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燕 《文教资料》2012,(34):101-102
《荷塘月色》是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但其教学应随时代而有所变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资料的阅读整理过程中,笔者对《荷塘月色》有了一些粗略的教学设想,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人文专题"慢慢走、欣赏啊"对其教学启示、作者与作品的关系(散文能体现最真实的作者)、从《论朱自清散文》出发对《荷塘月色》写作手法的多元探讨。以此来向各位教师请教。  相似文献   

2.
<正>《荷塘月色》教学价值的定位,争论不一,对该文主题、情感、思想等的分析也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这篇经典美文,作为文学艺术作品的《荷塘月色》和作为教学文本的《荷塘月色》在实际的价值取向上是有区别的,尤其是考虑到中学生面对文本的接受心理、认知层次等,这个问题就更突出。一、对其主题的定位与语文教育的时代性《荷塘月色》一文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对其主题的思考上。最早的便是政治附会说,这种解读不是从文本  相似文献   

3.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于1927年在北京清华园创作的散文名作,语言优美、思维缜密,作品融真实景色与真诚情感为一体。本文从风格角度对《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赏析,比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保留原作风格,以强调风格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距离”理论 ,以朱自清先生著名作品《荷塘月色》、《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例 ,对朱自清散文的“距离美”特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192 7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一篇写景抒情的优美散文 ,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写作技巧著称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荷塘月色》属于抒情散文 ,读抒情散文必须善于把握作品的抒情基调和抒情线索。《荷塘月色》一文的抒情基调 ,教参一般释为“淡淡的喜悦夹杂淡淡的哀愁。”重读几回之后 ,我发现 ,《荷塘月色》一文里 ,根本看不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来 ,只见作者的“哀愁” ,而且是“浓浓的哀愁”。何以见得呢 ?作品开始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是作品抒情线索的缘起。由于心里颇不宁静 ,…  相似文献   

6.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在1927年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他和《背影》一起被誉为朱自清散文中的"双壁"。如果说《背影》通过淳朴的叙事,以美德与真情激动着千万读者的心,那么《荷塘月色》则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了情景交融的意境,带给读者是一种美的享受。《荷塘月色》是学生进入高三以来第一篇学习写景抒情散文,学生初中学习过朱自清  相似文献   

7.
对于《荷塘月色》一文的结构艺术,金志华先生是这样分析的:“《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型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笔者认为,金先生关于《荷塘月色》一文内外结构呈圆型的观点值得商榷。《荷塘月色》的外结构诚如金先生所言,表现出圆型结构的典型特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首尾圆合,而且语句上的呼应也十分明显。但作品的内结构并不具备圆型结构的特征。所谓内结构,就是作品的深层结构,“即作品的情绪及内在逻辑结构”。“对于非叙事性作品,内在结构可能是以情绪或意识作为主线。”(王纪人《文艺学与语文教育》)因此,我们…  相似文献   

8.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散文史上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历来语文界对其写景抒情、修辞运用等艺术特点探讨很多,也很深入,但对其结尾《西洲曲》的使用探讨甚少。《荷塘月色》在引用完了热闹的《采莲赋》以后又引用了《西洲曲》里有关采莲的诗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人教版语文教学参考所摘用的资料(选自《名作重读》和《朱自清名作欣赏》)认为《荷塘月色》引用《西洲曲》里的句子是以“热”和“动”反衬“冷”和“静”,是“勾起了乡思”。  相似文献   

9.
尹平 《现代语文》2007,(10):28-29
有价值的作品是经得起主题、形式与炼词方面的探讨的.朱自清先生是我们公认的散文大家,其语言的精美与清丽历来被人称道.朱先生的名作--《荷塘月色》语言优美,意味醇厚,其中有很多值得品味的句子与词语.本文就拟对《荷塘月色》中带"一"字的句子作点赏析.  相似文献   

