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三册《庖丁解牛》中“技经肯綮之未尝”一句 ,课本注释为 :“此句为谓语省略句 ,又是宾语前置句 ,应为‘未尝 (碰 )技经肯綮’。之 ,助词 ,起提宾作用。”把此句看作是用“之”提宾的宾语前置句显然是正确的 ,但若说它亦是谓语省略句 ,笔者认为值得商榷。要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是弄清“未尝”在句中的确切含义。“未尝”在古汉语中可以作为一个表示否定的凝固形式而出现 ,可解释为“不曾”或“没有过”。如同一篇课文中的“三年之后 ,未尝见全牛也”句及《战国策·魏策》中的“臣未尝闻也”句 ,其中的“未尝”就都是这种凝固形式。…  相似文献   

2.
高语三册《庖丁解牛》课后有一则词语题,要求学生将文中一些“在现代文章中还常使用的词语”的“现在使用时”的“意思”予以说明。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参》对“肯綮”一词的说明:“现在指中肯”。这与词典释义相去甚远。《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等工具书认为:肯,附着在骨头上的肉,綮,结合处。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后用来比喻事物的要害、关键、最重要的地方。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才是正确的。不仅明朝宋濂《郑景濂传》;“有所质问,威中肯綮”、《元史·王都中传》:“都中遇事剖析,动中肯綮”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对于郭沫若史剧《蔡文姬》的评论较多。其中许多剖析,有肯綮之论,精辟之见,读来颇受教盆。但是也有不少不恰当的意见,这些意见集中在剧本的主题、民族关系的描写和人物阶级分析等问题上。其争论的实质,归结到一点,就是与史剧要不要为现实服务和如何服务有密切关系。在对《蔡文姬》的研究中,有人认为它不只是一个主题,因此不同意一个剧本只有一个主题的说法;有的认为可以允许有两个主题,甚至可以有多主题;有的虽同意可以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精神》中,有这样一句话:“历年的战斗和剧烈的转变给他许多经验和感觉,经过精炼和融化之后,流露在他的笔端。这些革命传统对于我们是非常之宝贵的,尤其是在集体主义的照耀之下”。《教参》认为:其中的“集体主义”一词是“为了使《鲁迅杂感选集》及《序言》在国民党统治区得以出版”而“不得不加以隐讳,改换说法”。这种解释是不妥的。尽管有人主张“对这一类难句不要花费更多时间去解释,也不要学生去纠缠在这些语意的推敲上,只需给他们交代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就可以了”(《教参》),但我认为课文中的“集体主义”一词,是一个很关键的词  相似文献   

5.
苏轼的《石钟山记》有这样一句: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坎镗(?)者,魏献子之歌钟也。据《左传》歌钟之事,本属谥庄子的魏绛,苏轼误记为谥献子的降子舒。对选入教材的作品出现笔误的情况应该怎么办?检高中语文的第二册,编者将“魏献子”改成“魏庄子”,注解中并来对此作出说明。这样做并不妥当。对苏轼在文章中出现的笔误,最好是直录原文,于此作注.如《庖丁解牛》“技经肯綮之未尝”,“技,应是‘枝’,指枝脉”,编者没有改动原文,另加了以上注解。  相似文献   

6.
《战国策·赵策四》“触龙说赵太后”章有这样一段:“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在“必勿使反”条下注曰:“古代诸侯之女嫁于他国,只有遭到休弃,或所嫁之国覆灭时,才能回来。这句是说,希望女儿不要遭到灾祸。”在目前较为流行的一些书籍中,凡是涉及这个问题的,大都采用了类似的说法。例如,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2月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释是:“古代诸侯的女儿远嫁别国,只有被废或者亡国,才能回到父母身边。”初级中学语文课本所选《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也采用了这种注释。类似的还可以举出很多。这种解释流传极广,在童蒙的心中可谓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但我认为这种解释不妥,大有加以正  相似文献   

7.
初语第一册《语法·副词》中例;“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解释说:“‘满’表程度深。”笔者认为这一说法有误。“桃儿、杏儿、梨儿”多,不是几个,不是几串,也不是几枝,而是满  相似文献   

8.
《诗情画意·轻快活泼》(《中学语文教学》84年第十二期)一文释辛弃痊“明月别枝惊鹊”(《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别枝”为“另一枝”。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中也持这种说法。细细推敲,觉得犹可商榷。  相似文献   

9.
盛丽平  仇桢 《现代语文》2003,(12):46-47
《语文月刊》2003年第4期载窦银强老师的文章《结合语境辨义析理———成语题备考要点》(见第50页),该文把“相濡以沫”、“劳燕分飞”列入“专门形容夫妻的成语”一类(在其他资料上也常见此类说法),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相濡以沫”《新华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1月版)里这样解释:“意为泉水干涸,鱼用唾沫相互湿润。后比喻在困境中用微薄的力量相互帮助。”其例证有二熏一是梁启超《外债平议》中“或低首下心,求其民之相濡以沫”;二是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中“爹爹很早就死了,妈妈带着他们三个,相依为命,相濡以沫,什么苦都吃…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选人了《陈情表》一文,教材把“凡在故老,犹蒙矜育”中的“故老”解释为“指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而且与之配套的人教版教参也采用这种解释。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并不妥当。  相似文献   

