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张爱玲的爱情婚姻历程及其作品分析,展示了张爱玲既传统又现代的情感世界;并从心理学角度透视张爱玲在婚姻爱情上的补偿心理。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坛,张爱玲以卓然不凡的人生和大胆越轨的创作,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文坛的“传奇”。本文试以“知人论世”的态度,把张爱玲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去剖析解读张爱玲及作品:1.撕梦;2.写梦;3.守梦。  相似文献   

3.
阳台是张爱玲作品中的一种重要意象,在她的小说和散文中反复出现。阳台与张爱玲作创作的关系在于:它培养了张爱玲独特的观察视角——俯视和远眺。由于俯视,站在阳台上构思的作品便具有了一种对人性的洞悉和达观,因而也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远眺的视角造成了张爱玲对世俗的态度,即“就而不从,于其中但隔其外”。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的作品是“细节的”是“个人的”。对个人情感的探索,对男欢女爱的细述,是她作品中最直白、最重要的主题。其特色有四:其一,婚姻仅仅是女性的“卖身契约”,情感反而退居其次;其二,张爱玲笔下的情爱多是在人性变态与扭曲中表现的;其三,情爱主题随着历史的前进而嬗变,充满了现代化气息;其四,情欲在婚姻中得不到满足,溢出婚姻外的情欲才是张爱玲关注的所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现代女作家张爱玲不但是文学与文化界研究的重点对象,也是大众传媒、影视界热炒的作家。人们对张爱玲其人和作品的评价不同.看法各异,但把张爱玲看成是一个追求时尚、倾慕现代生活的作家,甚至给她贴上流行时尚标签的做法非常普遍。本文对张爱玲的创作思想和小说文本进行了分析,说对现代文明和金钱社会采取了彻底的否定态度,她的作品反映了她文化精神的中国传统内核,其创作主题不是在倾慕现代,而是在呼唤传统。  相似文献   

6.
被遗忘和被发掘的张爱玲;张爱玲小说关注了日常生活中的“人”:在从古典文学传统意义上的“道德人”到90年代“欲望人”的历史链条上,张爱玲小说表现的是一个有着旧中国印记、同时又带有欲望倾向的“现代人”,她和她的作品因此在文学史上获得了一席之地;张爱玲同鲁迅在历史精神上的连接与分离,显示了文学对“人”的探求在人生另一面上的推进,从而在一个较为深入的层面奠定了张爱玲的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笔下的男性形象长期以来更多地集中在张爱玲的心理控诉与社会评价之中,然而当我们用一种现实眼光反观张爱玲的作品时,会发现其笔下的男性形象更多的有着张爱玲式的想象和评价,是用理想情爱思想浸染过的有着典型特点的男性形象。  相似文献   

8.
诠释弗洛伊德学说是张爱玲作品的主要内容。对弗氏学说的依赖性传承带给张爱玲作品明显的思想艺术缺陷,但张爱玲的创作成就也与此密不可分。对精神分析学的接受和运用,使张爱玲的创作靠近了西方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处身于新旧交替的时代。她的作品与血和火的中国关系不大,与外寇的侵占不大沾边,也不去渲染民族情绪和抗战气氛,而把主要的视角指向两性关系、婚嫁、迎娶和“女性暴君”,《金锁记》人物曹七巧是张爱玲创作的典型形象之一;张爱玲小说的魅力来自于个性化的形象叙述语言,形象勾画语言,形象想象语言,形象描写语言,她独特的创作,展示了那个年月崩溃与转折的进程,传达出那个时代个人与历史、生活与命运的内涵,其作品语言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柯灵《遥寄张爱玲》一文从意识形态视角、时代需要的视角解读张爱玲的评价方式 ,认为柯文深刻体现了“外缘利用论”的批评特色 ,主张回到文学本身 ,回到张爱玲本身 ,承认张爱玲作品的日常性意义与超越性意义的高度统一 ,力争在人性描写的层面上揭示张爱玲创作的深度。  相似文献   

11.
该文首次将新发现的张裕钊及族人书法、诗文作品披露于世,并根据“张体”书法、张氏谱牒及有关文史资料进行了研究考证,认定新发现的诗文书法作品系张裕钊及族人真迹。这些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而且为研究“张学”和鄂州地域文化增补了新的史料。  相似文献   

12.
荒原意识浸润在张爱玲的所有作品中,它是在时代背景、家庭背景与个人经历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表现为对人类文明与人性的绝望.张爱玲认为文明与人性都已走到尽头,注定毁灭,而且没有再生的希望.在张爱玲的作品中,"苍凉"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底色,无论情节多么传奇,场面多么热闹,表现技巧多么繁复,故事的背景都是苍凉的,而这正是张爱玲作品最突出的特异之处.  相似文献   

13.
张岱年先生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一位有卓越贡献的哲学家、哲学史家。他的学术创作活动始于上世纪30年代,而当时思想学术界正值中西文化激烈碰撞时期,如何建构新的思想理论模式并运用这种能够超越传统又不背离传统的新理论、新方法,对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加以调和改造,使其成为新时代的思想文化资源,这是摆在张岱年及当时中国学术界面前的重要历史任务。张岱年先生提出“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的“综合创新”理论和方法,回应中西文化论战中的二元对立思维,同时撰写《中国哲学大纲》,阐明中国哲学的基本范式和精神特点,充分体现了张先生沉思涵泳、卓然标新的学术涵养和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4.
会通为张舜徽校雠学的显著特征.虽然张氏关于校雠学的一些观点存在偏激,但其会通的校雠学在古文献学史上有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创作的通俗化追求,既为她的个人爱好、禀赋所决定,也受到特定文学环境的影响。张爱玲作品的通俗性主要表现在内容的世俗化、传奇性上,在语言和审美趣味上也有体现。从其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表现看,张爱玲的创作不能划归通俗文学的行列。  相似文献   

16.
王晓平 《滨州学院学报》2005,21(1):75-76,93
张之洞是晚清重要的思想家,面对当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他适时推出了力作《劝学篇》。这部著作反映了他的中西文化观,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果从《劝学篇》看张之洞的西学观,可以对其做出更加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张氏作品总透着一种浓郁的悲凉和苍凉,这已成定论.但系统地分析张氏笔下灰色人生的成因仍不多.文章拟从五个方面来说明她作品中灰色人生的成因.  相似文献   

18.
张舜徽先生治学气象弘阔,力倡会通之学,慨然将推广郑樵会通之志,继承《通志》之业引以为己任.本文浅析其于郑樵会通思想之推崇,借见此于先生治学之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张养浩是元代颇有代表性的散曲作家,他的怀古咏史,忧国忧民之作雄视曲界,歌吟田园山水的曲作也不乏杰作精品,但较少被关注,本试从写景艺术的角度探讨其成就,展示其独到的审美情趣及深邃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张裕钊为其妻黄孺人书写的墓志铭,留存于世的志铭拓片,一为日本东京善邻书院收藏(“前拓”),一为中国湖北鄂州市博物馆收藏(“后拓”及志石)。该文经考据认为,“前拓”是张于其妻逝世后的光绪元年至七年问撰书,为宫岛咏士带回日本。“后拓”则是此铭刻石后由张氏家人补刻黄孺人下葬相关内容而传拓存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