批评作为一种具有强烈心理刺激和情绪波动的工作方式,素来被视为工作中的难点.批评的效果受当事人双方各种条件和因素的制约,而批评的艺术则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班主任的工作中,免不了要对自己的学生实施批评.如何使诚意的批评既具有技巧性,又收到预期效果,这就要特别注意对学生批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