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红楼梦》中宝黛爱情悲剧的独特性,首先是由其男女主人公性情的独特性决定的,其次是追求平等、自由之民主思想萌芽的社会悲剧使然。宝黛爱情悲剧是必然的,一方面是追求个性自由的民主主义思想萌芽与衰朽的封建主义的矛盾反映,展示了那个时代对封建礼教的控诉和对新理想的追求。宝黛爱情悲剧是让人警醒的众生浮沉之梦。  相似文献   

2.
孟称舜的《娇红记》演绎了男女主人公大胆追求并且最终用年轻生命祭奠"生同舍,死同穴"爱情理想的悲剧。立足对文本的分析,探索该悲剧的成因,进而对其类型加以界定。得出的结论是:申娇所追求的爱情的理想性以及追求理想爱情时的勇敢性与他们实践爱情理想时的软弱性形成极大的反差,酿成了他们爱情的悲剧。从类型来说,属于性格悲剧。  相似文献   

3.
郑笑平 《红领巾》2005,(4):139-140
对安娜爱情悲剧的解读见仁见智.安娜追求真诚的爱情和上流社会虚伪道德之间的猛烈冲突,自身的幸福观和传统道德感之间的激烈碰撞,理想的爱情和现实引力之间的殊死搏杀,是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4.
涓生和子君热衷于个性解放,单纯地追求爱情、婚姻自由从而导致爱情悲剧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生之艰辛,死之悲苦的悲剧结局,能够转化为人们对美的呼唤。本从刘划人物、描写心理、表达思想方面分析了悲剧产生的美感价值——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从而表现了爱情悲剧所具有悲剧美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该文通过对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作品《红字》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诠释,揭示了海丝特·白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自身性格的弱点,并透过文本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剖析了悲剧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爱玛是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她短暂的一生是在不断追求理想爱情的过程中度过的。可她所追求的理想爱情一再破灭,最后在走投无路中死去。文章试图通过对爱玛与三个男人的爱情悲剧及悲剧原因的分析,使人们认识到爱玛的爱情悲剧主要是由社会、环境以及她自身的因素造成的,希望能给人一点新的启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短篇小说《媚金、豹子与那羊》描写的是一出湘西少数民族男女豹子和媚金的爱情悲剧。作者通过不循常规的爱情叙事表达了自身对美、善的赞美,展现出湘西少数民族男女独特的爱情姿态,并通过表达穿插于爱情叙事的现实叙述对情节、叙事的延宕达到对现实的批判和讽喻。细读全文,爱情悲剧抒写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沈从文非比寻常的悲剧美学追求和宿命意识。作者在小说中一再重述"过去"的美好,达到了对现实自我的灵魂救赎。  相似文献   

8.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经典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经典形象,为追求婚外爱情而卧轨自杀,演绎了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悲剧。海斯特·白兰是美国作家霍桑《红字》中的女主人公,是因婚外恋受清教戒律的惩罚而孤独一生的爱情悲剧。虽然两位女主人公追求爱情的结果都是悲剧,并且均受到宗教信仰的压抑、受到社会的排斥和孤立、受到恋人的冷落,但两位女性形象的精神境界却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9.
《爱情长诗集》中的女性追求爱情与自由,勇于反抗封建恶势力,为追求美好爱情不惜牺牲生命。这也体现了作者通过对爱情悲剧的描写揭露封建主义的不合理,表达人民争取自由幸福的愿望。  相似文献   

10.
该文通过对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作品《红字》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诠释,揭示了海丝特·白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自身性格的弱点,并透过文本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剖析了悲剧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丁鹏辉 《海外英语》2011,(8):291-292
Anna Karenina’s love is stirring and tragic. Levin’s love is seemingly happy but insipid. Love is different when criterions are different. Why Anna’ fate is tragic and how to get true love are also analyzed in this paper. Mutual respect and consideration are the basics of love and never lose ourselves in love.  相似文献   

12.
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国家,许多学者对爱情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研究,他们对爱情都持有各自不同的观点。Davis(1985)认为爱情等于友谊加上两个集束:激情与关心;Rubin(1970,1973)认为爱情与喜欢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并通过研究爱情与喜欢的区别,建立了爱情量表和喜欢量表;斯腾伯格(1986,1988)在研究爱情本质的基础上,提出了爱情三角形理论等。本文从爱情起源理论、爱情分类理论和爱情观理论这三大方面,对国外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做一简要介绍。通过对相关理论的介绍增加我们对爱情的理解,同时也为我国开展类似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荆棘鸟》中的三位女性人物为例,从文化、心理角度论述人们渴望爱、追求理想形象的现实体现以及追求爱受挫时易沉溺于幻想等心理倾向,同时也指出了女性追求爱的出路,以帮助人们来更好地塑造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对恋爱的本质、恋爱在婚姻中的地位、怎样实现恋爱自由、恋爱与贞操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相关讨论,同时针对当时某些偏激的恋爱观点和做法,进行了正面引导。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关于恋爱问题的探讨对于当时的人们正确认识恋爱问题、鼓励青年反抗封建婚姻、追求自由恋爱,冲击旧的封建婚恋观,建立现代婚恋观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汤显祖、蒋士铨同为江西籍的戏曲大家,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为情而戏”。但他们所论之“情”由于所处时代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内涵。这在他们所塑造的女性人物身上分别表现出“以情抗理”及“以情存理”的不同学创作主张。  相似文献   

16.
爱情与生命是人类常谈常新的话题,人生的困惑之一就是不能平衡天长地久的爱情与短暂无常的生命,安娜为守住爱情而卧轨,子君为失去爱情而轻生。她们的悲剧命运不仅是某个时代的典型,更是千百年来若干个民族不由自主遵循着的一种规律的体现,在不同的时代演绎着相同的人生。故试图分析造成二者悲剧的根源,论女性对新建角色的适时的认知和调整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毕飞宇的长篇小说《推拿》给我们描述了一群盲人推拿师们的日常生活、事业、友情、爱情。作者深入到作品主人公的情感世界,着重描写他们之间的情与爱。但是盲人世界的情爱似乎与正常人有些不同,由于视觉功能的缺乏,他们在爱情的道路上多了些阻力,而作者并不是给他们制造阻力,而是力图解除阻力。本文从几个人物对性的不同态度和尊严的价值这两方面来探讨小说主人公的爱是如何受阻又是如何化解阻力的。  相似文献   

18.
对未成年人进行孝德教育,必须继承与弘扬传统孝德的精华,其主要内容包括:孝养教育,孝敬教育,感恩教育等。加强未成年人的孝德教育,父母必须树立现代孝德教育观念;培养未成年人的孝德情感;为孩子树立孝敬父母的榜样;为孩子提供孝德实践机会,强化孝德体验。  相似文献   

19.
凌丽 《鸡西大学学报》2008,8(3):141-142
通过对《荆棘乌》中女性爱情心理的剖析,探讨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爱之哲学的特殊意义,肯定女性对命运抗争的方式和坚守爱情的胸怀,同时反观女性悲剧命运的成因。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与廖辉英作为两岸文坛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她们虽以不同的姿态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却把目光共同聚焦在对婚姻的思考。透过张爱玲与廖辉英的创作,我们可以看到她们作品背后反映的两岸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两岸作家不同的人生经历。就创作的相同之处而言,两位女作家都认同世俗功利的婚恋观,认为乌托邦式的精神之爱无法存活在现实生活中;与此同时,小说对婚姻中爱情的看法和把握婚姻的态度方面也表现出创作的差异性。通过比较研究,让我们对张爱玲和廖辉英的爱情婚姻观有了更深层的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