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鲁迅对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的重大影响郝胜道毛泽东一生未能与鲁迅见过面,这给他留下了不小的遗憾。他曾对冯雪峰说:“‘五四’时期在北京,弄新文学的人我见过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周作人,就是没见过鲁迅”。①遗憾之情溢于言表。但是,毛泽东对鲁迅并不陌生,这是...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这或许是事实。但我却并不以为然。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当然,鲁迅与周作人是亲兄弟,鲁迅也并不知道周作人的“后事”。但即使从周作人的“前事”而言,他与鲁迅的地位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于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  相似文献   

3.
阅读训练     
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杨曾宪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这或许是事实,但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  相似文献   

5.
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杨曾宪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  相似文献   

6.
很多记者和朋友去我家时见过我父亲。他们第一眼看到我家的状况时都很惊讶:我家的简陋让他们不可思议,家里的环境还不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好。有人在背地里问:“杨晨是不是虐待父母呀?”其实不然。有一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还没有进专业队时,父亲在工厂上班,他请领导批准,带领一些工友利用业余时间,到外面挣了一些外快。原先我家是很穷的,我知道父亲挣了些钱,很希望家里能布置得好一些。我问父亲,可不可以把家装修一下。父亲对我说:“儿子,我挣的这些钱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不是挣体面。我挣钱是为给你和你姐增加营养。你在踢球…  相似文献   

7.
“低徊”的趣味,是一种审美情趣,作为一个文学批评术语,20年代鲁迅、周作人在评论日本文学时曾经使用过。本文以这一术语为中心,讨论鲁迅批评废名小说时使用这有术语的意义,并进而推论鲁迅批评废名小说的隐含意义——鲁迅审美思想的变化及其对周作人、废名的审美趣味、文学风格的批评。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周作人和鲁迅是最重要的两位散文家,他们分别开创了中国现代散文的两种不同文风。如果说鲁迅是讽刺派散文的宗匠;那么周作人则是闲适派散文的鼻祖。本文将周作人的散文按照其中“流氓鬼”和“绅士鬼”的不同含量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激烈,后期闲适;前期意气风发,后期苦涩滞重。本文还将周作人的散文与梁实秋以及林语堂进行比较,他们都是闲适散文派的大师,但他们的幽默,闲适趣味又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相似文献   

9.
鲁迅曾说:“五四”时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而这是与周氏兄弟的贡献分不开的。郁达夫曾评价说:“中国现代散文的成绩,以鲁迅周作人两人的为最丰富最伟大。”可以说周氏兄弟是我国现代散文的开创者和奠基者,虽两人走的是完全不同的散文创作道路:鲁迅将随笔散文发展成匕首与投抢的杂文,并逐渐形成文学领域中的新体裁;周作人则把随笔散文发展成平和冲淡的小品散文,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五四”时期,周作人不仅在文学理论上大力提倡创作“美文”,而且在实践上身体力行,致力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从“五四”前后…  相似文献   

10.
周作人在《鲁迅的青年时代》一书中曾提到:《热风》中《随感录三十七》、《三十八》、《四十二》、《四十三》四篇,是他的作品,误收入鲁迅杂文集中的。原因是当时他弟兄两人都给《新青年.随感录》栏写稿,又通用“唐俟”的笔名。这并不是不可能的,鲁迅先生对于名利,向来不放在心上,如《会稽郡故书杂集》最初出版时,就是用“周作人”的名义。至于同用一个笔名的事,除“唐俟”外,也还有过别的,如“周(辶卓)”,是周作人常用的笔名(译文《红星林史》等,均用这个名字。),但鲁迅写的文  相似文献   

11.
三岁时,女儿常常搂着父亲的脖子撒娇:“爸爸,我还要听,你再给我讲两个故事。” 四岁时,女儿常常拖着母亲的手耍赖:“妈妈,我还想玩,你再陪我玩一次游戏。” 五岁时,女儿常常缠在父母腿边哭闹:“我,我还想看一会儿动画片。”  相似文献   

12.
刘恩波 《成才之路》2009,(27):I0012-I0012
鲁迅对周作人的怨中,其实常常夹带着爱和企盼。即使在其逝世前的几天,枕前还放着周作人的书,闲来时也翻阅着。而周作人笔下的鲁迅,在晚年已发生了变化,可以心平气和地打捞历史旧迹了。辽宁人民出版社最近再版了孙郁的《鲁迅与周作人》,在原版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图片资料,看起来很是赏心悦目。  相似文献   

