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教版初三<化学>课本中演示[实验5-4],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笔者无论怎么把木炭研磨,取何种来源的氧化铜,实验效果都不好.虽然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但试管内反应残留物仍呈黑色.后来试了活性炭及蔗糖被浓硫酸脱水后的炭来还原氧化铜,效果比木炭好一些,但仍不理想.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初三《化学》课本中演示 [实验 5 - 4],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 ,笔者无论怎么把木炭研磨 ,取何种来源的氧化铜 ,实验效果都不好。虽然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 ,但试管内反应残留物仍呈黑色。后来试了活性炭及蔗糖被浓硫酸脱水后的炭来还原氧化铜 ,效果比木炭好一些 ,但仍不理想。最后 ,笔者选用高二学生实验做的《乙烯的制取和性质》所留下的乙醇被浓硫酸炭化所生成的碳来还原氧化铜 ,现象十分明显。试管中黑色混合物经加热后几乎全部变成红色。倒出红色残留物后 ,试管壁上还附着一层用毛刷难以刷掉的红膜。残留物经冷却后做导电实…  相似文献   

3.
初中化学“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若按课本或教参所述的方法操作,很难从黑色混和物中辨认出被还原出的红色的铜,现象很不明显。为了提高实验效果,我经过几年的探索、改进,终于找到一个实验现象较为明显的办法,下面就介绍改进实验的具体操作和装置。取一束红色的细铜丝,放在酒精灯焰中加热至全部变成黑色(用以代替黑色的氧化铜粉末),然后埋入研细的木炭粉中,置于试管底部,让部分覆有黑色氧化铜的铜丝露出炭粉,再用酒精喷灯加热,如下图:  相似文献   

4.
1“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按初三化学课本第91页[图7-9]的要求进行,如果时间和温度掌握不好,往往还原出来的铜粉混于炭粉内,现象可能不够明显。我们的做法是不把黑色氧化铜粉末与木炭粉末混合在一起,而是先把试管内壁用水润湿,然后将黑色氧化铜少许倒入试管,旋转试管,使黑色氧化铜粉末均匀地敷在试管内壁上,然后将此试管在酒精灯上烘干备用。演示实验时,将木炭粉装入敷有黑色氧化铜粉末的试管中,再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可加铁网罩以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盛药品的部位加热,…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存在的不足,在总结文献资料相关方法的基础上,探究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最佳反应条件.使用自制的高活性木炭粉,以酒精灯为热源,在传统的固固加热装置中进行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比较实验,使操作简便,实验现象明显,成功率高,有良好的课堂演示效果.  相似文献   

6.
对中学化学教材中木炭还原氧化铜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以酒精灯的氧化焰处加热变黑的铜丝或铜片来代替氧化铜粉 ,进行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结果表明 :实验时间短 ,易于操作 ,成功率高 ,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7.
1发现问题 几位学生按某一资料上的要求做了一个“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小实验。将氧化铜粉末堆放在一小木片中央,点燃小木片,木片在燃烧过程中将上面的大量黑色氧化铜逐渐变成紫红色的铜。学生问我:“中上层的氧化铜粉末与木片燃烧后的木炭不直接接触,但最后也变成了红色的铜,这是木炭还原氧化铜吗?如果不是,那么又是什么物质还原了氧化铜呢?”带着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与学生一起走进实验室开展实验探究。  相似文献   

8.
对初中化学中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在木炭粉存在下生成氧化铜 ,使其吸附在木炭粉上 ,二者充分接触。当配比合适时 ,用酒精灯加热即可引发剧烈反应 ,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一)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中所用的反应管,可用硬质玻管,两头都用橡皮塞代替。(二)教材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不便控制二氧化碳的产生量,我们打算改用启普发生器或如图所示的装置。(三)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用酒精喷灯加热,反应很快,2-3分钟后即可观察到明显的现象。实验时应注意,①实验中木炭用量一般相当于氧化铜重量的1/5-1/4,远远超过理论所需量;②反应前,需将氧化铜与木炭粉混和均匀,药品颗粒都要很细,  相似文献   

10.
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无论从实验准备、实验条件上,还是从实验效果上来看,都是初中化学中比较难做的实验之一。常见的做法一般有:先将刚烘烤后的木炭放在研钵中研细,再加入氧化铜,一起混合均匀后加热,木炭与氧化铜的质量比一般为1:(9~13);或在课前用水把混匀的木炭与氧化铜调成糊状,用玻璃棒将糊状物均匀涂在试管底部内壁上,晾干后加热:或加热硝酸铜产生氧化铜薄层,再加入烘烤过的研细的木炭粉并加热这些做法在课前的准备工作中很烦琐,并且对实验  相似文献   

11.
笔者对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叙述如下。一、按教材要求的实验效果和想要达到的实验效果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在人教版(2011年版)初中化学第107页和人教版(2012年版)初中化学第111页的实验要求中,都没有具体的C和CuO的混合比说明。如果任意量的烘干木炭粉和氧化铜粉混合并用  相似文献   

