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汤印华 《图书馆学刊》2006,28(3):125-125,F0003
中国古籍卷帙浩繁,按其装帧形式可分为简策装、卷装、经折装、旋风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毛装等10多种形式.结合清抄本《湖南文士贯籍》的修复实践以点带面,详细介绍毛装古籍的修复经验.  相似文献   

2.
在各种论述中国古代书籍史的著作中,谈到中国古代纸书的装帧,都认为有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及毛装等形式。除旋风装外,其他各种形式因实物材料充分,鉴别认定和描述装帧特征都没有什么问题。而对旋风装的认识则有数种之多,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一九Ο三年,日本学者岛田翰在《古文旧书考》中提到:"何谓旋风叶?予犹逮见旧钞本《论语》及《醍醐杂事记》,所谓旋风装也。"至于什么是旋风装,他是这样说的:"夫卷子之制,每读一书检一事,紬阅展舒,甚为烦数。于是后世取卷子叠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装帧形制, “经折装”历来被学界视为卷轴装向册页装的过渡形式.从理论和实践的考察结果看, “经拆装”只是宗教经典尤其是佛经的装帧形制之一,将经折装和卷轴装、蝴蝶装等曾占据古籍装帧史上主流位置的形制相提并论,亦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4.
《中国编辑》2004,(3):92-93
我国古籍前后大概有过简策、帛书卷子装、纸书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毛装等十种形制。以下分别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5.
殷梅 《兰台世界》2011,(12):26-27
关于我国古代书装史研究的成果非常多,比较集中的是关于图书装帧形式的研究,本文就我国古代书装史的研究进行分析,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和评价,找出其中的精华部分和不足之处,以期对现实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关于我国古代书装史研究的成果非常多,比较集中的是关于图书装帧形式的研究,本文就我国古代书装史的研究进行分析,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和评价,找出其中的精华部分和不足之处,以期对现实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石莹 《出版科学》2015,23(2):111-112
书籍装帧,乃是一部书稿付梓之前,对书籍整体形态进行的艺术和工艺设计.中国古代的书籍虽也有装帧保护,但现代意义的“装帧”一词,是丰子恺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从日本引入的概念.如今的书籍装帧,已不仅仅指封面设计,而是包括了整张书衣,以及书籍形态、用料和制作等各方面设计,但在民国时期,装帧主要是指封面设计. 南京藏书家金小明多年来致力收藏民国书刊,浸润日久,对民国书装那些事儿可谓信手拈来.近年来,有数篇关于民国书装的文章发表于《博览群书》《万象》《温故》《闲话》《老照片》等刊物.2014年夏,金先生将这些随笔文章汇集成《书装零墨》一册,从中依稀可见民国年间出版发行的书籍封面设计的小史.  相似文献   

8.
页码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页码起源的推测中国的书文化由来已久,现今的书几乎都是用阿拉伯数字作为页码来表示书页的次序的,但有书伊始并不是这样。在《辞海》和《辞源》中都收有“页”和“码”这两个字,却未收“页码”一词。而在《英汉辞海》和《汉英字典》中却收入了“页码”一词,分别是;“pagination”和“pagenumber”,并解释为:“用来表示一些书页的适当次序的号码或其它数字或标记。”由此,我们猜想现今形态的页可能是中西文化合璧的产物。这种猜想的另一个依据是:表示页码的阿拉伯数字在中国并不是有书伊始便面世,而是在元代,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才传到中国的。不仅是表示页码的阿拉伯数字,  相似文献   

9.
金镶玉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磊 《图书馆杂志》2000,19(9):55-55,46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书籍之中,其装帧形式繁多。唐朝以前主要有韦编、丝编、卷轴、旋风装;宋至清有蝴蝶装、包背装、线装;清末民初至现当代则有线装、平装、精装等。书籍的装帧是随书籍的不同材料而采用不同的装订形式。它既实用,又能给人以美感,还能反映版本形式的时代特征,而成为鉴别版本的依据之一。有一种装帧形式为绝大多数版本学和书史等书所不录,至使这种装帧形式鲜为人知或知之不详,这就是金镶玉装。  相似文献   

10.
论书装艺术审美客观标准的多重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书装艺术作为一种实用艺术,其作品就是推向图书市场的图书装帧设计。读是书装艺术审美的主体。每一位读的审美过程无疑都带有主观性,但他们在实现审美判断时又必然要运用客观标准。笔在《书装艺术审美的主观标准和客观标准》(载《中国编辑研究》2000年年刊)一中曾提出,书装艺术审美的客观标准是客观存在的,它主要应该包含三个方面,即作为艺术作品审美共性的技术性标准、民族性和时代性标准以及成熟艺术风格标准。一般来说,审美主体总是运用这几个客观存在的审美标准来对一件书装艺术作品进行审美判断。这段论述已经比较明确地提出了审美标准的多重性问题。正确认识这种审美的多重性标准,正确认识多重性标准与书装艺术发展及书装设计人员创作活动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书籍装帧艺术水平,促进书装艺术发展,繁荣出版事业,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值得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士大夫们所修“四艺”:琴、棋、书、画,是他们在经、史、子、集之外的一点人生闲趣。由南京凤凰读书俱乐部开卷工作室编辑的《人生丛书.人生四艺》(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年12月版),以琴、棋、书、画为主题,汇集了文人学士与此有关的妙文佳作,展现了华夏古典精神文明中这一有机组成部分的艺文佳趣。该书系由金陵书衣坊装帧设计。《弦外琴心》《弦外琴心》是“人生四艺(全四册)”中的第一本。首辑“琴韵悠远”从明朝清朝的名家谈与琴相关的掌故说起。其中徐渭《友琴生说》篇描写一陆君“视琴犹人”,其琴声可以让鼠从穴中出来,蹲在桌几下…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我国古籍的装帧形式由简策、帛书,到纸书(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演变过程的论述,揭示出中华民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精益求精的可贵精神。  相似文献   

