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再看看“史”字吧。“史”字在《新华字典》中就解释为“历史”。大家知道吗?在纸张的发明之前,所有的历史都是靠人们口耳相传的。这“史”字不正像一个人张着大…  相似文献   

2.
“戊戌变法”是小学六年级社会课的一节重要内容。然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戊”、“戌”两字不分,或写颠倒,或写成“戍”、“戎”等形近字。下面笔者就介绍一种识记形近字的方法—顺口溜识记法。所谓“顺口溜识记法”就是针对形近字或一组字的部分构件在笔画组成上的细微  相似文献   

3.
趣味记字     
祖国的文字特点是方块字 ,并且每个字的笔画数、笔画名称不同 ,形近字相似点我 ,造成我们在书写汉字时 ,好写错字。其实 ,我们只要采用一些特殊记字的方法 ,就能改变这一状况。一、形象记忆法我们在写“跳舞”、“舞蹈”的舞字时 ,易把“舞”字写成“”或“”即少写一竖或少写一横。你想 ,我们在跳舞的时候 ,两人一对 ,不正好是四条腿吗?因此 ,“舞”字里有四竖 ,四竖下面的一横不就是跳舞的地面吗?又如“叔”字易写成“”字 ,左上角是一个“上” ,左下角是个“小”。您想 ,比你爸爸年龄小的男子不就是你叔叔吗?二、理解记字法“蒙…  相似文献   

4.
O NE一“卜”字加“一”成了(),突然()雨雷声响,“大”字加“一”成了(),一场天火从()降。“十”字加“一”成了(),树()着火火势旺,“了”字加“一”成了(),兔()乱窜好慌张。“火”字加“一”成了(),猴领动物()火忙,“米”字加“一”成了(),提()河水浇树上。“夕”字加“一”成了(),火灭好()没遭殃,“人”字加“一”成了(),()家都把猴夸奖。“土”字加“一”成了(),推举猴子做大(),“白”字加“一”成了(),森林()兽心欢畅。加“一”猜新字@王宝琪~~  相似文献   

5.
吕叔湘先生在《近代汉语指代词》一书中,谈到“自家”和“人家”这一组相对的人称代词,并指出“咱”即是“自家”的合音字,论述透辟精到,令人折服。其实,在这一组互对的人称代词中,不独“自家”有合音字,“人家”一词亦有合音字。只是由于各地不大统一,使用范围不如“咱”字那么普遍,故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罢了。 “人家”二字合音,在山西方言中大体有三种情况:(一)在晋东南地区读作ra;(二)  相似文献   

6.
“其”字是古汉语中运用较广泛的虚字之一。在《四书》这部民族文化源头的名著中,就有872个。剖析这872个“其”字,有如下五种用法(为眉目清晰在所析“其”字下加“△”标志)一、“其”字作代词“其”字作代词有称代和指代两种。(一)、“其”字作人称代词,有作自称与对称的。一般作他称。  相似文献   

7.
“一”字在汉字中书写最简单,但它的意思是相当复杂的。“一”字的本义是表示最小的自然数,如“一个”“一次”“一天”等。除此之外,它还可以表示多种含义。下面是小学语文课本中“一”字的多功能现象。  相似文献   

8.
有一次听课,老师在分析“叛”字的结构时问学生:这个字的部首是什么?而在给“戎”字查字典时又问“这个字应查什么偏旁?有的时候干脆“偏旁部首”一  相似文献   

9.
“舞”字考     
“舞”字是我国文字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本文试从“舞”字的产生、“舞”字字形的演变过程、“舞”字的字音和字义、“舞”字的用法等方面,对“舞”字作一番考释。一、“舞”字的产生要考释“舞”字的产生,首先必须了解它所表现的内容——舞蹈这一形式是如何产生的。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极为低下,原始人对自然界还不具备认识和改造的能力,对具有强  相似文献   

10.
以前,我在上数学课时,为了方便起见,习惯于把一些字随便简化,例如:把“数量”写成“(由攵)(?)”,把“解”字写成“觧”字,把“答”字写成“荅”字等等。学生年龄小,模仿性强,在做数学应用题时,不少学生最后写答案把答字也写成“荅”字,一本课堂作业本上连续出现几十个“荅”字,造成了不良后果。我认识到作为  相似文献   

