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毛晓旭 《大观周刊》2011,(13):62-62,53
作为文艺复兴后期的玄学派诗人,安德鲁·马维尔把他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体悟,以及对人世的深沉思索,结合说理的方式,采用新颖独特的意象,融入了这首《花园》诗中。本文先介绍马维尔的生平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然后结合田园诗和玄理诗的特点从大处分析此诗,再通过对文本的仔细解读,探讨此诗中“花园境界”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2.
《出版史料》2007,(1):47-47
京剧“霸王别姬”剧目广受人们欢迎。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就是一曲呜咽缠绵的悲歌。沈德潜选编的《古诗源》在收入此诗时注释说:“虞姬和歌竞似唐绝句矣,故不录。”按虞姬的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楚汉春秋》)学者沈玉成著文《虞姬和五言诗》,认为“虞姬是五言诗的最早一位作家”,指出这首“即兴创作的五言诗,而文学史上却不见提及,这似乎有点不公平。”  相似文献   

3.
建国57年来,“当代文学史”的教材建设走过了一条坎坷曲折的道路。这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建国之初至“文革”。17年的实践逐渐梳理出了“中国新文学史-现代文学史-当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奠定了“当代文学史”知识体系安身立命的历史坐标;第二阶段,“文革”十年。“当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一样,在浩劫中走过了一段极其相似的心路历程;第三阶段,1966-1985年。“当代文学史”在恢复中发展;第四阶段,1985年至今。1985年“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和1988-1989年“重写文学史”的讨论,较大地影响了“当代文学史”的学科理念,教…  相似文献   

4.
刘宪阁 《青年记者》2016,(7):101-101
文学史研究者陈子善先生曾言:自从1980年代上海书店影印出版了《诗二十五首》之后,“邵洵美的名字已经不再使人感到十分陌生了”。的确,此前不少人对他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曾被鲁迅讽刺过这一点;不过后来随着海内外相关研究和介绍的推进,其形象逐渐变得更加立体和丰满,甚至有人还提出对他“该另眼相看了”。只是这些讨论大多集中于文学史领域,  相似文献   

5.
在文学史研究中,真正意义上的东西方(世界)文学史一直是个空白。它们或为国别文学史:如中国文学史、俄国文学史、美国文学史、法国文学史、英国文学史、德国文学史等等;或为区域文学史:如欧洲文学史、欧美文学史、拉美文学史、西方文学史、东方文学史、亚非文学史等等。虽然后来出现了以“外国”或“世界”等冠名的“外国文学史”和“世界文  相似文献   

6.
马素青 《大观周刊》2011,(29):118-118,110
苏轼是宋代文学史上的文坛领袖。他采取的“以诗为词”的手法将文人以诗的形式来表现的题材和主题都写入词中。于是“东坡词颇似老杜诗,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卷四),反映了以前词人所没有反映的广阔的内容,表现出浓厚深沉的文化意蕴和时代精神,已使他与前代词人从本质上区别开来,使词进入了雅文学的领域并使之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唐宋“以禅入诗”、“以禅喻诗”之风蔚为大观,且几乎波及绘画、音乐、雕塑等所有艺术门类,在中国诗歌史、文学史、艺术史产生了深远而深刻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禅宗对中国诗学、文学、艺术的影响不亚于其宗教价值,探究禅与唐宋诗学之间的因缘也因而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学术意义。近些年来,论及这方面的专著和文章为数不少,然而,张晶先生的新作《禅与唐宋诗学》,却为  相似文献   

8.
只要读过一些白居易诗的选本和文学史著作,就会知道白居易奉行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原则。他一生的思想和创作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以元和十年遭到打击污蔑贬江州司马为标志,前期“兼济”思想处于主导地位,后期“独善”思想占据上风。这已经是常识了。近来细读《白居易集》,对白居易的出处进退产生了一些想法。白居易趋向消极,政治上受到打击自然是主要原因,但恐怕还要从其家世寻找根源。白居易生长于寒族的小官僚家庭,祖父、父亲都是明经出身,祖父做过县令,父亲官至州别驾,父亲的几人兄弟也只做到…  相似文献   

9.
范军 《出版科学》2001,(4):32-34
就一首诗、一篇章来说,标题是其旗帜或眼睛。它揭示主题,展示中心思想或内在意蕴。好的标题,能引导读抓住章主旨,产生阅读兴趣,进而一览全。中国古代学艺术家一向很重视诗标题。清代郑板桥曾说:“作诗非难,命题为难。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唐代名诗人贾岛作了更为直接,也更为生动形象的阐发:“题,诗家之主也;目,名目也。如人之眼目,眼目俱明,则全其人中之相,足可坐窥万象。”题目之于诗,犹如人的眼睛。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子”,通过题目这一诗的“眼睛”,读是可以洞悉“灵魂”、“坐窥万象”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很早就发明了酒,因而也很早就有了关于酒的诗。就其早期作品来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诗经》中的《卷耳》和《湛露》。前者写一个贵族妇女因亲人出差远方,想到他在外面劳累不堪,自己心里又着急又难受,于是只好借酒浇愁:“我姑酌彼金星,维以不永怀。”──这是根据《毛诗》引的,在“三家诗”中“姑”字作“”,是多的意思。《毛诗》出现在“三家诗”之后,我想“局”字应比“姑”更接近该诗的原貌。由此看来,当时的妇女酒量相当大,所以她必须多酌,才能醉得不再想念亲人。后者据说是“天子宴请侯”之诗,其第一章为:“湛湛露斯…  相似文献   