11.
高中教材第五册《杜甫律诗五首·客至》中的注释:[肯]正、恰(P146页),笔者认为此注释不妥,理由如下:一、从“肯”字的意义上看《辞海》中有下列解释:①贴附在骨上的肉。如肯綮。②许可。如首肯。③愿意;不拒绝。如惠然肯来。“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史记·魏公子列传》。《现代汉语词典》有下列解释:①表示同意:我劝说了半天,他才肯了。②表示主观上乐意;表示接受要求;肯虚心接受意见:我请他来,他怎么也不肯来。③{方}表示时常或易于:这几天肯下雨。由此可见,“肯”无“正、恰”之义。二、从语…  相似文献   

12.
《挂枝儿》的由来及成书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挂枝儿”又名“打枣竿” ,这一点王骥德在《曲律》卷四《杂论》已明确说过 :“小曲 [挂枝儿 ]即 [打枣竿 ]。”现代学者都倾向于“挂枝儿”与“打枣竿”同调异名的说法。如 ,赵景深在 30年代就已断定 :“《挂枝儿》……与《打枣竿》实是一物的两名。”[1 ]关德栋在《挂枝儿序》中说 :“‘打枣竿’和‘挂枝儿’等曲调名 ,实是一种基本曲调的异名。”[2 ]他们的依据都是王骥德“挂枝儿即打枣竿”的明确断语。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如 ,沈德符说 :比年以来 ,又有 [打枣干 ]、 [挂技儿 ]二曲 ,其腔调约略相似 ,则不问南北 ,不问男女 ,不问…  相似文献   

13.
辛弃疾《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一句 ,课文对“别枝”的注释是 :“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为什么会认为“别枝”的原意是“另一枝”呢 ?原来古代没有“另”字 ,要用到“另”字的意思时都写作“别”。这样古代的“另”字就兼有了“别”和“另”两个字的意思。到底解释成哪一个字就得结合具体语境下判断了。“别枝”在此处解释成“另一枝”很不妥当。因为不通 ,所以又由“另一枝”再进一步解释成“树枝”。这同样很牵强 :为什么“别”字的意思完全消失了 ?词意变化的轨迹不清楚。我认为“别”字在这里就是“离别”的“别” ,“…  相似文献   

14.
听课发现,不少教师在执教《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时,将“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一句中“之”字解释为“用在主谓结构当中,取消句子独立性”。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一因为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上对这句话是这么翻译的:“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天子发怒”就是一个主谓结构;二因为互联网上也多作这样的解释。经查阅,果如此。而凭本人的语感直觉,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5.
辛弃疾《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一句,课下对“别枝”的注释是:“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为什么会认为“别枝”的原意是另一枝呢?原来在古代没有“另”字,要用到“另”字的意思时都写作“别”。这样古代的“另”字就兼有了“别”和“另”两个字的的意思。到底解释成哪一个字就得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判断了。“别枝”在此处解释成“另一枝”并不妥当。因为讲不通,所以又由“另一枝”再进一步解释成“树枝”。这同样很牵强:为什么“别”字的意思完全消失了?词义变化的轨迹不清楚。我认为“别”字在这里就是离别的别,“别…  相似文献   

16.
文言文诵读法古今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诵读法是文言文教学中一种重要方法。什么是“诵读”呢?从词义学的角度理解,有认为是“念(涛文)”的(《现代汉语词典》),有认为是“念、熟读”的(《辞源》),有认为“念、熟读、背诵”的(《汉语大词典》)。作为一种通俗的解释,这些说法并没有什么不对,但如果仅此解释,对语文教学来说是不够的。 “诵”和“读”,从词源上是有区别的。《说文解字》:“诵,讽也。从言,甬声”“讽,诵也。从言,风声。”许慎是将二字互训的,段玉裁作注时。依据《周礼·大司乐》对二字作了精辟独到的辨析。他说:“倍文日讽,以声节之曰诵。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则非直背  相似文献   

17.
古汉语中“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之 不(未) 动词”这种结构的句子是大量存在的.高中课本就有:《师说》中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庖丁解牛》中的“技经肯綮之未尝”,《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等等。这种结构的句子是怎么处理的呢?高中语文课本对前二句是这样表述的:助词“之”用在前置宾语和  相似文献   

18.
“饰小说以干县令”出自于《庄子·外物》篇,对于“县令”的注解有不同的说法:或解释为“高明令闻”,即美好的声名;或解释为“悬赏的诏令”;或解释为“县长”。文章认为,县令应为官职,是一县之长,这种理解是准确恰当的。  相似文献   

19.
高适《燕歌行》开头两句是:“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对于“残贼”,史双元同志以为不能解释成“残余的敌人”,而应解为“不仁不义者”(《“残贼”解》,见1985年12月3日《光明日报》)我以为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史文认为“残贼”是翻用了孟子之语,为并列名词。的确,“残贼”的用法,可以是并列结构而不是偏正结构。《孟子·梁惠王下》中的“残贼”就是。史文的另一列子,是贾谊的《论积贮疏》:“今背本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这里的残贼,很明显,正如史文指出的,也是并列的名词。但这里不能解为“不仁不义者”,而应该解释成“害”。再说得具体些,“残”是就生产消费方面而言,“贼”是就社会风气方面而言。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第四册,选入了辛弃疾的一首词《西江月》。这首词开头的两句是“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对其中的“别枝”一语,课本是这样注释的:“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此注本于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第84页,注[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6月版)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 笔者认为,将“别”理解为“另”,事实上是一种误解。这里的“别”不应解作指示代词“另”,而应解作动词“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