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茹梅 《大观周刊》2011,(2):212-212
“问题意识”即数学教师针对所要讲述的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对问题造成的悬念来吸引学生,从而提出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荒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张萍 《新闻传播》2008,(1):44-45
问题意识也可称作质疑精神,它要求记者围绕新闻事实不断发问。恰如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此长于疑,善于问,是记者提升新闻报道水平不可或缺的素质要求。那么在新闻报道中问题意识究竟该怎么运作呢?  相似文献   

3.
疑书     
有则读书谚语说:知疑灵犀通,善思出睿智。可见,读书贵知疑善思,多疑多思——小疑则小思小进,大疑则大思大进,不疑则不思不进。这实在是读书的一诀。有位著名教授日常考学生,不是由自己出题目,学生回答,而是由学生独立阅读后提出问题,谁提得多,提得有道理、有创见,谁就得高分。这样‘考’出来的学生,不仅掌握的  相似文献   

4.
雷晓利 《大观周刊》2012,(51):288-289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人张斌则日:“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明代张洪等云:“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恩,思源于疑。的确,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学生的质疑过程,是一个积极创新的思维过程。在创新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火焰充分地燃烧呢?笔者认为,凭借教材这个媒介,诱导学生寻找质疑的突破口.抓住关键词句,从粗到细,从表到里,从浅到深地质疑,以疑促思,借助个人的独力与集体的合力释疑,达到学习目标,掌握学习语言的规律:“无疑——生疑——无疑——再生疑”。  相似文献   

5.
杂志要进步,论坛要发展,离开“批判”和”际疑”,只能成为历史的过客!正如同古人所述“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如果把《档案界》论坛比作一辆车,那么“批判”和“怀疑”就是这辆车的左右轮,要想使这辆车行得远.必须让这两个轮子不停地转动。轮子如何才能不停地转动呢?这就必须有会员朋友们来推动!  相似文献   

6.
《大观周刊》2013,(1):218-218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是我国古人对“问题”的看法,指出了疑是学习的源头,一个人只有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才能善于发现问题,然后才能孜孜以求地去解决问题,这也是创造性人才的特征。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相似文献   

7.
事有所成,须学有所成。要学有所成,在读书中有新的收获,学习方法极为重要。质疑是非常重要的读书方法,也是古今中外学者公认的治学经验。学贵有疑,这是明朝人陈献章推崇的观点。他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  相似文献   

8.
王金远 《大观周刊》2012,(21):164-164
一、课堂教学改革:即以问题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步骤分为三步:1、在课堂的导入课题阶段:发现和提出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问题,“疑”最容易引起定向的探究反思,有了反思,思维便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9.
自办娱乐性栏目.由于栏目的自身特色,有了一部分固定的观众然而,较之其他栏目.自办娱乐性栏目因为播出时间长,投入大,资金来源匮乏,如何增强活力,解决创收问题,一直是电视台管理层较为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自办娱乐性栏目的创收、只要拓宽思路,挖掘潜力,发挥优势,紧紧抓住“精”“活”两字在“精”、“活”两字上、功夫,创收的问题是不难解决的首先,“精”就是有电视精品意识,就是将娱乐性栏目办成精品栏目,优秀品牌栏目精品意识也可以说是观众意识,市场意识娱乐性节目,直接面向观众群体,对它的评判,观众就是上帝.娱乐…  相似文献   

10.
清人叶生在《书:调和》中讲:诗人须有“才、胆、识、力”。说:“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原诗》)笔者不禁深思,无“才”如何?元“力”又如何?其实,无“才”,不能成文,更不能成诗;无“力”,则无风骨,更无艺术公力。细究这四字,个中大有嚼头。借此四字,用于杂文的写作和评论上,则是再贴切不过了。先说“胆”。写条文是需要胆量的,元“胆”是写不出杂文的。郑板桥在《偶然作》诗中大呼:“直摇血性为文章。”让人读后拍案叫好。试问,杂文若无“血性”,谈何针及时弊、激浊扬清?因此,无“血性”者——胆小怕…  相似文献   

11.
水样的年华     
晓凡 《视听纵横》2002,(6):104-104
记得老子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人生在世,该如柔水一般,进则兼善天下,退则独善其身、至善若水。“至善若水”是我想达到的境界。在《健康援助》的一年.对我,就是365天水样的年华.  相似文献   

