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马虎”与“马马虎虎”这两个词语的使用频率很高,都用来形容做事草率、随便、不负责任等. “马”和“虎”这两种哺乳动物,一属草食,一属肉食,也算得上是一对“仇敌”了。怎么会把它们的名号扯在一起,组成一个词呢?  相似文献   

2.
程业清 《考试周刊》2009,(29):52-53
本文从汉语的三个助词:“的”“地”“得”的理论背景出发,明确了三个助词的语法功能和实际使用情况.同时也将三个助词每两个之间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比较说明.最后提出了根据学生汉语水平的不同.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汉字与它记录的词,有的对应,有的不对应,其中的异体字,在使用过程中有分有合,情况相当复杂。本文以“沉”与“沈”、“間”与“閒”为例,探索这两组字的历史演变过程,揭示其发展演变的动因,提示阅读古籍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虚词“的”与“地”是使用频率极高的两个语言成分,“的”和“地”是分用还是合用,一直是语言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王力先生主张分开使用(见《汉语史稿》),通行的《现代汉语》教材也多是分写的,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还专门分析了这两个词的具体用法。不主张分开使用的以吕叔湘先生为代表,吕先生认为这两个词的用法很难区分,中小学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5.
“不”和“无”,是汉语中词性不同但使用时又有相同点的两个实词。拟从根源上对其进行探究,以便更充分地认识它们,更准确地使用它们。  相似文献   

6.
“ほ”和“か”这两个助词在日语当中使用十分频繁,这两个助词也是日语学习的难点之一。本文将对二者的用法和区别进行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物理教师》2005年第3期刊登了一篇题为《“核衰变”和“核反应”》的文章(以下简称“原文”),《原文》作者认为“衰变”和“核反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形式逻辑上来看,这两个概念在外延上是“全异关系”,不能互换使用。笔者读后认为,“原文”作者的观点有待于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8.
“案”和“桌”两类家具,在长期使用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很多方面相同相似,常常被认为是一种家具的名异实同。其实,它们在形制、功能、文化蕴含等方面既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又有比较明确的界域。  相似文献   

9.
目前,“象”和“像”两个字使用混乱的状况已有了明显的好转,尤其是作为动词的“像”“好像”和作为副词的“好像”用作“象”的例子在印刷品里已很少见到。但无论是社会上还是印刷品里,作为名词性词素的“象”和“像”字使用混乱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也常常使得许多语文工作者感到困惑,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相似文献   

10.
顾建平 《教师博览》2003,(10):52-52
“汉语”和“中文”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汉语”是汉族语言的简称。我国是多民族国家,除汉语以外,尚有满、蒙、藏、朝鲜、维吾尔等兄弟民族语言,通常说的汉语,不包括其他民族的语言,但包括使用汉语地区的方  相似文献   

11.
如果指示代词“那么”、“那般”、“那样”的前面有摹状喻词“像”与其搭配使用,就组成了能表达比喻义和对比义的比况结构。从句语功能讲,“那样”结构与一般比况结构相似,“那么”和“那般”结构则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12.
刘学娟 《文教资料》2011,(35):24-25
对同义词“勤、劳”两字的辨析,从古至今观点颇多。对先秦时期而言,二者的异同情况需具体分析。文章以先秦十八部著作为例,检索“勤、劳”两字的具体使用情况,对二字意义上的区别做进一步的探讨,从而得出以下三个结论:二字在先秦时的使用频率相差不是很大;在上古“勤”已有“努力、用功”义;上古“劳”重于劳动后的体力感受,“勤”重于劳动过程或状态精神上的辛苦。  相似文献   

13.
陶中银 《学语文》2005,(5):33-33
“通讯”与“通信”这两个词原先是通用的,现在分开使用了。它们的含义不同。学生经常用错。很有区别的必要。  相似文献   

14.
历岗 《小学语文》2007,(9):43-43
问:“作”和“做”在使用上常常发生混淆,请问:怎样辨别它们的不同用法?答:“作”和“做”同属动词,都有“从事某项活动”或“制作”的意义,用法上存在着部分通用的情况,如“叫做”“当做”“做主”也写作“叫作”“当作”“作主”。但是,“作”和“做”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可从以下方面加以区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某电视台在为即将播出的某大片造势时,打出如下字幕:“某某电视台为你倾情呈现。”此处“呈现”使用不妥,应使用“呈献”。《现代汉语词典》对两词的解释是:  相似文献   

16.
报刊杂志中误把“期间”当作“其问”使用的情况并不少见。例如:“10月17、18日两天,苏有朋秘密从西安片场赶到广州,为广州某公司的产品拍广告。期间他因为事先定制的衣服不合身,还专门亲自跑到广州著名商业街北京路一带买衣服,由于事先保密,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程度副词“贼”和“超”分别进行了“社会调查”和“网上语料考察”,根据所得数据对比分析了“贼”和“超”的使用情况,探讨二者的使用差异及相关问题,诠释了问卷调查与网络考察结果有出入的原因。发现“贼”由方言词渗透进普通话词“;超”由书面语词转化为口语词。这两个词使用率已超过了一些常用的程度副词。  相似文献   

18.
动词“整”、“搞”、“弄”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泛义动词,它们的用法有许多相同之处,在很多句子中可以互相替换,比如它们都有替代功能、关系功能,都可以带名词性宾语等。其不同之处是:使用地域上,“整”经常在东北地区使用和“异”则在中部地区使用频繁;句法方面来说,“搞”可以带动词性宾语。  相似文献   

19.
“吗”“嘛”二字,一般人都很眼熟,以为正确使用不在话下。可偏偏就是这两个字,经常会张冠李戴,连中央电视台的2006年的春节晚会也未能幸免:“开句玩笑吗!”本该用“嘛”却用了个“吗”字:“我赔得起嘛?”和上一句正好相反,这里用“吗”才能表达疑问语气。可见,“吗”“嘛”二字不容小觑噢。  相似文献   

20.
乙白莲 《教学随笔》2014,(10):48-48
“二”和“两”这两个数词从意义上说几乎相同,但用法不全一样。“二”表示次序,是序数,如“二月”、“二妹”、“第二”;“二”有时也是基数,表示事物的数量,如“二尺”、“二斤”。“两”除了“两点钟”外只是基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