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哈佛大学某年入学考试的一道题目将莘莘学子挡在门外,题目是:如何挪动其中任何一个数字(0,1或者2),使"101-102=1"这个等式成立。条件:只能挪动其中一个数字,且只可挪一次,而不是数字对调。其实答案很简单,只需将"102"中的"2"上移,变为10的平方就可大功告成,即"101-102=1"。这道看似简单的数学题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当听到"挪动",大部分人想当然地以为就是左右方的位移,从而完全陷入了一种横向思维中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2.
哈佛大学某年入学考试的一道题目将莘莘学子挡在门外,题目是:如何挪动其中任何一个数字(0,1或者2),使“101-102=1”这个等式成立.条件:只能挪动其中一个数字,且只可挪一次,而不是数字对调.其实答案很简单,只需将“102”中的“2”上移,变为10的平方就可大功告成,即“101-102=1”.这道看似简单的数学题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当听到“挪动”,大部分人想当然地以为就是左右方的位移,从而完全陷入了一种横向思维中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3.
今天,我给儿子出了这样一组加法题:2+3= 3+2=一开始儿子并没有发现其中的奥秘,算出结果后,他突然问我为什么这两道题的计算结果都等于5。我让儿子仔细观察这两道题都是哪些数相加,儿子恍然大悟,说:"这两  相似文献   

4.
五年前,一个毕业多年的学生给了我一道他当时应聘工作时的试题,学有所成的他对这道题记忆深刻、无法忘怀,希望我这个当老师的能给我现在的学生做做.我从一个老师的理解角度比较顺畅地求出了几个“解”,感觉这的确是一道能打开学生思维的好题!于是我便开始尝试着给学生去做,并在不久后的公开课上引用了这道题,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有一个中学数学老师每天给他的一个学生出三道数学题,作为课外作业让他回家后做,第二天早上再交上来。有一次,这个学生回家后,才发现老师今天给了他四道题,而且最后一道题似乎有点难度。他想,从前每天的三道题,他都很顺利地完成了,从未出现任何差错,早该增加点分量了。于是,他满怀信心地沉入到解题的思路中……天亮时分,他终于把这道题给解决了。但是他还是感到有些内疚和自责,认为辜负了老师多日的栽培——一道题竟然做了几个小时。谁知,当他把四道解好的题一起交给老师时,老师惊呆了——原来,最后那道题是一道世界性的难题。老师把它抄在…  相似文献   

6.
一朋友对我说,我儿子真“鬼”,功课做到一定时间后就想玩。一次,他苦苦哀求:“爸,让我玩一会。”我对他说:“再做20分钟功课。”谁知他竟给我泡时间,20分钟只做了一道题。再一次,他又苦苦哀求,我把条件改为“再做5道题”,结果,他把5道题做得有质有量,用了27分钟,毫无怨言。[实例分析]1斤苹果1元钱,顾客寥寥无几;聪明的摊贩改标价为0.98元,结果顾客纷纷购买。这种“拍卖”的做法,可以用之于给孩子规定学习的时间。如果你想要孩子做1小时功课,孩子却感到时间太长,不肯买账;倘若把时间稍微缩短,指定他们做50分钟或55分钟,减去这5分钟或10分钟虽…  相似文献   

7.
梁小桥 《家长》2012,(10):37-38
有位朋友对我说她简直要被气疯了!她儿子上学期期末考试错了一道应用题,之前的月考中就错过,后来的一次测验再次遇到了这道题,还是错。没想到期末考试这么紧张的时候,他第三次见到一模一样的题,竟然又错了!孩子把期末考试的试卷拿回家,朋友指着那道题问他为什么做过两次的题还会错?儿子一脸疑惑地问:“这道题做过吗?一点儿没有印象呢!”  相似文献   

8.
梁小桥 《家长》2013,(1):37-38
一次我和儿子铁锤说起我的朋友给他小孩讲数学题,如果讲过三遍小孩还不明白,他就火了。铁锤听后说:“他讲了三遍都没给孩子讲明白,他自己不检讨,凭什么和孩子发火呢?” 一道题你会做是一种能力,不仅自己会做还能让别人也懂,这又是一种能力。 讲题前事先做好功课 有的家长事先不做功课,不了解孩子在这道题中的问题具体出现在哪个环节,拿过来题目就讲,几遍下来,孩子依旧是一头雾水。所以给孩子讲题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晚上,我给儿子出了几道算题:1 2 3=(),2 3 1=(),3 1 2=(),1 3 2=()。一开始,儿子并没有发现这几道算题中的奥秘,等他做到第3道算题时,他突然问:"爸爸,为什么这几道题的得  相似文献   

