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984年西方出版了第一本<邓小平文集>.在这本文集出版时,小平同志写了<序言>.在<序言>中,他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写道:"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接着说:"中国人民将通过自己创造性劳动,根本改变自己国家的落后面貌,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的先进之列,并且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人类的正义事业."这些话体现了一位经历艰苦卓绝战斗的伟大爱国主义者和国际主义者的宽广胸怀,表露了他将继续进行不屈不挠战斗的决心.  相似文献   

2.
今年,<人民画报>迎来了"毛泽东同志题写刊名60周年暨<人民画报>创刊60周年"纪念.<人民画报>是新中国出版的第一本面向世界的综合性摄影画报.作为"中国国家画报",60年来,<人民画报>与新中国一路同行,肩负起报道中国与国际传播的使命,持续不断地用真实生动的图片和文字,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的发展和变化,成为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诸方面的生动见证.  相似文献   

3.
“那就是我!”爱泼斯坦指着墙上的一幅照片说。这是去年10月12日上午,他在武汉参观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看到1938年庆贺《新华日报》创刊的合影照片时说的。现任《中国建设》主编的爱泼斯坦,从十五六岁起献身于新闻事业,1938年,他年仅二十三岁,就作为美国合众社记者,到武汉采访抗日救亡运动。同年1月9日,他出席了中共代  相似文献   

4.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相似文献   

5.
生在山西,长在山西,在省档案馆做了多年档案工作的我,每每在史海中徜徉,半个世纪前数十年间三晋大地上所发生的一幕幕翻天覆地的往事,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忽然一天,有一个人像磁石般地吸引了我.他是个外国人,在那战火烧焦的黄土地上,不少地方留下了他的身影,他的照片,他的声音.新华社播发的第一篇英文电讯,是由他改定;毛泽东<论持久战>的第一个英译本,也有他的英文.而他,几十年来已同中国融为一体,他如今就生活在北京!我一定要找见他,这是一个传奇人物,我真恨自己的孤陋寡闻.经过父辈友人帮助,我还真的见到了:两个小时,和他聊天,和他拍照,和他一起浏览历史的山西和现实的山西.他是那么慈祥,那么真诚,而我则不知是激动还是吃惊,顿忽,脑海里只翻腾着几个字:爱泼斯坦!介绍我去采访的友人曾反复叮咛,见了艾老,你应该称呼"艾爷爷",我做到了.而我更迫不及待的则是,立即把这位亲眼所见的传奇老人介绍给与我同时代的青年朋友.  相似文献   

6.
<人民文学>,一个令中国文学界人士喜欢和追求的名字.喜欢,是因为它与共和国同岁,见证了共和国的成长与辛酸,60年来一直坚持"通过各种文学形式,反映新中国的成长","创造富有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人民文学>";追求,是因为一旦成为它的作者或被它培养的作者,其在文学界的成功就近在咫尺.建国60周年之际,我们再度打开<人民文学>,感受这份文学界的"国刊"60年的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7.
史零 《编辑学刊》2006,(1):22-23
今年11月5日,是邹韬奋先生诞辰110年纪念日.我们聚集在这里纪念他,是因为他对于我们所具有的极特殊的意义. 1944年的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上,确认邹先生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新闻出版事业的模范",毛泽东同志后来在纪念他去世5周年时,还亲笔题词,称赞他是民主战士.邹先生受到的尊重和荣誉更是来自多方面,跨越了久远的年代,可是,在我读完了他的<经历>、<患难余生记>等一部分作品后,我受到的震动却远不止于此.  相似文献   

8.
<大公报>是中国新闻史和全球华文传媒史上唯一一个拥有百岁高龄的报纸.它的发展经历了从晚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四个历史时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研究它在不同时期的媒介特点和历史地位,可以见证中国媒介环境的变迁. 英敛之时期的<大公报> <大公报>于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由英敛之创办,这正是维新运动失败,辛亥革命尚未爆发,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由君主立宪制向民主共和制过渡的时期.  相似文献   

9.
改刊寄语     
1936年,商务印书馆负责人张元济在校阅<史记>时,甚感于其中的英雄人格,决意为青少年编一本书,以固守中华民族的品格.他从<史记>、<左传>、<战国策>中选出八篇故事,译成白话,并附点评,定名为<中华民族的人格>,于卢沟桥事变前两个月出版.薄薄几十页的小书,立即招致日本人的屡屡禁绝.然张元济则不以为惧,他在<编书的本意>中说:"只要谨守着我们先人的榜样,保全着我们固有的精神,我中华民族不怕没有复兴的一日."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图书评论》1998,(5):46-49
1996年9月18日,朱镕基同志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管理科学兴国之道>.在这篇文章中,他指出:"今天到了要大力提倡改善中国的管理和发展中国的管理科学的时候了.确实需要强调管理科学和管理教育也是兴国之道.  相似文献   

