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名家信箱     
《中华武术》2003,(4):55-56
本期出场名家:武式太极拳名家乔松茂、意拳名家姚承荣 河北张家口市读者张红军问: 我是个太极拳爱好者,特别喜欢武式太极拳,跟当地的老师学了两年。现在我想向乔松茂老师请教以下几个问题。 1.太极拳论中强调含胸拔背、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可是我看到乔松茂老师的许多拳照却不是这样。而是身子微微向后靠,像是靠在什么东西上;胸不是含着,而是舒胸,有昂首挺胸、气宇轩昂的气派。这是否符合太极拳拳理?为什么要这样做?  相似文献   

2.
我是来自韩国的丁建荣,跟随姚承光老师学习意拳已经4年了。在学习意拳之前,我一直练习中国的形意拳,并在韩国开设有形意拳武馆。我非常的喜欢中国的武术,早在20多年前我就练习中国的少林拳。那个时候我的少林拳老师经常跟我说,中国武术很厉害。他说你在掌握了套路精华之后,一定要去掉套路,最厉害的武术应该是没有套路的。当时我还不太理解老师的话,认为少林拳学起  相似文献   

3.
意拳成为当今拳学之精典已为不可争辩的事实,然意拳由于深奥精辟,致使许多修习者未入其门,三年甚至十几年都未能登堂入室,诚为可惜。纵观种种弊端,老师就成了关键,有些老师本身只得到意拳的偏节末梢,他教出来的肯定不是意拳的根本,哪怕你练上十年、二十年也是茫然;有的老师故弄玄虚,把意拳搞的神神秘秘,致使许多拳学奇才被埋没,有的人练的大腹便便,行动不便,只好以惯性力去运用,或是练的全身  相似文献   

4.
陈式太极拳的练习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功练习、拳架套路练习、推手和散手练习三部分。 在推手练习中又分为单人推手练习和双人推手练习,就是把拳架套路中的“棚”“捋”“挤”“按”“采”“捌”“肘”“靠”结合步法的“进”“退”“顾”“盼”“中定”,通过单人及双人练习,更好地运用到对抗实战中去。在此,我把跟陈正雷老师学练的单人推手的训练方法整理出来,供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王富金 《武当》2005,(9):54-54
半年前,我有幸认识了金根声老师,并跟金老师习练武当赵堡太极拳。在十几年前,我发现自己心脏早搏,每分钟有5-8 次,24小时有9000-10000 多次,去过几家大医院,看过几十个专家门诊,都说我是冠心病,住过五六次医院,一直没有治愈。十几年来,从不间断吃药,中西药都试过,均没有明显疗效。学拳半年多,金老师循  相似文献   

6.
一位远方的意拳爱好者来珠海探望我。说我前一段时间写的一些关于意拳的文章,很多人看完以后感觉还是不太明白其中表达的意思,问我能否再为他做一次讲解。应他的请求,我把自己对拳学的一些看法又向他讲解了一遍。事后感到其中谈到的内容对广大武术爱好者是有普遍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几年前,在全民健身活动的热潮中,我们工厂请了一位太极拳老师教大家学习太极拳,我也加入学拳队伍中。我从小身体瘦弱,不爱运动,武术更是从未沾边,学起拳来比一般人愚钝笨拙。笨人有笨人的办法。我是先学大概,以此做基础再深钻细研。学了大概仅仅是有了一张纸,再细学时接受的东西才有了地方记。学式子容易改式子难,是说学到一定程度的式子改起来难。初学者还是改式子比学式子容易。  相似文献   

8.
在跟廖达中老师学练拳功以来,我们先后两次非常幸运地拜见了杨式太极拳传人、李景林武当剑、叶大密拳的再传传人李品银老师。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在安溪匆匆见了一面。尔后。李老师定居美国.我们只是常常在廖老师家里听到廖老师谈起关于李老师在国外的一些教拳治病的情况,以及关于他救死扶伤、普度众生的一些事迹材料。  相似文献   

9.
张源侠 《精武》2008,(1):28-28
最近武术网上有件不大不小的轰动事,某绵拳弟子与某心意拳名嘴公开比武,结果心意拳一方落败,此事起因是,那个绵拳弟子的老师在武术网上公开说:“打个比喻;心意是他中学学的课程,绵拳是他研究生专修科目。”  相似文献   

10.
名家信箱     
中学生阿志宏通过E-mail问: 《中华武术》杂志编辑部的叔叔阿姨,你们好!我想通过“名家信箱”栏目向崔仲三老师询问一个问题,恳请指点。我是一个太极拳爱好者,同时也喜欢散打,请问外家拳能否跟内家拳同时习练?如果能同时练习,应先练哪一个?应注意些什么问题?望老师能给予详细  相似文献   

