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当代学者虽然未专门研究离合,但在汉字修辞研究中涉及到离合,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代学者对离合的认识:把汉字的离合与名词的离合区别开来;在析字的研究上,缩小了范围,突出了离合;把离合所概括的修辞现象区分为拆字、并字。但也存在严重的不足:大多数学者没有正确认识离合既包含“作者离、读者合”,也包含“作者合,读者离”,因此无论在定义还是在例句的分析上,都存在相互纠缠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陈望道的离合研究,是与其析字研究联系在一起的。他的析字体现了他重视汉字修辞的理论主张。以析字命名来源于顾炎武,把析字分为三大类来源于王观国。在此基础上,他广集例证后归纳了九个小类,离合则成为其中的一类。陈望道第一次明确地揭示了离合与析字的关系,而且他所列例证及其分析体现了离合中“作者离,读者合”的结构形式,同时也指出了离合的替代功能。但是,陈望道关于离合的研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把离合看做析字的一个小类,把《郡姓名字诗》这首综合运用离合与减笔的诗作为离合的典型例证,没有体现离合的另一种形式“作者合,读者离”。  相似文献   

3.
拆字是一种最古老的汉字修辞方式。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把拆字这个修辞格的范围廓清,认为拆字具有不同一般汉字修辞的特征:即具有“作者离,读者合”的形式特征。只有那些为了修辞的目的,体现了“作者离,读者合”这一形式特征的汉字修辞事实,才是拆字。  相似文献   

4.
离合词是现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组合,它既能“离”也能“合”,对其性质的界定,一直以来争论不休,一般有四种观点:词说、短语说、短语词说、“离”为短语“合”为词说。笔者通过学习前人理论,认为“离合词”当属于词。  相似文献   

5.
离合词是现代汉语中一种比较特殊的语言单位,“可离可合”是它们的典型特征。不同的学者对离合词的界定也不完全相同。笔者主要通过对动宾式离合词的分析研究以及动宾式离合词与双音节动宾短语的鉴别来挖掘离合词的鉴定标准,同时对用“扩展法”作为鉴别离合词和短语的主要方法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6.
关于离合词的性质判定问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从语言和言语的角度可以为离合词性质的认定寻找一个新视角。通过进一步深入的分析,发现离合词的性质这样来认识更加合理:“离合词”“合”主要表现为一种静态,是词;而“离”时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两个词,即短语。  相似文献   

7.
清人从宋词中总结出的离合之法可分两类:一类是指写景抒情词中景语明离而情脉暗合的创作技巧;另一类概指宋人咏物词中一笔两到、物离神合的表现手法。其他所谓“层层脱换、笔笔往复”、“不犯本位”等技法与离合手法之间实为异名同实之关系。清人借鉴时文理论,以“离合”这对范畴将宋词中不自觉的创作现象总结、提升为一种自觉的创作理论,这样不仅有效推进了清词的发展,而且影响到宋人在清代的传播情况。此类法则的提出也表明清人对词体特性与主体性情间关系的把握已达到一种辩证的深刻。  相似文献   

8.
清人刘熙载《艺概·经义概》中云:“立一义于先,然后有离有合,离者离此,合者合此也。若未尝先有所立之义,不知是离合个甚。”这里所说的“义”即文章的中心,“离合”是指文章组织材料的方法。“离”从表面上看文章叙述中断,舍此言彼,似乎散漫离题,而实际上,一脉贯通,万象归宗。“合”则是围绕中心,切题合义。文章若得这种  相似文献   