10.
哲理文章     
曾给许多朋友测试过这几道题,无一不说“不可能得出这样的答案”。你也不妨来试试。请看题: 1 1=1 2 1=1 3 4=1 4 9=1 5 7=1 6 18=1怎么会这样呢?其实,一语就可道破。我们只要给这些数字加上适当的  相似文献   

11.
曾给许多朋友测试过这几道题,无人不说“不可能得出这样的答案。”你也不妨来试试。请看题: 1 1=1 5 7=1 4 9=1 3 4=1 2 1=1 6 18=1 怎么会这样呢?其实,一语就可道破。我们只要给这些数字加上适当的  相似文献   

12.
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我在一个农民工子弟小学教一年级的数学。期中考试时,我给孩子们出了这样一道题:"假如你家有5口人,买来10个苹果。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从年龄与智力发展水平来说,让七、八岁的孩子来回答这道题,应该是很简单的。试卷交上来后,我却大吃一惊。由于打字员疏忽,"10"变成了"1",这道  相似文献   

13.
那时,我在一个农民工子弟小学教一年级的数学。期中考试时,我给孩子们出了这样一道题“:假如你家有5口人,买来10个苹果,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从年龄与智力发育水平来说,让七八岁的孩子来回答这道题,应该是很简单的。但是当试卷交上来后,我却大吃一惊。我发现,由于打字员疏忽“,10”变成了“1”,这样,这道题变成了“假如你家有5口人,买来1个苹果,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我想,试题本身就错了,所以这道题根本就不可能有答案了。但阅卷时,我发现几乎所有同学都在那道题下写出了答案。其中有一个答案震撼着我的心灵。答案的内容是:每个人能分…  相似文献   

14.
[课例] 有一次,我把评好的单元测试卷发给学生后,便开始讲评起来.当讲评到排列句子那道题时,我说:"这题除一个同学没做对外,其余同学都做对了,老师就不再讲评了."话音刚落,那个做错的学生站起来:  相似文献   

15.
那时,我在一个农民工子弟小学教一年级的数学。期中考试时,我给孩子们出了这样一道题“:假如你家有5口人,买来10个苹果,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从年龄与智力发育水平来说,让七八岁的孩子来回答这道题,应该是很简单的。但是当试卷交上来后,我却大吃一惊,我发现,由于打字员疏忽,“10”变成了“1”,这样,这道题变成了“假如你家有5口人,买来1个苹果,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我想,试题本身就错了,所以这道题根本就不可能有答案了。但阅卷时,我发现几乎所有同学都在那道题下写出了答案。其中有一个答案震撼着我的心灵。答案的内容是:每个人能分…  相似文献   

16.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学生这样说:这道题我应该会的,可是一粗心就做错了.教师给学生分析卷子时,经常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如果这个学生能再细心或耐心一点,这道题他是能做对的.由于小小的细节错误,我们的学生功败垂成,败走麦城.事实一次又一次地让我们体会到"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的分量.  相似文献   

17.
林革 《初中生》2005,(16):19-21
牛顿是位著名科学家,他小时候就善于思考.有一次,他做完作业收拾纸笔时,不小心碰倒了墨水瓶,墨汁刚好把一道做好的计算竖式覆盖了一部分(如图1),有3个数字还能看清楚,可其他数字位于什么位置怎么也想不起来,只记得这道题恰好由0、1、2、3、4、5、6、7、8、9十个数字组成,每个数字只用了一次.牛顿思考了一会,就把这道题重新写了出来.  相似文献   

18.
苹果的分法     
那时,我在一个农民工小学教数学。期中考试时,我给孩子们出了这样一道题:“假如你家有5口人,买来10个苹果,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从年龄和智力发展水平来说,让七八岁的孩子来回答这道题,应该是很简单的。但是当试卷交上来后,我却大吃一惊,我发现,由于打字员疏忽,“10”变成了“1”,这样,这道题变成了:“假如你家有5口人,买来一个苹果,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我想,试题本身就错了,所以这道题根本就不可能有答案。但有一个答案至今震撼着我的心灵。答案的内容是:每个人能分到一个苹果。后面接着写了原因:假如爷爷买来一个苹果,他一定不会吃…  相似文献   

19.
潜力无限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中学数学老师每天都要给他的一个学生布置三道数学题,让学生回家完成后,第二天交上来。 有一天,学生回家后,发现老师给他留了四道题,而且最后一道似乎有些难度。他想:从前每天三道题我都很顺利地完成了,从未出现过差错,早该增加点分量了。  相似文献   

20.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中学数学教师,每天都要给他的一个学生布置三道数学题,让学生回家后完成,第二天早晨再交上来。有一天,这个学生回家后,才发现老师给了他四道题,而最后一道似乎有些难度。他想:以往每天的三道题我都很顺利地完成了,从未出现过任何差错,早该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