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中国列居全球四大经济体之一,其经济状况、发展与走向对世界经济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有着160多年历史的英国杂志《经济学人》(又译《经济学家》)是一份被西方世界认为较为专业和高端、以时评和新闻分析为主的周刊。分析《经济学人》的对华报道,可以管窥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经济的评价,探寻西方主流媒体的对华报道框架。  相似文献   

2.
中国正在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这使得一直只关心欧美国家的西方主流媒体,突然将目光投向中国,形成了西方主流媒体的“中国热”现象……“世界正在向北京走来”是我不久前在《纽约时报》总部讲的。我四月份来过北京,看到北京到处都在建设,即使在纽约,发展也没有这么快。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关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基本上是负面的,近些年来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正面”报道,正在持续增温。是什么原因让全球产生新一轮的“中国热”?在“中国热”的大背景下,中国媒体应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正面”中国的背后看到一份依然存在的“误读”,从而有的放矢地与西方主流社会展开对话。切不可因“忽悠”而“喜闻乐见”。下面从几个方面谈点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西方主流媒体的涉华报道日益增多。西方媒体在不得不承认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和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更加激烈地抨击中国政治制度、军力建设、社会矛盾、国民素质等,并就中国的货币汇率、环境排放等问题进行炒作,为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傲慢论”“中国责任论”提供素材,使中国的外部舆论环境更为复杂和严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以推特、脸书等为代表的海外社交媒体逐渐成为我国对外传播的重要平台。在提升对外网络传播能力建设过程中,我国一些主流媒体、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积极通过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发布新闻、澄清事实、引导舆论、传播文化,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外网民听到了中国声音、读到了中国故事。不过,由于国外网民对中国官方机构和主流媒体存在长期偏见,以及西方受众也已对政府部门和专业媒体持较低信任态度,使得官方背景的对外传播能力依然受限。  相似文献   

6.
正巴西是我国在拉丁美洲最大的贸易伙伴,随着两国交往日益密切,巴西主流媒体对我国的报道不断增多,但受西方媒体影响,误解与歪曲时有发生。如何促使巴西媒体真实、客观地报道中国,打造积极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是我们应该迫切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无论是中国30年不变的经济高增长,还是金融危机中奇迹般率先回暖,都止深陷经济危机的西方国家充满了探究的热情,他们想弄清中国的发展动力。根据笔者调研,时常占据西方主流媒体版面的有关中国经济的报道中,不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正>西方主流媒体的涉华平衡报道是对外传播我国声音、塑造我国形象的重要渠道。平衡报道是指基于事实的报道,兼具正面与负面内容,指出客观存在的问题,不具有政治偏见与意识形态色彩。总体来看,近五年来,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呈现总体向好的态势,平衡声音占据主流地位,经济领域的报道尤其突出,但在政治与民族宗教领域舆论形势依旧复杂多变,存在不确定因素。虽然西方主流媒体在进行涉华报道时,常以其固有政治偏见和意识形态对我进行负面报道,但新闻信息上的  相似文献   

9.
正近几年,"雾霾"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热词",雾霾天气频发,不仅牵动着国内民众的神经,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媒体争相对其进行报道。当代社会,国际新闻媒介的报道,尤其是西方主流媒体的新闻和言论中所呈现出的虚拟形象,对于一国国际形象的建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西方媒体如何反映和解读中国雾霾问题,对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开展雾霾等话题的对外报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外媒所呈现的中国雾  相似文献   

10.
袁瑛 《对外大传播》2014,(11):24-25
正相比西方媒体,中国记者(来自主流媒体)关注并报道气候变化的时间其实并不长。记得一位比我早入行的记者前辈回忆说,2007年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环顾四周,中国记者寥寥无几。而就在那次会议上,气候变化谈判因为达成了《巴厘路线图》而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两年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由于一百多个国家的政治领袖齐聚一堂,中国记者前往现场采访的人数已经有近百人之多,在那一年,气候变化成为了关注度极高的新闻话题。也就是从2009年开始,随着气候变化报道进入主流媒体的视野,中国媒体开始形  相似文献   

11.
正一、引言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对外传播思想指导下,我国对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转变。中国的对外报道从以往的宣传风格转变为注重讲述中国和中国人的故事,在形式上也变得更加活泼多样,一系列领导人漫画头像的出现打破了以往的严格限制。这些转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西方媒体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中国故事开始出现于西方媒体的报道中。要做好我国的对外传播,就要了解国外的主流媒体,如《纽约时报》是如何报道我国的国家形象的,并针对  相似文献   