11.
绵掌拳小议     
绵掌拳又称短打拳。早在1567年明代抗倭英难戚继光所著(记效新书·学经捷要》文中有记载。该拳种主要流传河北省保定地区高阳县一带。我老家就在高阳县边渡口乡西柳沉,树。父亲杨峻岭生前回忆,他从小在武术之乡习拳练武。那时大入鼓励小孩,谁好好学拳就给谁买烧饼吃。他练过绵拳拳、燕青拳徒手拳种以及昆仑刀、沪手钩、九节鞭、春秋大刀等刀枪器械。他曾在徐州币1956年武术比赛中获奖。我会年54岁,12乡时跟父亲学过“绵掌拳”,至会未忘。早晨跑跑步,到南郊彭园或“纪念塔”国内练练此拳。绵拳拳的主要特点是:套路短小精悍,一个路有…  相似文献   

12.
唐才良 《武当》2010,(10):35-36,37
(接上期) 二、“五敬”树德 褚桂亭老师经常教育他的弟子学生,我们学拳练武的人要做到“五个敬”。  相似文献   

13.
张修睦  冯景春 《武当》2003,(9):18-20
本文介绍的武式太极拳是武派另一代表人物——李启轩所传拳架。启轩名承纶,是李亦畲长弟,当时两人一起跟武禹襄学拳。此拳由李启轩之孙李福荫传于霍梦魁。因此,霍梦魁所传武式太极拳保留了较原始的拳架和练习方法,如拳势中有360度云手及鸳鸯脚等。此拳每势的演练,不提“起、承、  相似文献   

14.
张松涛 《武当》2009,(10):38-39
我是一名转业军人,跟随郑新会老师学练赵堡太极拳郑悟清拳法已两月有余。从短短的两个月学拳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此拳架对治病防病、修身养性、强身健体有奇特功效。  相似文献   

15.
韩起  赵建军  黄伟伟 《精武》2008,(11):36-37
武术杂谈 吴秀峰当年私下里教我老师时,跟我老师说:“爷们儿,我这是给你饭碗。”饭碗是什么?就是打人的东西,就是你凭这个可以吃上武术饭。不能打人的东西当然成不了饭碗,出门就挨揍,谁跟你学?过去没有杂志、网络,就靠到处跟人动手闯名号,打出了名堂才会有人上赶着跟你学。所以说,练武术,就看老师给没给你这个饭碗,给了,你就学到了真东西。没给,你就是练一辈子也是白忙活,学的东西再多也是一堆糠。  相似文献   

16.
1944年我十岁,我家院子里抛着一个篮球大小不完整的青石球,哦想把它抱起来根本抱不动,有时我父亲很有兴趣地抱起石球在腹部滚来滚去,有时抛起多高扔在地上说,这是跳过举架练的。当时日本侵犯中国,三年蝗虫灾害,兵荒马乱,我们逃荒到山西去了,两年后回来家中竟不见了那个石头蛋。十九年后我在跟陈照丕老师学拳期间,一次看到打篮球的场面就谈起了太极球。1964年4月我随老师从教拳场地回来,看了一会儿打篮球,一个运动员没接好被球击中裆部,疼痛难忍,老师顺口吟道:不会接篮球,被击泪珠流,蓝球来回转,如运太极球。我们回到住处…  相似文献   

17.
我1975年底腰椎间盘3~5节增生,压迫血管和神经系统,卧床不起近半年,康复后经常断断续续复发,后开始学练太极拳。由于没有老师指点,自己边看书边学拳,后因工作变动停练。1990年跟一位老师打拳,坚持到今。几年下来,身体逐渐硬朗起来。体会有三点:一是腰酸背痛基本上绝迹,十多年再没有闪腰,挫气的现象了;二是过去冬天很怕冷,喜睡懒觉,现在寒风刺骨也能坚持锻炼如常;三是十多年来我的血糖偏高,通过练拳血糖一直控制在原来指标上,没有上升。  相似文献   

18.
胡克禹 《武当》2015,(4):46-48
2015年是我的恩师赵幼斌大师诞辰110周年纪念。恩师是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西安永年杨式太极拳学会创会会长、杨式太极拳在西北地区的奠基人。老师虽说已离开我们16年了,但他老人家生前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拳艺拳德,谆谆教诲,时常闪现在我的脑海里。回顾我从师学艺的岁月,是赵斌老师把我领进了太极殿堂,又是太极拳治愈了折磨我十  相似文献   

19.
刘瑞 《武当》2008,(3):17-18
记得在1973年的一天下午,我抱着练拳自我感觉良好的心情,兴致勃勃地到了恩师的家里,想把练拳体会向老师作个汇报并得到赞许,因为刚开始练拳时,照着老师所授拳架,轻轻柔柔地习练,除了病在慢慢地好转以外,身上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后来就请教了一位长期习拳的师傅,让他帮我看看拳架有无什么大的毛病,他看了很热心地告诉我说:“瑞你把拳都练成瘫软架啦,没有一点筋骨,这咋成?”当时我想,是的,拳么就得有点硬功和力度与发力的东西才谓拳。  相似文献   

20.
赵道新先生本人及其拳论受到了很多技击爱好者的推崇,原因是赵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传统武术本身及其体制的弊端,使人看清了传统武术的本质,不再盲目地崇拜和幻想,而是回归现实。赵对传统武术的揭露以及对气与点穴的否定,其实并未超出他的"老师"王芗斋先生的拳学思想范畴,只是更加具体深刻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