13.
笑笑屋     
笑笑屋主人好心提醒:请入笑笑屋者带好针和线,以备笑破肚皮时用。没见过虎儿子:“爸爸,我们老师连老虎都没见过。”父亲:“你怎么知道的?”儿子:“昨天,我把我画的老虎拿给他看,他问我画的是不是狗。”  相似文献   

14.
葛鑫 《文教资料》2000,(3):60-68
《文教资料》曾在1986年第4期、1987年第:期刊出了关于现代著名作家周作人的史料,当时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团结报》《山西政协报》等报刊先后发表文章,对历史事实作了补充说明和辨证。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也召开了研讨会,围绕着周作人出任伪职等问题展开了一场论争。 近年来,关于周作人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内情,已在各报刊和书籍中陆续披露,人们对于周作人的了解更趋于完整了。为了有利于促进现代文学史的研究,我们在本期组发了《关于“周作人史料”的争议问题》等四篇资料。《关于“周作人史料”的争议问题》一文,是1987年任上海电影总公司导演室党支部书记的葛鑫同志写给《文教资料》原主编赵国璋同志的。文章对当时沈鹏年、杨克林两同志所发表的“关于周作人问题的调查记录”作了必要的情况介绍和说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周作人问题”的争议起因和争论过程。 时隔十四年,当人们对于作为文学家和鲁迅二弟的周作人有了更多认识的今天,我有1又一次整理刊市周作人的资料,是希望能为研究者和读者提供多种视角的、有参考价值的研究资料,以推进对周作人思想和创作研究的深入,这正是我们的初衷和出发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和研究者提出批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沈鹏年盗用“周作人生前回忆”之名编造的《毛泽东到八道湾会见鲁迅》一文,在《书林》今年一月号发表以后,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的陈漱渝同志,即撰长文,逐条辨析(见山西《晋阳学刊》)。陈文列出大量论据,证明沈鹏年的文章系蓄意伪造,颇具说服力。最近,又了解到,毛泽东同志一九五四年曾经明确答复面询者,说他在五四时期见过不少名人,但没有见过鲁迅。这一事实进一步彻底揭露了沈鹏年伪造历史的丑行。本来,此案已真相大白,毋须赘言。但是,沈文  相似文献   

16.
人道主义思想是鲁迅、周作人思想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兄弟俩的人道主义在各自的人道主义具体内涵,人道主义理想,人道主义实现方式和人性观等方面呈现小同大异的特色,比较他们的人道主义可深化对“鲁迅精神”的理解和对“周作人道路”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元旦有感     
又是一年元旦时,今年的元旦是21世纪的第一个元旦,在这样的佳节氛围里,我在灯下翻阅《鲁迅日记》,不料这一翻,竟翻出了惊奇和沉思:日记里对公历元旦殊无记载,出现的却是旧历元旦。  《鲁迅日记》始于1912年,止于1936年,都以旧历年为纪年,或新旧兼用,但“元旦”都采用旧历。比如1915年,在2月14日记“晴,旧历乙卯元旦”;1936年1月24日记“阴历丙子元旦”。  由此,我又找来《周作人日记》及《周作人文集》,文集中有一篇《元旦试笔》,发表于1925年第九期的《语丝》上,注明写作时间是1月2日,似乎与今天所称的元旦相同,但…  相似文献   

18.
小时候,因为淘气被父亲大声斥责了一番,父亲语气很重,我受不了,觉得很委屈,觉得爸爸很过分,便跑出家门,一路跑出很远,最后跑到一座小山上,我对着远方哭着大喊:“我恨你!我恨你!”结果听到远处一样传来:“我恨你……”我很奇怪,又喊了一声“我恨你!”结果又听到远方传来“我恨你……”那时候我还小,还不知道这是自己的回声。正疑惑不解时,妈妈焦急地寻来,我问妈妈这是怎么回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健康的我     
哈哈,我可比谁都健康。看!我黑不溜秋的,我告诉你哦,刚出生时,我比茄子还黑,简直就是非洲人。只要见过我的人,保准会给我取外号:“黑人牙膏”、“樱桃小黑猪”……  相似文献   

20.
空马车     
一天父亲和我一同在林间漫步。在一个拐弯处,父亲停下来问我:“除了小鸟的歌唱外,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我仔细地听,几秒钟后我回答他:“我听到了马车的声音。”父亲说:“对,是一辆空马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