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是新华书店职工最熟悉的一句话,但不见得每个人都能够按这句话去做。有的仅仅把它当着对外宣传的口号,不肯去“找”,不会去“找”,使企业失去一次又一次销售机会,丢掉一个又一个市场。为了增强新华书店在多渠道发行中的竞争力,书店的各项...  相似文献   

2.
图书馆功能变化与图书馆建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裴进 《津图学刊》1999,(1):136-139
1图书馆功能的转变1.1以藏书为主转到藏甩结合,以用为主。古代图书馆称之为阁、观、院等是以藏书为主.建筑都是封闭式的藏书楼。传统图书馆是藏用结合.读者通过目录才能借到书.建筑是藏、阅、借、管用房固定,缺乏弹性,读者和书分开的“固定功能型”模式。现代图书馆是“一切为了读者”.以利用文献信息为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我们出版发行工作中的新气象之一,是许多出版社和书店开始注意了图书的宣传工作。最足以说明这一问题的就是宣传广告多起来了。我以为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它可以帮助广大读者及时了解出了些什么新书,从而买到自己所需要的书,用我社出版发行工作者所熟悉的话来说,就是起了“帮助读者找书和帮助书找读者”的作用。这是有利于“两个文明”的建设,有利于“四化”建设的事情。  相似文献   

4.
掌握期刊读者图书馆目的,提高服务质量朱桂珍,杨效军(锦州市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是衡量图书馆各项工作的重要尺度之一。“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为人找书,为书找人”是做好读者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而掌握读者阅读倾向,是深入开展读者服务工作的有效保证。本文根...  相似文献   

5.
读者工作是图书馆工作中最有思想性、最为复杂和艰巨、最能收到直接服务效果的工作。读者工作千头万绪,最基本的是:以图书为一个方面,以读者为另一个方面,通过读者工作这座桥梁将二者联系起来(即所谓“为人找书,为书找人。”)。图书、读者和读者工作这三方面是相互衔接、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6.
“同志,请替我找一本适合我们阅读的书。”一个青年读者说。“我的儿子比你的年龄还大,你怎么叫我去为你找书?要讲文明礼貌!”工作人员在图书馆外借处出纳台后端坐不  相似文献   

7.
我们主张"适度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文章从哲学上阐述了“适度论”的含义及其主要思想,并应用该理论分析了图书馆工作中存在的“失度”问题(平等服务与特色服务,以书为本与以人为本,读者有限与读者无限,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重藏轻用与重用轻藏,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重书轻刊与舍书保刊),指出不要“不度”,不要“过度”,而要“适度”。  相似文献   

8.
谈我馆实行藏借阅一体化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教学科研深入开展,衡量一个图书馆的价值大小,已不仅仅表现为保存了多少文化典籍,拥有多少珍本、善本书,更主要的是通过“读者服务工作”培养了多少人才,出了多少科研成果。因此,读者服务工作已成为当前图书馆工作改革的主要任务。解决读者工作的认识问题,主要是要处理好“藏”与“用”的矛盾关系。一般说来,“藏”只是手段,而“用”才是目的,图书只有通过“用”才能实现其功能和效益。“用”又是通过做好“读者服务工作”来实现的。藏书怎样提供读者使用,“外借”、“内阅”是两种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形式。在变藏书的潜在价值为现实价值问题上,这两种方式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笔者从最近所购几本新书中发现一怪事:“前言”中都有大致相同的几句话,例如:“仓促成书,加以水平有限,缺点错误在所难免,希望读者鉴谅。”;“由于水平有限,加以时间仓促,难免有疏漏舛误之处,欢迎读者指正。”多家如出一辙,只好认真对待,询问朋友。或曰:“前言中语,谦词而已。”果真如此吗?稍一留心,我就发现书中确有错漏之处,而且有些书连“勘误”都没有。  相似文献   

10.
阅览室的图书一般都实行开架阅览,虽然使用了图书监测仪,但由于工作人员少,读者多,难免不出现丢书、撕页、“开天窗”的现象,有的读者甚至趁工作人员工作繁忙时偷偷地把书内磁条取出,藏在衣服内带出阅览室,既造成了国家财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1.
我的编辑生涯是从《中学生》杂志开始的。抗战胜利后,我刚进杂志社,主持编辑工作的傅彬然先生就谆谆教导我说:“要时时刻刻想到读者,想到杂志是办给中学生看的,发表的文章要符合中学生的水平和实际需要。”三句话讲的都是读者对象。我当时以为这是不成问题的。因为早在三十年代初期上中学时,我就爱看《中学生》杂志,自信对中学生读者还是有所了解的。经过一段实践之后,才逐渐体会傅先生这几句话中的深意。任何一个杂志都有自己的读者对象。杂  相似文献   