11.
桐城派兴起于清初,衰亡于清末民初,历时200余年,几与清朝国运兴衰昌敞相始终。造就了知名文士1200余人,遍布全国各地及海外日本国,文章著作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共时间之长,影响之大,在中国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它“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在韩欧之间”,有明确的“道统”、“文统”,所以自成一派;又因方戴刘姚(民间流传这一说法)皆为安徽桐城人,故曰“桐城派”。  相似文献   

12.
一位著名作家于晚年自焚己著,在中西文学史上首属鲜见罕闻。清初诗人周亮工即为其一。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一字减斋,号标园。明崇债十三年(164O)进士,曾任莱州府潍县令,浙江道试御史。顺治二年(1645)降清,官至户、吏两部侍郎。他少有文名,为文以复古自任,不肯随附时调,十九岁加入吴众香主持的星社,此后不辍吟咏,所历日深,诗论弥高。既反对前后七子的盲目复古,也不落竟陵派“幽深孤峭”的樊牢。他认为:“古人为诗,未有舍性情而专言格调者。今人好称格调,而反略于性情,此诗之所以不古也。”因此,他主张应…  相似文献   

13.
吴心海先生的《故纸求真》,汇集了作者在过去七八年间,考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若干作家、作品和文坛事件的成果。 该书分为“发现”“颠覆”“求实”三辑,共收集了14篇文章。所谓“发现”,就是把现代文学史上湮没无闻但值得研究的作家、作品及相关事件发掘出来;“颠覆”,就是重新探讨现代文学史上已有“定评”的一些作家、作品和论争;“求实”,就是对现代文学史中一些似是而非的“发现”(质疑的未必全是发现)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4.
归有光是唐宋派作家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归有光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黄宗羲推其文章为明代第一人,清代桐城派更是将他奉为宗师。在历来的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中,以及在其它一些研究明代文学的著作中,在谈及归有光时,都毫无例外地将他和王慎中、唐顾之、茅坤四人一起归入“唐宋派”,把他看作是唐家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唐宋派”这一文学流派的名称,并不见于明、清两代的文论,是近代文学史研究者总结出来的。之所以称之为“唐家派”,是因为他们都共同反对前、后七子提倡的推崇秦、汉散文的复古理论,并针锋相对地提出学习唐、未散文的主张。在文学史上,“唐家派”是作为“秦…  相似文献   

15.
(1)陆放翁诗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倘把“诗”字换成“文学”二字亦无不可,这实在要算放翁最精辟的文学见解了。“诗外”是什么?是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只有生活,才是文学创作的真正源泉。因此,一切欲在创作上获得丰收的人,首先要做一名生活积累的富翁。(2)盛唐诗人崔颢是以《黄鹤楼》一诗名世的,那“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空灵,那“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气势以及“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凝重,简直让人叹为观止了。但崔颢的诗风并非一开始就如此雄浑空阔的。他早年受生活阅…  相似文献   

16.
年轻时,最郁闷时才被半瓶红酒放倒。但喜欢诗,选顶尖的李白和杜甫的诗来读,从两位诗人的诗篇里,读着读着就闻到了酒香:李白“斗酒诗百篇”、“天子唤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杜甫的一首诗里,描绘了席上各个名人喝酒的样子,有的像鲸鱼,有的像鲨鱼,有的像什么什么……后来我又多读了点文学,知道了“竹林七贤”也是一群能喝善饮之人。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魏晋是重要的转折时期,这时期的诗歌创作不乏精妙之作,其中尤以陶渊明的诗歌充满意趣,这使他不仅在魏晋文坛独树一帜,即使在整个文学史上也占有显著位置。明人胡应麟就曾说过:“元亮得步兵之淡,而以趣为宗”(《诗薮》外编卷二)。清人温汝...  相似文献   

18.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魏晋南北朝巷》是聂石樵先生继《先秦卷》、《两汉卷》之后的又一力作,三卷合起来,是一部完整的唐前文学史。本书因是续作,其编写体例和写作思想与先秦两汉部分是一致的,即“遵循‘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修史原则”,力求辨伪存真、提出己见,溯本求源、梳理脉络,以史证诗、知人论世,品评文学、臧否人物,清晰地展示了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全貌。全书有以下两个突出的特点:第一,新的史学体例。迄今为止,文学史的编写有两种思路:其一,也即传统的方式是“以时间为序,以作家为中心”,辅之以作品,证之以…  相似文献   

19.
古人作诗、读诗或评诗,都很看重“诗眼”。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后人认为它用得生动、鲜活、传神,为全诗的点睛之笔,称之为“诗眼”。一则电视新闻中也应当有一个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关键镜头,如同一首诗军的“待服”。1981年3月30日,美国总统里根突然遭到枪击,美国广播公司所属电视台播放的新闻里有“中弹”这一现场的关键镜头,使观众有如临其境之感。1995年间月4日以色列总理拉宾遇刺,中央电视台播放这条新闻时没有“遇刺”的镜头,也没有“刺”后的镜头,而是用“刺”前的镜头来代替…  相似文献   

20.
具有方法论意义的著作──评《程千帆选集》于景祥,谢丹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流传极广,几乎家喻户晓。不少人都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来概括它的意蕴,其实这是很不够的。本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