10.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散文史上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历来语文界对其写景抒情、修辞运用等艺术特点探讨很多,也很深入,但对其结尾《西洲曲》的使用探讨甚少。《荷塘月色》在引用完了热闹的《采莲赋》以后又引用了《西洲曲》里有关采莲的诗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人教版语文教学参考所摘用的资料(选自《名作重读》和《朱自清名作欣赏》)认为《荷塘月色》引用《西洲曲》里的句子是以“热”和“动”反衬“冷”和“静”,是“勾起了乡思”。语文教师讲解时大多一语带过,认为与《采莲赋》的引用一样是以“闹”、…  相似文献   

11.
杨华芬 《考试周刊》2009,(21):22-23
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识、审美感受、审美情趣的培养。以《荷塘月色》的教学为例,从这样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在朗读中感受《荷塘月色》的神韵美;在分析中探索《荷塘月色》的意境美;在理解中品味《荷塘月色》的语言美。  相似文献   

12.
《荷塘月色》和《绿》均为朱自清的代表作品,均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并编排在一起,作为讲读课文。二文不仅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出朱自清散文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的风格,而且也能使学生通过阅读,对朱自清的散文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收到窥一斑而通观全豹的效果。为此,我们对《荷塘月色》和《绿》的异同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盛名的散文家。在其散文作品中,《背影》、《春》、《荷塘月色》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绿》被节选入小学语文教材),并对学生的阅读、写作影响重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对朱自清散文特色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把握,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朱自清的散文,让我们的学生更有收益。下面结合《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等文章,就"情真意浓、精美缜密、清秀纯朴"三个角度,对朱自清散文的主要特色作一点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谈《荷塘月色》的幻觉与联觉修辞●王玉萍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为文之雅,人所称道,其措辞之妙更令人叹为观止。那贴切的、大胆的、一连串的比喻是人们每读必赞的,这里只谈谈对《荷塘月色》幻觉与联觉修辞的理解。《荷塘月色》总体上运用了幻觉修辞法。幻觉在生理心...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因斟满诗情画意而传世。作品以其淡淡的喜与忧传达着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寻求超脱而徘徊在梦幻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心理,诗情画意之间跳动着一颗不宁静的心。过去的研究着意于作品的艺术成就,而对这颗不宁静的心探讨颇少,因此从创作心理的角度去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完整地理解作品的结构,而且可以进一步透过作者这颗不宁静的心把握《荷塘月色》的底蕴。  相似文献   

16.
名家的散文类作品,均十分讲究文眼的设置,以使其具有画龙点睛的效果。本文以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为例,分析了文眼的设置技巧。  相似文献   

17.
迄今为止,在众多《荷塘月色》的解读文章中,"作者中心论"一直被作为其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许多研究者把追寻作者的"原意"作为解读最主要的目标。而事实上,文学文本是开放的,对作者"原意"的追逐是一种典型的"意图谬误"。数十年来,众多研究者之所以热衷于在《荷塘月色》中解读作者的"原意",与这篇散文的结构有很大关系,即整个文本有一个类似"谜语"的结构;文中的写景是"谜面",而作者面对"荷塘月色"的"心情"则构成了某种"谜底";于是很多研究者联系朱自清当时的政治、生活处境给出了多种解释。《荷塘月色》其实就是一篇出色的写景散文,回到对作品的审美欣赏才是文章解读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8.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历来受到人们的激赏。研讨、探寻《荷塘月色》思想、艺术的文字,一向不断。有说作品表现出朱自清对国民党、对军阀的不满和反抗的;有说景物描写巧夺天工的;也有说景胜于情,艺术技巧高于思想的;甚至还有人批判说思想、情调不健康的,等等。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9.
《荷塘月色》是著名散文家和诗人朱自清的名篇。作者这篇作品中流露了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通过文章了解荷塘月色的美,领悟情景交融的写生,品味清新隽永、优美的文字语言。  相似文献   

20.
朱自清是著名的散文家,《荷塘月色》是其写景抒情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现就《荷塘月色》来着重谈谈其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