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姚晓昉 《大观周刊》2012,(16):277-278
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为不断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和趣味性,需要不断改变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导入是教学中的第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恰到好处的导入方式,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和趣味性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2.
谭小平 《大观周刊》2011,(20):128-128
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深化教育改革中,中学英语教学应把“情感”作为教学原则贯穿始终,采取积极有效地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因素的推动作用,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愿学”“我想学”,从而使学生自觉主动获取知识,轻轻松松掌握所学内容。  相似文献   

3.
蒋海燕 《大观周刊》2011,(14):46-46
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下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文章提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激发学生内在需要,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改革教学评价机制,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4.
李强 《大观周刊》2012,(43):411-411
在多年的体育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体育教师体育课堂新的教学观。确实能在教学中体现出这种教学观,并不容易。只有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完善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通过兴趣的导引让学生变“要我学体育”为“我要学体育”,才算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从而教好初中体育课。  相似文献   

5.
祝武明 《大观周刊》2012,(47):341-341
我们数学教师就应该变数学教学的枯燥为让学生乐意参与教学得活动,并真正实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为出发点,善于用生动的语言,具有意义的实例,直观的教具创设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在课堂教学中从哪些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相似文献   

6.
白志田 《大观周刊》2011,(36):97-97
《新课标》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愈发地感到,创设适当的情境可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那么,如何改变学生的“厌学”为“乐学”,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呢?为此,笔者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丁杰 《大观周刊》2012,(45):406-40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课如何吸引学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要不断探索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的快乐,把快乐带人课堂,以快乐教学为宗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一总结我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有以下几方面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教学生学。”电大学生以业余学习为主要形式,特别是1995年开始招收的“注册视听生”,实行不组班教  相似文献   

9.
王戌威 《大观周刊》2011,(43):142-142
生物教学大多是“穿新鞋走老路”,重视学生成绩高低,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说“教”,而忽视“学”;重视向学生灌输,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活动的严格划一,忽视学生的创造才能和个性差异。这些现象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严重滑坡。如何在生物教学中体现、渗透素质教育呢?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刘长格 《大观周刊》2012,(32):35-36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开创了启发式教学的先河。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教育思想宝库。此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不仅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内容日趋丰富,体系日臻完善,对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表明,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能指导、引导、启示、激发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及主动实践的教学。这种教学思想符合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原理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其生动活泼地学习。  相似文献   

11.
吴海宁 《大观周刊》2011,(14):59-59
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下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文章提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激发学生内在需要,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改革教学评价机制,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2.
知识窗     
徐特立的‘日积月累’读书法徐特立的读书办法是以‘定量’、‘有恒心’为主。他在学‘说文’部首五百四十字时。每天只读两个字,一年才学完‘说文’。他四十三岁时才开始学外文,每日只学一个单词,一年学三百六十五个单词,终于学会了法文、德文和俄文。徐特立常说:‘读书切不可贪多,要理解,必须记忆基本的东西,必须“经常”“量力”才成’。他称这种读书方法为‘日积月累’法。(据《经济时报》)  相似文献   

13.
任开忠 《大观周刊》2012,(47):330-330
在数学的课堂上,直观的教具创设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在课堂教学中从哪些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相似文献   

14.
角度辨     
学过或没有学过新闻的人在进入新闻机构后接受的“传、帮、带”的第一个内容往往都不是新闻的“真、快、新”,而是“写新闻要会‘抓角度’”。“抓角度”这一观念在中国新闻界中的承传是如此坚强。一位老资格的编辑告诉我.在她作为小字辈刚进入县委报道组时,接受的新闻启蒙就是“抓角度”;而今天,刚刚进入报社的学生学的仍然是“抓角度”。  相似文献   

15.
罗奕行 《大观周刊》2012,(4):182-182
初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继续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已根本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分层教学可以说是大势所趋。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每一节课内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初中学生经过小学的学习,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差异,再加上初中数学考察学生的抽象思维的知识逐渐增多,学生间的差距就更容易拉大。  相似文献   

16.
曾贤辉 《大观周刊》2012,(19):273-273
虽然高中生物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尤其在“应试教育”的左右下,生物教学大多是“穿新鞋走老路”,重视学生成绩高低,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说“教”,而忽视“学”;重视向学生灌输,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活动的严格划一,忽视学生的创造才能和个性差异。这些现象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严重滑坡。如何在生物教学中体现、渗透素质教育呢?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7.
周德胜 《大观周刊》2013,(11):273-273
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环节来达到教学目的。数学课程还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同时.高中数学课程要设立‘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有利的条件.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8.
胡桂萍 《大观周刊》2012,(20):215-215
众所周知,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两个环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学的双边活动变为割裂的“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怎么能发挥出来呢?  相似文献   

19.
李国庆 《大观周刊》2012,(51):277-277
纵观现今汉语文课堂教学,不难发现,汉语文的学习几乎被枯燥乏味的条理梳理和技巧训练充斥,汉语文的人文性几乎得不到体现。因此,本文以“让汉语文课堂充满感性阳光”为题,从“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改“‘捡骨架’为‘见全身’”;“在学生与课本间架起一座桥梁”三方面进行论述。以具体实例论证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20.
李凌云 《大观周刊》2012,(21):221-222
著名教育家赞可大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作为中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努力营造“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保持学生兴致勃勃的情绪,思索判断的神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