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杞纱 《小学生》2006,(10):8-9
小学一年级,杞纱喜欢毕加索,想当画家:小学三年级,杞纱崇拜德彪西,想当钢琴家:小学五年级,杞纱陶醉于席慕容优美的文笔,想当作家:初一,一片空白。杞纱觉得现在疲劳极了、迷茫极了,她的目标模糊得一塌糊涂,而逐渐成熟的杞纱也不再盲目地  相似文献   

2.
关于杞国分封和初都问题,学界意见较为统一,而对杞都迁徙时间和地望则见仁见智。杞在周初分封于河南杞县,西周懿王前迁入山东,因卷入叛乱被周王朝迁置新泰、宁阳一带,直至春秋早期。因受四邻觊觎,杞国灭淳于迁都取地。春秋中期,淮夷病杞,杞国迁都缘陵。春秋中期偏晚阶段,晋国为杞修城。到春秋晚期,杞人被迫再次迁徙到鲁国北部一带。战国早期楚灭杞,其地尽归楚国。政治变迁是周代不同政治实体为生存而采取的不同适应性对策。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大革命时期睢、杞、太地区的农民运动是全国农民运动的组成部分之一。为迎接北伐军的到来,中共领导的农民自卫军一举攻克杞县、陈留、睢县等县城,取得了重大胜利。睢、杞、太地区的农民运动为抗日战争时期睢、杞、太根据地的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高思嘉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4期撰文指出,孟姜女故事渊源流长,传说纷异。先秦记载杞梁战死,其妻以妇人无外事为由,辞郊吊。稍后儒家以杞梁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称颂,均意在讲礼俗。到了汉代,逐渐加工,创造出杞妻哭夫,城为之崩的动人故事,  相似文献   

5.
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齐庄公四年(前550),齐伐卫、晋,回师攻莒时齐大夫杞梁战死。杞梁妻迎丧于郊,相传她哭夫十日,城墙为之崩塌。后世以讹传讹,把杞梁妻说成是秦始皇时代的人,演绎出哭长城的故事。本文试从历史史料考证孟姜女和范喜良其人其事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6.
阮直  夏纯健 《阅读与鉴赏》2010,(5):30-31,56
人类的忧天意识也许是从《列子》记载的那个杞国人开始的。那时别说天没有遭到破坏,连破坏天的物质人类都没有制造出来。杞人所忧之天要塌下来,连科学预言都不算,无非是没有根据的臆想。  相似文献   

7.
瘦肉末、淮山、燕麦、杞子粥 [原料]瘦肉末15克,淮山2克,燕麦2克,米30克,杞子少许,清水适量,食盐、味精少许.(1人量计算)  相似文献   

8.
杞人忧天     
[解释]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的人。他整天神经兮兮的,常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别人听了觉得莫名其妙。  相似文献   

9.
孟姜女故事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姜女故事渊源流长,传说纷异。先秦记载杞梁战死,其妻以妇人无外事为由,辞郊吊。稍后儒家以杞梁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称颂,均意在讲礼俗。到了汉代,逐渐加工,创造出杞妻哭夫,城为之崩的动人故事,重在表彰贞烈。自唐代以来,故事更趋于完整,通过各种文学形式的改造,人物、情节都有了改变,孟姜女的名字代替了杞梁妻,人物形象更鲜明动人,情节更丰富,重点突出了暴政造成的社会悲剧。此时,也出现了不同时地的传说。明清以后,各种考证纷繁复杂。各地建立的姜女祠庙也反映了传说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杞人忧天     
<列子·天瑞>有这样一个故事:"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意思是说,有一个杞国人,整天担心天塌,自己无处存身,以至于寝食不安.这就是成语"杞人忧天"的出典.  相似文献   

11.
杞国人忧天遭天下人耻笑后,他们的后人痛定思痛,便把目光由天上回归到了地上。杞国是个芝麻大的小国,人口寡、资源少,国力羸弱。为了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有一把交椅,尽快实现大国梦、富国梦、强国梦,该国推出了一系列大变革,演出了一幕幕大戏。  相似文献   

12.
杞人忧天     
枫叶 《下一代》2011,(6):25-25
【出自】:《列子·天瑞》 【出自】:"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解释】: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故事】: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相似文献   

13.
孟姜女哭倒长城故事,最早,肇始于春秋时期齐国杞梁妻哭夫崩城传说,经过一千二百年演变,女主人公由齐国无名氏杞梁妻,变为秦朝孟姜女,由哭倒齐城变为哭倒秦长城。再经过一千多年的民间文学的丰富和发展,终于嬗变为今天的抨击封建暴政,反映了历代人民道德观、婚姻观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列子·天瑞》中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崩塌下来后他将无处藏身,因此愁得整天觉也不睡,饭也不吃。后来就用“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担忧。大凡听了这个故事的人,都会以嘲笑回报“杞人”,认为他的行为荒诞、滑稽得令人喷饭。  相似文献   

15.
“杞人忧天”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语出《列子&;#183;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无)所寄,废寝食者。”比喻缺乏根据的和不必要的忧虑,杞人因而被耻笑了几千年。我在哲学教学中就这个问题开展了一个“杞人之忧是不是庸人自扰”的思  相似文献   

16.
《杞人忧天》写的是杞人担忧有一天会天崩地塌。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杞人的忧虑是没有必要的。对此,我就有所疑问了:担忧天地崩坠,真的没有必要吗?虽然日月星辰在天空高高的挂着,每天都按着同样的轨道运行,似乎没有坠落的可能。但是,其实日月星辰也会有掉落的一天。陨石就是最好的证明。对于坠落的陨石砸死人的事,也并非没有。所以杞人担心坠落的星辰会砸死他,也就不无道理了。至于他担心大地崩塌,这就更有理了。当年的唐山大地震就能够说明大地也会有崩塌的一天。而且科学家也证明,在几百亿年之后,地球可能会因为自身的原因而爆炸,毁灭。或…  相似文献   

17.
《小学数学教师》2010,(1):110-111
传说古时候杞国有一个人,他担心天舍掉下来,睡觉的时候,他总是躺早床底下睡觉。  相似文献   

18.
相传古时杞国有一人,惧怕天塌,整天忧心忡忡,寝食不安。结果被后人嘲笑了几千年,乃至今日词典里还有杞人忧天的词条。 究竟是杞人总见流星坠地,或是听见陨石溅落前的轰鸣声,抑或是看见闪电雷鸣,使之产生了天欲倾之忧的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愚想,他忧天倾自有所忧之据。据科学证实,地球上大约有140个  相似文献   

19.
人们一提起“杞人忧天”,就往往认为杞人实在好笑。你“忧”什么不可以,何必去“忧天忧地”?天能塌下来吗?地能陷下去吗?因而从古至今杞人的忧患意识,一直被当做“庸人自扰”而受人嘲弄。相比之下当今一些国有企业的职工,认为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无论怎样也垮不了而不“忧厂”,倒很危险。 现在的大气层污染  相似文献   

20.
杞人忧天     
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塌地陷,因自己找不到一个可以躲避的地方,而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