12.
对档案进馆及其影响馆、室业务建设几个问题的思考●高建华“进馆”,我们通常称接收进馆或移交进馆。对档案室来说,是向档案馆“移交”档案;对档案馆来说,是“接收”档案室的档案。其实质是档案的“进馆”。“进馆”这个概念与“归档”一样,应该说是一个档案专门用语...  相似文献   

13.
王敏 《大观周刊》2012,(48):238-238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著名科学家李政道也说:“学问,学问,要学习提问。”可见,“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现代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日前我国中学生普遍缺乏质疑能力.只学不问.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质疑能力?这是值得我们深人探讨的一个理论和现实间题.  相似文献   

14.
何谓美?赫拉克利特说:“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庄子则认为:“朴素则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对新闻事业而言,如果说“提倡写大事、大情、大理”“忧心为政,真情为文”“报国之心不可无有,治学之志不可稍怠”是微观之美,那么,宏观之美需要条分缕析。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曾就“□□”写过“论补”(《鲁迅全集》卷五·884页)。先生说:“‘□□’是国货,《穆天子传》上有过这玩艺儿,先生教我说阙文。这阙文闯过事,曾有人说‘口生垢,口戕口’的三个口字也是阙文,又给谁骂了一顿。不过先前见于古人著作里的,无法可补;现在见于今人的著作上了,欲补不能。到目前,则渐有代以××之势。” 鲁迅先生所说“无法可补”的古人著作之阙文,今人臆补者虽有然而不多。反倒是古人著作原不阙,校书者不明所以不知所从,代之以□□以遮丑。疑文只能存疑,或出校或在疑文之后以()号标出相宜之文。疑文绝对不可代以□□,混同阙疑导致混乱,使读者误以为疑文是阙文。无可置疑之文()号一旦误标,则校者当众出丑;对有可置疑之文,判定是非亦需功力。一字不明,当引为学者之耻;而不可以用□□遮丑和蒙混读者。  相似文献   

16.
不疑教诲     
跨出校门就进出版社,一干十余年。意识里“工作”等于“编辑”,“单位”等于“出版社”。人就这样被自己固定下来。多年来,老编辑们每每教诲:编辑工作是大学问,是大文章。三十岁  相似文献   

17.
人体百病不生的玄机,古人早已知晓。先贤说:“气血盈,则百病而不生。” 人体健康最重要的就是“气血”二字,我们身体的一切疾病,都是气血出现问题而导致的。小到发烧、感冒,大到肿瘤、血栓,这些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都是气血不畅、气血不足。  相似文献   

18.
小引:夜读之时,偶或有疑。有的疑,左思右想,东翻西找,联系比照,解决了,不论人对我错,或我对人错。有的疑,终未得释,原因何在?缺乏资料。所以,明明知道人家说的不对,却拿不出物证。怎么办?我是往往随手记了下来,以待无意而得到什么相关的材料,使疑团得释。以天下之大,读书人之多,也许会引出好事者拿出证据,来证明我之疑乃是多疑,或者证明我之疑而不枉。古人说“疑义相与析”,大概即是指此罢。是为小引。  相似文献   

19.
赵瑜的《马家军调查》刊出后.犹如投掷在深潭中的重磅炸弹,在全国产生轩然大波,新闻“轰动效应”可谓大矣!然而,马家军的弟子曲云霞说:“赵瑜与我说的那些都是他自己瞎编的,我根本没说。”马家军的另一弟子王军霞则说:“这本书我已看过,真实性是非常强的.而且还有很多地方我觉得赵老师还是给马指导或者某些人留有很大余地.给了很多面子.还有更严重的东西,根本没有写在上面。”“二霞”的观点是南辕北辙.大相径庭。至于赵瑜和马俊仁则更是各执一词。真理只有一个,究竟有无失实的地方呢?看来只有等待“调查”的“调查”了。对…  相似文献   

20.
所谓“大通俗”当然是指全社会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这几乎成了一股铺天盖地的潮流,大众意识、大众观念、大众趣味一时间空前地引人注目,其多姿多彩的形态甚至大大超过了那些大搞“群众运动”的年代。对此,议论纷起,五花八门。有说“商品社会的征兆”;有说“权威时代的终结”;有说“人心不古,江河日下”;有说“大众意识的觉醒”。褒贬不一,但都不无道理。一一议到,不是本文所能承受,我这里只就出版问题,谈谈在这不容回避的现实中出版之舟是如何运行,该如何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