12.
海外书情     
正《全球新秩序下的中国媒体》China’s Media in the Emerging World Order英国白金汉大学出版社2018年2月出版作者戴雨果(Hugo de Burgh)是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教授、中国传媒中心主任。该书认为,中国新媒体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几大新媒体公司已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正在挑战国际互联网传媒巨头谷歌和脸书;同时,中国主流传统媒体开始挑战CNN和BBC等老牌西方媒体的地位。在国际社会上,中国媒体正在重新设置议程,以中国方式把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正在成为一个世界性大国,但中国的软实力和话语权或者说中国对世界的看法、观念和思考,并没有成为世界的主流话语。这并非一个可以用"钱"来解释和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人"和"观念"的问题。这从我们对法国总统大选的报道,即可窥一斑而知全豹。今年的法国总统大选成为世界全球化力量与反全球化力量的一次角斗,得到了全球、主要是西方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而中国的媒体却较少关注法国大选的世界意义,更多的是因为欧美媒体的关注而关注。中国媒体的编译式报道只能起到传声筒的作用,很难引起国际舆论的注意。而要增强中国媒体的舆论影响力,关键是新闻话题的选择,中国媒体应该从根本上、即从对外报道的理念上进行必要的修正。同时,要做好对外舆论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要形成一个正确的媒体战略,重新打造一个真正能够影响全球舆论的"媒体潜艇"。  相似文献   

14.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政府和人民率先抗击疫情,为世界各国赢得了两个月的时间。中国与世界多个国家携手抗疫,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但在西方少数发达国家的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污名化中国现象沉渣泛起,其具体表现是什么?对于西方媒体涉华报道中的偏见,中国将如何应对?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以英国主流媒体《泰晤士报》为研究对象,分析该报半年来在疫情报道中建构的中国形象,并针对其报道特点,探索未来中国外宣的话语对策。  相似文献   

15.
正"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主流媒体和出版单位积极成立媒体联盟、创建英文媒体、推进影视展播和出版译介工程,增加了中国道路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宣介。在西方经济陷入低潮、缺乏解决方案之际,一些关于中国主张的肯定性叙事得以凸显。然而,"一带一路"倡议的境外传播环境也日趋复杂:一方面,西方智库和媒体不断提出污名化"一带一路"倡议的流行概念,来争夺对中国议题的解释权;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本地化传播环境也不容乐观。由于欠缺对当地传媒力量、受众语言偏好、本地运营渠道的了解,契合"一带一路"沿线传媒市场的中国内容供给不足,本地传播效果深受制约。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过春节看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的一项新年俗,而"科幻电影"出乎意料成为今年春节电影档的关键词,尤其是一部现象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出现,更是引起海内外媒体广泛关注。笔者选取《纽约时报》在内的多家外媒和国内主流媒体关于这一话题的报道,对比分析中西方媒体呈现的多元化视角和报道策略,希望对中国电影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该文采用语料库方法,通过自建专题语料库,运用大数据分析,从跨文化传播学角度考察“一带一路”术语在中外媒体中的传播情况,探究中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差异表述。对关键词和主题词的搭配分析表明:作为时政热词,该倡议的积极传播,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积极参与其中,而西方主流媒体也高度关注及评论该倡议,承认“一带一路”是重要的战略价值同时,也有不少疑惑或不满。该文尝试探究核心政治术语的对外翻译策略,以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话语的跨文化传播实践与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的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到西方主流媒体的关注。作为当时一定程度上掌握着国际传播话语权的美英等国媒体,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正确诠释,从舆论道义上支持了中国的抗日战争,进而影响着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一、派驻新闻记者和机构,促使世界全面了解中国抗战20世纪30年代中期,日本多年觊觎中国之后膨胀的侵略野心有些按捺不住,中日关系开始紧张,引起了国际  相似文献   

19.
2020年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以来,拉美地区受到了重大冲击,疫苗则成为解决疫情的重要方案之一。随着中国研发的疫苗陆续运抵拉美大陆,拉美各国主流媒体亦随之对此进行了报道。在此背景之下,了解拉美各国媒体中涉及中国疫苗的舆情显得尤为必要。拉美主流媒体对中国疫苗的正面报道集中在中国疫苗的安全有效、便于储存等方面。负面报道则体现在对中国"疫苗外交"和疫苗试验透明度的质疑上。研究表明,中国国家形象在拉美的构建与传播深受拉美国家历史文化、西方话语体系及中拉认知度与交流度的影响。藉此,从短期来看,应做好舆情变化的积极应对;从长期来看,应做到对拉美各国媒体信息认知与了解的全覆盖。多方形成合力是完善和优化新时期中国对拉传播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无疑是西方媒体关注的对象,然而,一些西方媒体往往对中国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片面、夸张的报道,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本项研究以话语分析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为基础,旨在解读西方媒体对华报道的活语模式和策略以及该现象的话语修辞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