11.
黄鑫 《编辑之友》2010,(12):39-40,44
<中国新闻周刊>创办于1999年9月,2000年1月1日正式出版发行,由中国新闻社主办.其个性化标签是"影响有影响力的人",旨在构建中同权威时政传媒,与进步中国同步.近年来.随着报业市场的白热化鏖战,<中国新闻周刊>也日渐形成差异化竞争模式.  相似文献   

12.
30年前,曾在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单位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人大都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大转折年代,胡乔木以多篇讲话和文章,对调整阶级斗争理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同是亲历这段历史又对重要事件有所参与的吴江同志,却在30年后,于2010年5月7日,在<文汇读书周报>发表<留下一份重要的史料>,想用他称之的"为防止日后遗失,特记载于此"的两条史料来说明,由于胡耀邦的阻止,胡乔木欲发动又一次反"右派"运动的打算才未能得逞.对此,7月23日,我在<文汇读书周报>发表了一篇<为吴江同志"重要的史料"做一点补正>(以下简称<补正>),就其中胡乔木以波兰事件为殷鉴致胡耀邦信的史料提出质疑.他又于8月6日在该报发表<对我所提供的两条史料的补充说明> (以下简称<补充说明>)作为回应,并且继续坚持他从两条史料中得出的结论:"胡耀邦的这种态度,实际上是阻止了又一次反'右派'运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999年6月22日上午10时,象征和平的108只鸽子腾空而起,由我馆、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新快报>社、广东天地广告有限公司主办的<中国人民不可侮--全国各界抗议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活动摄影展>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开幕.与此同时,由人民日报社华南分社和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联合主办、我馆协办的<目击暴行--人民日报战地记者吕岩松新闻摄影展>也在另一展厅展出.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于幼军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两个展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广大观众通过照片可以直观而全面地目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北京时间5月8日凌晨悍然袭击我驻南使馆的暴行、北约自3月24日以来在南联盟领土上制造的种种"人道主义"灾难,以及中国人民强烈抗议北约暴行的历史场景.  相似文献   

14.
老总编束纫秋去世了,我和<夜光杯>的同仁们都很怀念他,想起他对<夜光杯>的种种关切. 1982年新民晚报在停刊16年之后复刊,当时日出六个版,其中两个版为<夜光杯>,三分天下有其一,作为报社的党组书记、总编辑,老束对于<夜光杯>的重视是可以想见的.  相似文献   

15.
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4月8日写给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组的亲笔信中曾说:责任就是新闻工作者对国家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责任源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刻的理解、对国家和人民深厚的感情.只有对国家和人民了解得深、爱得深,才会有强烈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6.
管恩武 《青年记者》2008,(16):85-87
作为以平面媒体为研究内容的在美访问学者,笔者见证了美国媒体包括美国四大主流报纸--<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和<今日美国>对"西藏事件"给予的超乎寻常的关注和报道,武断地宣称中国政府压迫西藏人民和毁灭西藏文化,并谴责中国暴力镇压藏民,以预设的立场为西藏问题设置报道议程,并以此议程误导受众.  相似文献   

17.
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71页中有这样一段话:"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当时许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了100万,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这是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提到"傻子瓜子"时说的.至今,这段话在"傻子瓜子"的包装和创立者年广九的名片上仍然保留着.在年广九眼中,这已然是改革开放的一个见证.  相似文献   

18.
前几天石峰同志给我来信,说他很关注<中国出版通史>的质量,对于<中国出版通史>的协调工作感到压力很大.我认为这种压力是一种责任,是一种高度的责任.从石峰同志刚才的讲话,我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他是尽职尽责的编委会主任,他对<中国出版通史>关注的程度,很多,很深;他思考的问题很全面,能够抓到要点;他对于各位专家六年来所付出的劳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六年来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很充分的肯定;对于<中国出版通史>的各种问题和今后的编撰工作,提出了很中肯的、正确的、可以为我们大家接受的意见.我完全赞同石峰同志的讲话.这是一个很好的讲话,他已经把压力变成了动力,把压力感变成了责任感,并且付之于行动了.  相似文献   

19.
2010年12月8日,为我国新闻出版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老出版家许力以同志走完了他87年的人生岁月.我接到噩耗后十分悲痛,因为就在7日上午,力以同志还和我通了电话,说他已收到我寄去的新著<中国出版史话新编>一书,很高兴,并说了鼓励我的话.当时他的声音和往日毫无异状,不料第二天凌晨就猝然辞世.几十年来我在他的领导下的历历往事一一在脑海涌现,久久难以平静.  相似文献   

20.
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原名是<红星照耀中国>.红星照耀中国,1938年.能有多少人相信是中国共产党最终带领中国走向革命胜利,走向民族独立和国家发展呢?但是埃德加·斯诺相信.他之所以相信,并不仅仅因为感情上对中共的偏好.我认为,更多的是理性说服了斯诺.因为他的所见所闻,尤其将"根据地"和.国统区"对照,使得他得出这样的判断--中共一定会胜利.现在,我读<西行漫记>,除了赞叹他卓越的洞见以外,更多的是产生了一些怀念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