12.
《全国新书目》2023,(1):118-119
<正>本书介绍了中国书籍的发展演变史,从结绳记事到近现代的图书刻印,中国的图书文化源远流长。全书分为上下篇:上篇主要讲图书纸张、刻印技术的发展,如简帛、纸书、雕版印刷、官藏与私藏、图书目录学等;下篇主要讲中国经典古籍的编纂、刻印、流传概况,重点介绍了“十三经”“二十四史”“诸子百家”“地方志”等大型图书的编刻情况和藏书现状,向读者展示了我国丰富的书籍典藏和悠久的文史传统。  相似文献   

13.
作为知识传递媒介的图书馆,一直是在读者和书籍之间充当桥梁作用。特别是随着“为书找人,为人找书”外延的拓展,图书馆的这种桥梁作用逐渐由馆内延伸到了馆外。如由上海图书馆等单位主办的“学术著作跳蚤书市”,以及有人提出的“知识储蓄系统”(即私人的文献资料在初步利用后,可“存入”由图书情报部门办的“知识银行”中,供他人有偿使用,需要时可取回,并根据存入资料被利用的情况取“息”),都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而悄然兴起的大学校园书市,为图书馆构筑新颖的“为书找人,为人找书”渠道开创了一个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镇江焦山书藏述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城镇江山明水秀,名胜众多;是全国有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城市山林”的美誉,也是历代藏书的圣地。先后出现过文宗阁、焦山书藏、绍宗藏书楼等全国有影响的藏书楼,其中焦山书藏最能体现“书赖名山藏,山因古书觏”之特色。 焦山书藏为清著名学者、三朝重臣阮元首倡,这是他继杭州创办灵隐书藏后创办的又一重要书藏。嘉庆十八年(1813)阮元任漕运总督,这年春天,他在瓜洲与焦山诗僧借庵、翠屏洲诗人王柳村论及藏书事,议决在焦山设立书藏。嘉庆十九年(1814),阮元命丁百川等人在焦山西麓海西庵内建楼五楹,以作藏书之所,定名“焦山书藏”。 为了加强焦山书藏的管理,阮元做了大量工作,从书库的布局、书橱的制造到书籍的编排都亲自过问,就连象刻印章、管钥匙之类的小事都亲自嘱办。他曾“属借庵簿录管匙之;复刻铜章、书楼匾、订条例,一如灵隐;观察丁公百川为治此藏事而蒇之。”(阮元《焦山书藏记》)他还酌订规程,制订了具体的《焦山书藏条例》,规定:一,送书入藏者,寺僧转给一收到字票。二,书不分部,惟以次第分号,收满“相”字号橱,再收“此”字号橱。三,印钤书面暨书首叶,每本皆然。四,每书或写书脑,或挂绵纸签,以便查检。五,守藏僧二人,照灵隐书藏例,由盐运司月给香灯银十两。其送  相似文献   

15.
深化高职图书馆服务工作的若干举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学校图书馆都有很大的发展,但在藏书利用和读者服务上仍停滞不前。阐述了图书馆要从以“藏”为本向以“用”为本转变,提出了深化高职图书馆服务工作的若干举措。  相似文献   

16.
“藏”与“用”,即藏书与利用的矛盾关系。长期以来对于“用”的概念存在着一种误解,似乎图书馆的读者工作就是“用”。若把它作为一般习惯用语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读者工作直接与读者相联系,读者的文献需求是通过图书馆对读者的服务活动而得到满足的。严格地说,“用”究竟  相似文献   

17.
张玉文 《图书馆学刊》2011,(11):111-112
服务是图书馆存在的永恒主题。信息时代要做好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改变传统图书馆重藏轻用、被动服务、自我封闭的服务观念,通过智慧服务,真正体会到"人守其学,学守其书,为人找书,为书找人"的乐趣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书对我而言,犹如空气。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我,时时刻刻都需要它。 自童年开始,我便明白,肚子饿了,找食物吃;眼睛饿了,找书看。我的双眸,时时都处在饥饿的状态中;只要一书在手,我便如蚁附膻,既有“蚕吞桑叶”的快乐,亦有“蜂儿采蜜”的满足。  相似文献   

19.
从一件小事说起。最近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我编的《笔记文选读》,序言里有这么句话:“一九四三年曾经集印单行,后来因为这样的书读者还有需要,书店里很久没有重印了。”这句话大概连小学生看了都会觉得奇怪,怎么“书店里很久没有重印”是因为“读者还有需要”呢?原来这一句本是“……后来因为这样的书需要者不多……”,这次重印之前不知道是出版社哪位同志奋笔一改改成现在这个模样,而序言末了的署名和年月却没有动,于是我就只好背上“不通”的黑锅了。  相似文献   

20.
我国图书馆界流行的从事图书馆工作要甘当“无名英雄”的观点是“阿Q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无名英雄”与“有名工作”两者并不矛盾,他们是有机的统一体。过分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都是不正确的,都会给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如把“为人找书,为书找人”确定为图书资料工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