12.
小改进一例     
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是教材中的一个难点 ,特别是温度的控制。我改用酒精灯 ,在上方罩上防风罩 (自制 )。经过几次试验摸索出一条成功的经验。1 实验用品 :酒精灯 ,防风罩 (自制 ) ,木炭 ,氧化铜 ,硬质试管 ,研钵铁架台 ,万能夹 ,石灰水。2 操作步骤 :木炭粉 1 g放入研钵中研细。取 0 5 g木炭粉与 5 g氧化铜混和均匀后放置于试管中 ,并固定在铁架台上。点燃酒精灯低温烘烤试管以后 ,带上防风罩使酒精灯的温度逐渐升高。加热 3~ 5min将酒精灯熄灭 ,待试管冷却 ,还原物倒出即为金属铜小改进一例$湖北省十堰市第十三中学!初三(2)班(…  相似文献   

13.
在初中化学课本中,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共有三个,分别是用氢气、一氧化碳和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并都附有实验图。这三个实验装置各有不同。实验室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如图一所示,实验装置特别装有一个带导管的单孔胶塞,将生成的气体通到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用以验证生成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同时还防止了冷却后,空气进入试管,使新生成的铜又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氧化铜。在这个实验中存在着这样一  相似文献   

14.
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改进鄂州市教学研究室杨国安鄂州市临江中学龙金平(436000)一、装置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二、操作1.将供千的木炭研细,然后按1:10~1.:12的质量比称取木炭粉和氧化铜,放入同一研钵中用力充分混研.直到看不见晶亮的小颗粒为止。2...  相似文献   

15.
碳还原氧化铜是难度较大的演示实验,常常因实验时间长、现象不明显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为了取得好的实验效果,现介绍几种操作简便、反应速度快、现象明显的实验方法。[方法一] 1.药品:细铜丝、木炭粉。2.操作方法:把细铜丝在细玻璃管(或其他类似圆管)上绕成螺旋状后压扁平(或几根细铜丝缠绕在一起),在酒精灯焰上烧至其表面生成黑色氧化铜,按  相似文献   

16.
<正> 初中化学课本第五章第四节《碳的化学性质》中实验5—4是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按课本的做法得到粉末往往是暗红色,而且生成红色粉末量少,里面往往混有没反应完的黑色固体,学生直观效果不好。 我的做法是事先在试管内壁用毛笔抹上薄薄一层浆糊,然后再将事先研好木炭和氧化铜的混合物均  相似文献   

17.
1木炭还原氧化铜木炭在较高温度下,能夺取氧化铜里的氧,使氧化铜还原成单质铜(2CuO+C=2Cu+CO2)。这是向初三学生揭示碳具有还原性的重要演示实验。中学化学课本对这一反应的反应物的具体用量、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法,都没做详细说明,很难掌握。实验结果看不到光泽性好的块状金属铜。后经发现,药品的配量、混和、加热及石灰水的使用,在实验操作时对实验有影响。a.木炭与氧化铜的质量比。木炭与氧化铜的质量比为1∶13.3,若按此量,木炭用量实际不足,这是由于木炭本身会吸附水蒸气和空气,还有无机盐等杂质。试管中有空…  相似文献   

18.
氧化铜与碳或氢等作用还原成铜的反应,有人认为是吸热反应,而实际上是放热反应。例如氧化铜与木炭在高温时能剧烈反应,产生燃烧现象,即可证明氧化铜还原成铜是为放热反应。这个反应的实验作法如下: 称取氧化铜粉3克,木炭粉1克,放入研钵中,充分研磨混和均匀。木炭粉是用泡木炭(如杉木炭)充分研磨得非常细制成。将研磨好的氧化铜与木炭混和物粉末装入试管中,按初中化学课本109页图3-4装置。试管口稍向下斜,防止冷凝水回流。装置安装好后,即用酒精喷灯加热,当混  相似文献   

19.
“用木炭还原氧化铜”和“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两个还原实验虽不太复杂,但却不容易得到理想的效果。笔者对这两个实验作了改进,使实验现象明显,并容易得到成功。一、“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这个实验用木炭还原氧化铜,要求看到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把试管里的粉末倒在纸上,可以看到游离态的铜。但是按照课本上介绍的实验方法,混在炭粉里的铜不容易看清楚,可以用以下两个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1.取一干燥的试管,先在试管内加入一薄层碳粉,然后将氧化铜粉末用摺叠的小纸卷盛好,倾入试管内,抖动试管,使氧化铜粉末均匀地覆盖在木炭  相似文献   

20.
"木炭还原氧化铜"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1中的教学内容。按照教材的方法进行实验很难成功,主要原因是使用酒精灯加热反应速度太慢,且达不到反应的温度,难以观察到氧化铜粉末从黑色变成红色这一实验现象。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反复实验,找到了一种较好的实验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