9.
宋词中的离合艺术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历来词家对之语焉不详,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纵观离合法各种辩析,提出离合法在宋词运用的两种类型:一是写景抒情词中景语明离,而情脉暗合的写作技巧;二是宋人咏物词中遗貌取神、物离神合的表现手法。清人以"离合与不犯本位"对宋词不自觉的创作现象进行总结、并升华为理论,从而推进清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彬 《铜仁学院学报》2006,8(5):21-22,34
在现代汉语的语言中,有一些似词非词的语言现象,这类词被称为“离合词”.离合说是指运用扩展法认定有关复合词具有“可离可合”的特点的一种语法分析理论.但笔者认为事实上无离合词.笔者将从扩展法论述该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载记的是汉语修辞错觉、悖句、离合三格的研究成果。笔者于现存文学艺术文本及民间艺术现象流传中,觉得此三种修辞样式值得广为应用,经大量取证、分析、归纳、论证后,确认了其修辞格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2.
曹石珠的《汉字修辞研究》是继《汉字修辞学》后对汉语修辞的又一个新贡献。该书论述了汉字的形体是汉字修辞的物质形式,讨论了汉字是思维的一种工具,论证了汉字修辞与汉语修辞在语境上的一致性,对离合做了系统的整理分析,并就汉字修辞格与汉语修辞格的关系等边缘问题做了开创性的探讨,为汉字修辞学的进一步发展开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李泽厚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美的历程>在中国美学理论界闪闪发光,影响深远.<美的历程>通过对中国历代文艺的梳理展示,向我们理清了各种艺术形式的历史发展脉络,总结了艺术美所形成的根基和特点,形成了"积淀"、"有意味的形式"等美学概念,但它对艺术历史现象的分析止于清代文艺,而对近现代艺术没有做系统内的梳理和阐释.在<美的历程>的理论框架内,以李泽厚的美学理论现对中国近代油画做出理论上的解读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陆羽在《茶经》中实施了意指概念和接合实践两种修辞策略,他提出了"经""嘉""精""俭""洁"等意指概念,并通过接合实践,搭造了儒学话语阐释框架,赋予意指概念丰富的儒学内涵。《茶经》通过话语修辞建构的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很快就得到了中国主流社会和各阶层的普遍认同,并一跃成为流行中国茶界的主流话语,历经千年而不衰。在今天呼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语境下,《茶经》所传递的茶文化理念仍然得到人们的尊奉与认可,这不能不归功于陆羽卓有成效的修辞实践。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60~70年代,古字学家认为,“美”字的原始意义是人戴羊角头饰;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学家接受了这种看法,又渗入了“图腾”的意识;新近又有论提出,“美”字的初构意义,生发于男女交感之美。以上几种看法,或多或少地都要涉及到许慎的“羊大为美”,认为是属于味觉感,是不可靠的。本依据甲骨献及初民造字的规律,认为“头饰说”、“图腾说”和“交感说”需要再作推敲。许慎“美,甘也。从羊从大”云云,应当是正确的解释,但非属味觉感,而应是视觉感。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当代汉语新词语为考察对象,对修辞造词中一直为人们所忽略的多辞格并用现象:一词兼有多格、二格合为一词和格中有格等三种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考察和分析,并对其产生原因和研究意义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7.
沈卉卉 《海外英语》2011,(2):113-114
根据翻译标准多元互补理论,衡量译作的标准不应局限于固定一条,而应根据原作的文体形式,语言风格等因素进行变化。古诗的翻译标准尤其应该倡导多元化,译作的优劣应该从音韵,句法,意境翻译等方面的贴合度进行综合考量,以最佳近似度为原则,从各方面尽量接近原作。同时,试图通过这套理论,找出李白《送友人》三个英译本中最符合原诗的版本,证明在现今的多元化社会中,实行文学翻译标准的多元化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元小说"碎片化"写作:颠覆传统叙述的整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小说"是作家以小说的形式对传统小说艺术进行自我反思的结果,"碎片化"叙述是元叙述解构现实主义写作成规的叙述语言变异之一,它颠覆了传统叙述的整体性并进而消解这一叙述模式背后的意识形态.文章以马原等先锋派作家作品为例,依据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推导出元小说叙述迥异于中国传统文学创作的碎片化叙述语言变异特征.  相似文献   

19.
传统"六书"说不能适应现代文字学研究的需要.近现代学者提出了一些新说,但仍不甚理想,各说之间分歧也比较大.因之,现拟跳出"造字"和"用字"的框框,提出汉字发生法和汉字构字法理论,主要是汉字发生法的"二书"说和汉字构字法的"四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