13.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辞海》“旧五代史”条:“宋薛居正监修,参加修撰的有卢多逊、扈蒙、张澹、李昉等人。修于太祖开宝五年至六年间(972—973年)。”同书“薛居正”条却说:“开宝六年(973年)卢多逊、扈蒙等受命修五代史,也由他(薛)监修,今称《旧五代史》。”查《辞海》的这两种说法  相似文献   

14.
“上书”三题王民权一所谓“上书”,确切地讲,应该是“书”。“上”是动词。“上书”实际上只是表示一种行为。“上书”为词,不见于《辞海》。《辞源》收之。现今档案界普遍将其视作一种历史文书名称,如潘嘉主编的《中国文书工作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即称:...  相似文献   

15.
元代虽创下了“北迄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史·地理志》)的辽阔疆域,但其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身份,统治的残暴,享国的浅短,使人不免有元代缺少史学的感叹,尤其于史学思想,有认为“没有作出什么新的贡献”(高国抗:《中国古代史学史概要》,广东高教出版社1985年版,322页);有认为“多流于烦琐,提不出什么新意来”(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76页);甚  相似文献   

16.
辞海人生     
在共和国50华诞之际,《辞海》终于又完成了一次脱胎换骨的“蜕变”:1999年版《辞海》如期出版了。透过《辞海》一版又一版的纸墨,我们能感受到,一代接一代的学者,呕沥心血,播扬文化,淀积已知,嘉惠来者。辞海人生,虽沧海一粟,却亦弥之千秋。世间多有写家子,半片悲欢加一份“感悟”便能冲出一大壶“香茗”,但那些对宇宙、人生、真谛进行穷究的辞海人,则苦心孤诣,绝不肯浅尝辄止。他们的工作如抽丝剥茧,艰苦卓绝,共同构建中国辞书史上的里程碑。《辞海》中的每个条目,都是经过专家和编辑反复讨论和推敲。从发稿到印制成书,所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图书评论》刊出了不少设计得很好的书装封面,尤其是从第一届到第十一届 “中国图书奖”历届获奖书的封面,多有佳作。当然,也有一些不能算是好的书装封面一这里的“好”与“不能算好”之间,反映了当今书装设计中的一种较为普便的倾向,而且集中反映在一个争议多年的焦  相似文献   

18.
《陕西日报》二月十一日第二版《轮奸哑女国法难容》的报道中有“凌晨一时”之称;二月十四日第一版“秦瞭望哨”栏末之内又有“深夜凌晨三时”之称。这样使用“凌晨”一词不妥。《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均是:“凌晨”,即指“天快亮的时候”。它与“拂晓”的含义相同,与“黎明”的含义相似(《辞海》注释“黎明”:“天将亮末亮时”)。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写的《采地黄者》诗中有一句说:“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据注释:凌晨,即天将亮时;薄暮,  相似文献   

19.
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典籍,由于文字多是用梵文写成的,在我国古代有“梵本”、“梵夹”之称。从语言学角度看,一事物有两个名称是历史上常有的现象,但从图书史角度来说则颇不寻常。古代佛教文化活动曾在中国版本学、图书学上有着突出贡献,这其中就能昭示一二。 一、梵本 六朝时期汉文佛教著述里,“梵本”一词已经大量出现。在僧祐(445—518)《出三藏记集》中,“梵本”出现多达八十余处。如卷十三《安玄传》:“沙门维祗难者……赍《昙钵经》梵本来至武昌。”《祐录》(学人对《三藏记集》简称)卷六至卷十二共辑录了一百二十篇翻译佛经的序、记,这些序记一般是译经人在译事完毕所作的,其中一些写作年代在两晋,里面也往往有“梵本”之名,可见,“梵本”早在两晋就已是一个常见的名词,它直接  相似文献   

20.
1984年3月4日,我曾给上海辞书出版社办的《辞书研究》杂志写信,全文如下: 编辑同志: 我是一位业余研究世界上古史的青年。我发现1979年版《辞海》的“曼涅托”条目释文有错误,特函告贵刊,并请转告“辞海编辑委员会”,以便再版时纠正。“曼涅托”条目释文说:“(Manetho,公元前四世纪末、三世纪初)古埃及历史学家,祭司。……他划分埃及古史为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三个时期和三十或三十一个王朝,这一划分大体上为后人所采用。”(1979年版缩印本第1398页。) 我认为这样解释至少是不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