11.
辛弃疾《西江月》中“明月别枝惊鹊”一句 ,课文对“别枝”的注释是 :“这里作树枝解释。原意是另一枝。”为什么会认为“别枝”的原意是“另一枝”呢 ?原来古代没有“另”字 ,要用到“另”字的意思时都写作“别”。这样古代的“另”字就兼有了“别”和“另”两个字的意思。到底解释成哪一个字就得结合具体语境下判断了。“别枝”在此处解释成“另一枝”很不妥当。因为不通 ,所以又由“另一枝”再进一步解释成“树枝”。这同样很牵强 :为什么“别”字的意思完全消失了 ?词意变化的轨迹不清楚。我认为“别”字在这里就是“离别”的“别” ,“…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指出:识字的巩固主要是靠多次的反复。反复的方式,一是重见;一是复习;一是运用。为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字与词,我曾采用过这么一些办法: (一)充分运用卡片。我在教学中制作了几种不同的卡片。一种是偏旁部首分类的活动卡片。如教了“妈”字后,再教“姐”和“妹”等字时,就把妈字的“马”字取下来,再把“姐“字、“妹”字右旁的“且”和“未”合上去。这样使儿童前后所学的同偏旁的字有个系统的练习。一种是一面写汉字,一面写注音的卡片。这多是难识的音  相似文献   

13.
在汉语中,数词“一”是笔画最少、最简单的字,也是我们最早认识、最先学会写的字。这普普通通的“一”字,在古今善于用字的诗人笔下,简直就是一根魔棒,在不同的诗句里,为我们描绘出不同的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认知语法参照点结构理论研究汉语“的”字结构(即:“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的”结构),分析并发现了汉语“的”字结构是一种典型的参照点结构,作为该结构中唯一不变的成分,“的”字的模式义是凸显参照点关系。这一抽象的模式义在动词“的”字结构和形容词“的”字结构中体现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名词“的”字结构中体现为所有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的”字在汉语“的”字结构中的典型义。  相似文献   

15.
说茶     
茶字趣解 1.“茶”字的来龙去脉。古时代称“茶”为“荼”,何时少了一笔呢?那是在唐代开元年间,编了一部《开元文字音义》,由唐玄宗作序,书中改“荼”为“茶”。皇帝代序的书谁还敢不遵照执行?经过一段混用时期,“茶”便完全取代了“荼”字。 2.以“茶”字象征长寿。茶字以“草”作为字头,与“廿”相似,中间的“人”字与“八”相  相似文献   

16.
楷书虽不象篆那样变化多端,但也不乏变体。尤其是在一些偏旁上,变化也是多样的。通常可概括为形变和声省两类。形变有以下几种情况:其一是一体一变,即一个偏旁变一种形体。如“聚”字,下部由“(?)”变化组成。再举两个字,“德”与“微”,字中独立短横,最容易被学生漏掉。如果我们剖析一下,也是不难纠正的。“德”字从彳从惠。“惠”即古德字,古人以直心为有德行。为了布局需要,“直”字中间的“目”字横写,下部的一横仍保存着。再说“微”字,本义隐行的意思,从彳从敞(?),(?)亦声。(?),本义为眇,左上从“(?)”省,即省了“(?)”,留下了“(山一)”。“(?)”是“物体之题尚微”(《说文》)之意)。我们知道了这些变化,写起两个字来.就不会随意丢掉中间那一短横了其二是一体数变,即一个形体变为数种形体。如“刀”字,在“召”、“券”等字中仍作刀,在“班”、“辨”等字中变作“(?)”,在“判”、“别”等字中则变成。“刂”。“刀”在“召”字中作声符,  相似文献   

17.
(一) 在加强语文基本训练中,不少语文教师针对学生易写错别字的毛病,注意对某些字进行字形解析。如讲到“被”字时,说明“被”是属于衣服一类的东西,因此从“衤”旁,“衤”就是“衣”字,如果把“被”写成“(礻皮)”,那就根本错了,因为“礻”不是“衣”字而是“示”字。讲到“恭”字时,说明“恭”是一种观念,因此从  相似文献   

18.
如何正确把握合作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合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教育教学目标上要把握一个“度”字。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一个“能”字。在教学方法上要体现一个“活”字。在教学管理上要贯彻一个“严”字。在教学对象上要落实一个“全”字。在教学评价上要克服一个“分”字。  相似文献   

19.
翠竹     
父亲写了个“一”字,教儿子认,儿子很快就认识了。第二天,儿子在桌子旁边站着,恰巧父亲在抹桌子,就用湿布在桌上写个“一”字,考问儿子。儿子不认识。父亲说:“这个字就是我昨天教给你的‘一’字呀!”——中国笑话  相似文献   

20.
近读郭锡良先生等编著的《古代汉语》,其中文选部分选有徐宏祖的《游天都》一文。文中有“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之句。句中“风钜”之“钼”,该书注释为:“钜:同‘巨’”。我以为这可能是一处笔误,此字注“同巨”,不尽妥当,应注为“通巨”,才较确切。因为,“巨”与“钜”在此属同音假借关系,或者称为通假字、通借字。 一般讲来,古汉语中同音假借字,通常用“某字通某字”来表达;古今字或同义后起字,通常用“某字同某字”表示;而异体字、繁简字则多用“某字之异体”、“某字之繁体”等形式表示。繁简字的意义、读音完全相同,只是在字形笔划上有繁简之别。“钜”、“巨”两字的本义不同,因此它们不属繁简字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